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王琳教授秉承陈以平教授学术思想,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湿热瘀结,治以益肾健脾、活血通络、化湿泄浊,施以益肾泄浊通络方,多获良效。该文分享益肾泄浊通络方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远方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CKD)以脾肾亏虚为本,CKD进展至3~4期时,患者脏腑功能进一步减退,导致瘀血浊毒内生,因此CKD 3~4期为治疗的关键时期。远方教授主张运用“健脾益肾,活络泄浊”法治疗CKD 3~4期,通过补益脾肾、活通肾络、通腑泄浊、芳香祛浊、解毒泄浊、降脂化浊等方法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CKD)属"水肿""癃闭""关格""虚劳"的范畴,命名为水气病。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在脾肾两虚,标在内生水湿、浊毒、瘀血、败精及溺毒,导致肾络瘀阻,其病位在肾在脾,病变涉及肺、肝、三焦、膀胱等多脏腑的功能异常。治疗上以标本兼治、补泄同施为治则,以补脾益肾敛精和化湿泄浊解毒为通治法,强调辨证论治与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4.
孔薇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瘀痰阻为标,治疗需以益肾化瘀、利湿泄浊为法,在指导患者饮食调摄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用药注意固护脾肾,强调治虚以平补,祛邪以平泻,常在补肾基础上加用通腑泄浊之品,对痰瘀严重者加用藤类药以活血和络、化瘀消癥。列举验案1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5.
笔者学习先贤理论、治验,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大量临证实践中的体会,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热痹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浊毒内蕴、湿热搏结,浊瘀互结贯穿了整个疾病的始终。在临证中结合西医分期,采用分型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结合,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湿热痹阻"论治,痛风间歇发作期从"脾肾"论治,慢性痛风石病变期以"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论治。急则治标,以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主;缓则治本,间歇期以健脾益肾为主;慢性期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主,辅以化痰软坚散结之品。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能量消耗(PEW)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衡状态,影响预后,需要积极的干预和治疗。其属中医学"虚劳"范畴,脏腑亏虚或反复感邪是PEW的主要发病因素,脾肾亏虚,气血不调,水湿、浊、痰、瘀、毒内停发为本病,病位重点在脾肾,与心、肺、肝、胃、肌肤、络脉关系密切。治当补肾健脾,调畅气血,利湿泄浊,解毒活络。  相似文献   

7.
傅晓骏认为慢性肾脏病多是积病日久,脾累及肾,脾肾两虚,由虚致损,气阳虚衰则气化运行均失衡,其后果一方面导致湿浊内停,另一方面也可因气衰血行不利而致瘀血内蕴,这样由虚致实,互为因果,形成脾肾正虚为本,湿瘀内阻之实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病机。治疗上强调通过补肾益气、健脾和胃、清金保肺等法扶助正气,并根据湿热、瘀血、浊毒的不同,分型论治。临床观察尤以阳虚血瘀型为多见,创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肾毒宁方化裁治疗相关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CKD)属于中医学"水肿""淋证""癃闭""关格""肾风"等范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多表现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水湿停聚、浊毒壅塞等证候,水道不通、浊毒伤肾、瘀浊阻络的病机贯穿CKD的全过程。浊毒日久致瘀,瘀久亦可蕴毒,毒瘀交互错杂,更伤肾气。治宜谨守病机,重视毒和瘀在CKD中的作用,采用解毒活血法,有利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胡顺金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CKD) 3~5期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见于脾肾二脏,随着本病发展,脾肾虚损日甚,湿浊、瘀血等标实内生,虚实交杂,共同致病。治疗上主张根据证候,标本兼治,分清缓急,各有侧重,将证型分为脾虚湿盛夹瘀证、肝郁脾虚夹瘀证、阴虚内热夹瘀证和湿热蕴结夹瘀证,临床工作中获得满意疗效,并列举相关医案,以作考鉴。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七情内伤等,外因多为外感六淫邪气,邪实伤肾。其病位主要在于肾,又可累及肺、脾等脏腑。其病机特点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热、瘀血、浊毒为主。除此之外,曹式丽教授特别强调,肾络瘀阻为慢性肾脏病的共有病机,风邪入络为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因素。曹式丽教授善从络论治慢性肾脏病,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机为肾络瘀阻,主张"络以通为用",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络脉的通畅。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疾病(CKD)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而邪实方面的湿、浊、瘀是关键的病理产物,亦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并且贯穿疾病的始终。文章从慢性肾脏疾病湿瘀的形成机制、主要临床及病理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理论探讨。认为湿瘀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因此,临床上应注重对湿瘀的防治。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法应该贯穿慢性肾脏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孙伟教授诊治慢性肾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慢性肾脏病属中医学的“腰痛”“关格”“虚劳”等范畴,发病主要与脾肾关系密切。慢性肾脏病若发展至终末期阶段,都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孙伟教授认为肾虚湿瘀是慢性肾脏病基本病机,并应用“湿热伤肾”理论系统阐释了该病的诊治方案。认为湿热是本病进展的启动因子,肾元亏虚为发病之本,瘀毒是湿热伤肾的病理结局,明确了湿热证的诊断要点,确立了益肾清利活络治疗原则,从而延缓肾功能进展。  相似文献   

