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n=20)、低强度组(n=20)和对照组(n=20)。三组均给予常规康复,高强度组r TMS每天2次,低强度组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每次10 min,共10 d。治疗前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高强度组患侧MEPs波幅,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FMA、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高强度组明显优于低强度组(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 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可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多次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2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入r TMS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患侧刺激组给予M1区100%运动阈值(MT)的r TMS,健侧刺激组给予M1区70%MT的r TMS。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并计算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ermotion conduction time,CMCT)。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FMA评分、BI及MEP潜伏期、CMCT均改善(P0.05),r TMS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治疗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r TMS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镜像视觉反馈(MVF)、任务导向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EMGBF组(n=30)和MVF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EMGBF组在此基础上加EMGBF,MVF组在EMGBF组的基础上加MVF,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并测定偏瘫上肢相关肌电积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级和上肢肌肉肌电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EMGB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MVF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6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运动观察疗法,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651, P 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 2.048,P 0.05)。结论运动观察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菁  黄华垚  陈清法  陈振强 《中国康复》2019,34(12):631-63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规范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2组患者每天先进行rTMS治疗,观察组再进行MT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上肢运动力指数(MI)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指标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和M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 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对照组更短(均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握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侧MEPs振幅显著升高(P0.001)。治疗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并至少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耐受10次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3)和试验组(n=1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另加1 Hz rTMS刺激健侧初级运动区8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任务态f MRI观察大脑激活,计算偏侧化指数(LI)。结果治疗后,两组MAS、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t=6.248,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Z2.084,t=-2.095,P0.05)。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对照组较试验组激活增强的脑区有同侧初级运动区、同侧感觉运动区及双侧辅助运动区;治疗后,两组M1区LI提高(t2.366,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t=-2.430,P0.05)。两组M1区LI变化与MAS、FMA-UE评分改善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低频rTMS可能通过促进皮层功能重组、诱导皮质功能正常化,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频r TMS治疗对于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同时观察脑出血患者低频r TMS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7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n=39),治疗组(n=36)。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予健侧M1区低频r TMS治疗,每日1次,共20天。治疗前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包括上肢及下肢评分)、FIM、Berg评分。结果:(1)Fugl-Meyer评分: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评分(特别是上肢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2)Berg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后Berg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FIM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后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但是2组未显示显著性差异(P0.05)。(4)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所有观察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健侧M1区低频r TMS能明显提高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对上肢功能作用更显著,且治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改良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康复与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传统镜像组、改良镜像组,每组各30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传统镜像组采用传统的镜像训练、改良镜像组在传统镜像训练的基础上加以音乐干预。干预2周后,比较各组患者患侧上肢肌力、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干预前患侧上肢肌力、FMA、VAS、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2周后,改良镜像组患者患侧上肢近端肌力分级例数和常规康复组、传统镜像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镜像组FMA评分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其患侧肩痛VAS评分、SAS和SDS评分低于常规康复组、传统镜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改良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近端肌力与运动功能,缓解肩痛,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将5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UE、WMFT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t 2.959, P 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 4.732, P 0.001)。结论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急性期脑梗死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按刺激方案不同分组,其中高频组36例,低频组35例,伪刺激组34例。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选用依瑞德CYY-Ⅰ型磁刺激仪。对治疗前后的患者进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神经电生理测试。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三组患者WMFT评分、ARAT评分及CMCT测试均较治疗前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频组和低频组患者在治疗后与伪刺激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频组和低频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 Hz高频r TMS及1 Hz低频r TMS均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两者对肢体康复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健侧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10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改良组(n=30)和联合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改良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of upper extremity, FMA-UE)评估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并同时检测患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改良组和联合组的FMA-UE评分由(25.97±5.83)分、(25.47±6.96)分和(26.10±5.29)分提高至(32.77±7.68)分、(38.07±8.16)分和(42.17±7.89)分(P0.001);CMCT由(11.78±0.44)ms、(11.62±0.45)ms和(11.78±0.40)ms缩短至(10.91±0.44)ms、(10.58±0.60)ms和(10.19±0.67)ms(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01)。