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群丽  刘福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59-86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痰湿壅盛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阳两虚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明显低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组(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脂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血压、血脂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4种证型在上述指标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T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及阴阳两虚证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各证型中HDL在痰湿壅盛证下降最明显,且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升高明显,且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2)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3)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中,痰湿壅盛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风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的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找出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占 54.5%(262/481),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证[占 26.8%(129/481)]、肝火亢盛证[占12.7%(61/481)]和阴虚阳亢证[占6.0%(29/481)]。(2)性别、年龄、脉压及高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高血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性别方面,除阴阳两虚证外,各中医证型的男性患者分布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在年龄方面,以肝火亢盛证的平均年龄最低,阴虚阳亢证的年龄最高,而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组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在脉压方面,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分级方面,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均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3)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宽脉压组和非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0%(223/354)及47.2%(60/127),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宽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分布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为42.6%(26/61)、57.6%(151/262)、71.3%(92/129)、48.3%(14/29),其中阴阳两虚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性别、年龄、脉压等因素对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宽脉压组及阴阳两虚证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陈分乔  许文忠  董旭  梅建强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22-1322,139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变化及观察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程度。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型,检测各个证型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TC/HDL的比值。结果痰湿壅盛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相比,TG有显著差异(P0.05);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相比,TC/HDL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型有更高的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和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对各证型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2)阴虚阳亢证与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比较性别构成不同。阴虚阳亢证男女比例约为1∶2,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3)平均年龄由低到高分别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主要分布在0~10年,阴虚阳亢证病程主要分布在11~20年,阴阳两虚证病程主要在20年以上;(5)1级高血压主要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2级高血压主要为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3级高血压主要为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相关;(3)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分布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血压水平的升高,呈现由实致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运动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方法:170例分成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4种证型,观察运动前血压(SBP、DBP)以及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min、4min、6min的血压变化。结果:阴阳两虚证和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和肝火亢盛证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min、4min、6min的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变化幅度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大于肝火亢盛证(痰湿蕴结证),且运动前后SBP的变化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各中医证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高血压病患者172例,其中中年组88例,老年组84例,分别对2组进行中医证型分组,分为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痰湿壅盛组和阴阳两虚组,全部测定ba PWV,分析2组不同中医证型ba PWV的差异。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肝火亢盛型及痰湿壅盛型患者比例降低,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患者比例增高。(2)ba PWV在不同中医证型间比较:中年组各证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各证型组ba PWV值从高到低次序为: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痰湿壅盛组肝火亢盛组,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与其余各证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壅盛组与肝火亢盛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年组动脉硬化程度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相对不密切,各证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接近;老年组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阴阳两虚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四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无直接联系;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P0.05),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分布最广。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依据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异常、体质指数及腹围的关系。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260例EH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浆Hcy浓度,并采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腹围及血脂异常情况。结果 260例EH患者中,肝火亢盛证56例,阴虚阳亢证77例,痰湿壅盛证73例,阴阳两虚证54例。EH痰湿壅盛证的Hcy水平最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性EH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高于女性;且与其他证型相比,男性痰湿壅盛证HHcy发生率最高;痰湿壅盛证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最高;痰湿壅盛证患者体质指数与肝火亢盛证及阴阳两虚证比较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虚阳亢证比较无明显差异;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腹围与阴虚阳亢证及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肝火亢盛证无明显差异。结论痰湿壅盛证患者在EH中医证型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与引发或影响EH的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血压分级、病程与血浆Hs-CRP、HCY的相关性。方法:14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辨证为4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血压分为1、2、3级,病程按10年、10年、20年、30年分为4组,测定患者血浆Hs-CRP、HCY水平,并按证型、血压分级、病程分别统计,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结果:4个证型组中血浆Hs-CRP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组水平最高,与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3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在4个证型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s-CRP、HCY水平在血压组中为:3级组2级组1级组,3级组血浆Hs-CRP、HCY水平明显高于1级、2级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1级、2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组中血浆Hs-CRP、HCY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血浆Hs-CRP水平可作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肝火亢盛证的辨证敏感指标。②Hs-CRP、HCY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子,血浆浓度水平越高,血压严重程度越重。③病程与血浆Hs-CRP、HCY水平之间无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耳穴压豆疗法对多证型原发性高血压即时降压效果比较。方法 :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痰湿壅盛型组、阴阳两虚型组,并运用耳穴压豆疗法,观察治疗后各证型高血压患者即时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血压下降幅度较痰湿壅盛型组、阴阳两虚型组明显。结论:耳穴压豆疗法对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即时降压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索上海及周边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3例,充分收集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高血压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阳气虚衰证,气阴两虚证,痰湿壅盛证.(2)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①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年龄从高到低依次为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气阴两虚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间在病程、性别中未见明显差异;②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均值均高于指南界定范围(≥10 mmol/mL),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空腹血糖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各证型组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三酰甘油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壅盛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阳气虚衰证,气阴两虚证,各证型组其余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肾阴虚证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重最高;阳气虚衰证组患者年龄最大;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较高;气阴两虚证组患者血糖水平最高;痰湿壅盛证患者甘油三酯最高.  相似文献   

13.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中医病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中医病名及诊断标准,阐明其发病机理,为规范MODSE的中医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患者176例的中医证候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衰竭前期正虚为主及邪盛为主比例差别不大,而衰竭期则以正虚为主。正虚为主的证型以气阴两虚最多,其次为阳气衰竭。邪盛为主的具体证型中瘀毒内阻最多,其次为痰热壅盛。结论该综合征发病机理为内外因合而为之,遇有外邪侵袭,正气难以抵御,迅速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严重紊乱而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脏问乘侮而致几个脏腑相继出现脏气耗伤之极,发为脏器衰败的逆转危候。“正气虚”是发病的基础,贯穿于病程始终,衰竭期正虚尤为突出。扶正是干预治疗的重要环节。正虚为主有气阴两虚、阳气衰竭、阴阳两虚、阳脱阴竭四个证型;邪盛为主有痰湿内蕴、痰热壅盛、热毒内盛、瘀毒内阻四个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候及症状的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收集215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资料,进行辨证,并对不同分期证候及症状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中,本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Ⅳ期患者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证中均以血瘀证分布最广。2在相关证候研究中,随疾病由Ⅲ向Ⅳ期进展,阳虚证、血瘀证、血虚证有增多的趋势,而阴虚证、痰湿证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只有阳虚证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1)。3在相关症状研究中,Ⅲ、Ⅳ期患者在阳虚、血瘀、痰湿类症状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以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多见,证候演变基本符合"阴虚-气虚-阳虚"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及症状的特征,为其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为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和高血压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3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38个社区卫生中心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6例,充分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肾精不足证。各证型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患者间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总胆固醇、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火上炎证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瘀血阻络证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高,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炎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阴虚阳亢证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重最高;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高于正常水平;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程度高于其他证型,且血尿酸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方法,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地区,选择不同感染途径(性传播878例,静脉吸毒527例,有偿供血652例)的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对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随访,初步总结出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机等特点.3种传播途径主要病性中虚证以气虚、阴虚和阳虚为主;实证中,血液传播以痰湿为主,性传播以气滞为主,静脉吸毒以热(火)毒为主.性传播者以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为主;静脉吸毒者以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为主;采供血者以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证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阴虚、肾阳虚证与尿渗透压之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肾功能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21例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肾阳虚证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肾功能等进行了检测,分析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医症状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和肾功能结果与肾阴虚、肾阳虚有关,且尿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