13.
李芳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7-878
黄春林教授认为脾肾气虚、湿瘀内阻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常见病机,益气健脾补肾、祛湿活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在古方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自拟仙芪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多种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疗效良好。该文对其运用仙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5.
孔薇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紧扣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之病机特点,以平补脾肾、化瘀清热为治疗大法。针对大量蛋白尿之患者,用药遵循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的原则,以"平"为主;针对水肿较著之患者,以淡渗利湿之品轻药重投;针对湿热症状较著之患者,需在补肾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湿泄浊之法;针对久病入络之患者,需适当配伍藤类药及虫类药以活血利水、化瘀消癥;针对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评估患者疾病进展程度,把握病程各阶段治疗重点,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肾的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职而致心之气血阴阳逆乱。标实证则以痰湿、浊毒、瘀血为主。肾元亏损、脾气衰败,气机升降失调,极易发生肾水不升、心火不降,肾精亏虚、心血及心神失养,甚则心肾阴阳亏虚、虚阳浮越等心肾不交之证。痰湿、浊毒、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产生"胸痹、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痰湿、浊毒、瘀血又常相互影响,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水液内停;痰湿亦可阻滞脉络,而使瘀血内生;浊毒耗伤正气,而致气虚水停;浊毒又常与瘀血、湿热并行,并行后若上窜入心入脑,易蒙蔽心窍,发为危候。故临床上化痰利湿、活血祛瘀、泄浊解毒常常相兼而用。另外,外感风、寒、湿等邪亦会加重病情。故治疗上当以心肾同治、补虚泄实为法。同时脾为中州,助力于心火与肾水之升降交济,且肾与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故治疗上亦需兼顾实脾。  相似文献   

17.
论调补脾肾在慢性肾脏病4 期治疗中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脏病4 期是由于脾肾不足导致气机失调、血行失畅、水液代谢紊乱,湿、浊、瘀、毒内生的一种疾病。临床已证实脾肾不足是该病的中心病机。笔者从该病特点及调补脾肾内涵2 个角度探讨了运用调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 期的必要性,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简明扼要的辨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魏玮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虚、滞、郁、瘀"。虚有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湿热交困,阻遏气机,滞而为病;郁与情绪密切相关,主要为气机郁结;久而不愈,伤血入络,虚瘀为病。魏玮临证治以"补先天、壮后天、通利经络、涤荡邪毒",灵活运用温肾健脾、清肠化湿、疏肝健脾、活血通络等治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慢性肾脏病铁代谢紊乱的特点和李维民教授的临床典型病例,总结归纳慢性肾疾病(CKD)铁代谢紊乱的主要病机为脾肾精亏、肝失疏泄、湿热内蕴以及瘀血阻络。依此辨证论治,为中医药治疗铁代谢紊乱疾病和肾性贫血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王瑞平教授认为卵巢癌是在肾阴亏虚的基础上,外邪内侵、七情饮食内伤,脏腑经络功能进一步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紊乱,血行瘀滞,痰饮内停,有形之邪阻于冲任督带,结聚胞宫而成,提出卵巢癌应以滋肾养阴、调理冲任固其本,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祛其邪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