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协同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半球间平衡重建,有助于患侧皮质脊髓束功能修复,进而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具身认知视角下运动想象疗法对初发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病程1个月以内且Brunnstrom分期在Ⅲ—Ⅴ期的初发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具身运动想象疗法,疗程共4周,每周5次,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上肢运动皮质诱发电位(MEP)检测,检测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EP皮质潜伏期和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集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腕屈肌表面肌电图(sEMG)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用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定患者上肢、手和腕运动功能积分以及上肢总运动积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iEMG、RMS、FMA积分无明显差异(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缩短,sEMG值和FMA积分均有所增高(P均0.05);治疗组的治疗后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期水平比较,治疗后治疗组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明显缩短,sEMG值和FMA积分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单纯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具身认知视角下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回顾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在Medline、Pub Med、CINAHL、OT seeker、PEDro、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系统检索2006年1月~2016年5月研究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疗效的研究,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排除不以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要结局指标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Rev Man 5.3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研究。相比对照治疗,镜像疗法可提高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SMD=0.81,95%CI=0.43~1.20,P0.001,I2=64%),在剔除仅纳入严重偏瘫的2篇文献后,效应提高(SMD=0.96,95%CI=0.59~1.34,P0.001,I2=51%),且不同镜像疗法亚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4)。镜像疗法也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分(SMD=0.33,95%CI=0.01~0.64,P=0.040,I2=0)、组块测试评分(SMD=0.70,95%CI=0.03~1.37,P=0.040,I2=62%),还可提高患侧上肢Brunstrom分级(SMD=1.56,95%CI=1.07~2.06,P0.001,I2=41%);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MD=0.93,95%CI=0.62~1.24,P0.001,I2=0)。尚无证据表明镜像疗法可改善患侧上肢肌张力(SMD=-0.22,95%CI=-0.73~0.28,P=0.890,I2=0)。结论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结合眼针治疗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r TMS组(n=30)、眼针组(n=30)和联合组(n=30),分别予r TMS、眼针和r TMS结合眼针治疗,共8周。训练前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评定(LOTC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各组LOTCA各项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F0.523,P0.05),治疗后联合组评分最优(F3.789,P0.05)。结论 r TMS和眼针结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 26)、MT组(n= 26)和联合组(n= 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609, P < 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 P < 0.05)。 结论 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结合作业疗法(OT)治疗后卒中患者的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47例,按Brunnstrom分期量表分为3期组(12例)、4期组(15例)、5期组(20例),进行低频r TMS结合OT治疗15 d。在治疗前、治疗后及30 d随访时对受影响的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及30 d后随访发现MAS评分和WMFT评分明显下降(P<0.01),FMA评分明显提高(P<0.01),4期组最明显。同时发现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患者较未改善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更明显。结论:卒中后伴有上肢偏瘫的患者经低频r TMS结合OT治疗15 d后可明显改善受损上肢的偏瘫和运动功能,其中Brunnstrom偏瘫分期为4期的患者受益最明显。且改善受损上肢的痉挛症状有助于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侧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外伤患者的记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本院60例脑外伤后记忆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外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健侧低频r 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RBMT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t=1.233,P=0.223),观察组RBMT评分较治疗前提高(t=2.186,P=0.033),两组RBMT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133,P=0.262)。治疗后,对照组WHOQOL-BREF评分仅在生理领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5.606,P0.001),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2.879,P0.01);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均高于对照组(t2.095,P0.05),两组社会领域评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0.508,P=0.614)。结论健侧低频r TMS可能对脑外伤患者记忆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aVN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脑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将4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n=20)或对照组(n=20)。试验组接受taVN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而对照组仅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基线、治疗结束后分别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 FTH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RA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 FSS)对患者进行评定,同时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结果:两组FMA-UE、FTHUE、ARAT、MBI、FSS评分在基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21天治疗后,两组除FSS外其余指标均较基线提高(P<0.05),且试验组FMA-UE、FTHUE、ARAT、MBI(作业能力)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健侧MEP潜伏期、波幅以及患侧MEP引出率在基线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健侧MEP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P<0.05),患侧MEP引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波幅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健侧MEP潜伏期缩短与FMA-UE、FTHUE、MBI(作业能力)改善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0.458、-0.65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taVN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通过调节运动皮层的可塑性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