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对青年女性膝关节肌力的影响。方法 20名健康女大学生,用等速测试仪,以60°/s角速度,测量无贴扎、肌内效贴扎、安慰贴扎3种状态下的膝关节屈伸向心性收缩及离心性收缩相对峰力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的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向心性收缩时,肌内效贴扎时伸肌相对峰力矩明显高于无贴扎、安慰贴扎时(P0.01),屈肌相对峰力矩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股内侧肌在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明显低于未贴扎时(P0.01);股外侧肌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明显低于未贴扎时、安慰贴扎时(P0.01);股直肌RMS标化值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离心性收缩时,肌内效贴扎时伸肌、屈肌相对峰力矩均明显高于无贴扎、安慰贴扎时(P0.01);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在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低于未贴扎时(P0.01);股直肌RMS标化值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可以提高股四头肌向心性、离心性收缩肌力,增加腘绳肌离心性收缩肌力,提高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的肌纤维募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膝关节行肌内效贴贴扎或使用护膝对位置觉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19年9月,21~27岁健康成年男性20例,分别在无干预、单纯肌内效贴贴扎、单纯应用护膝、同时应用肌内效贴和护膝的4种条件下,角度重现测试检测不同干预下膝关节位置觉,并行功能性够取试验(FRT)、10米步行时间(10MWT)测量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 结果 膝关节角度误差测试,无干预条件下最大,单纯肌内效贴贴扎最小(F = 61.260, P < 0.001);各条件下FRT均无显著性差异( F = 1.793, P = 0.988);单纯肌内效贴贴扎下10MWT最小(F = 23.817, P < 0.001);无干预条件下TUGT时间最长( F = 19.865, P < 0.001)。 结论 肌内效贴能提高膝关节位置觉和步行功能,附加护膝不能获得进一步利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贴扎方式下肌内效贴的回缩力特征,及贴扎后对健康成人受试者皮下间隙的即刻影响。方法:按测试及干预要求制备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及具相同颜色、形状及大小的无弹性安慰贴布(placebo taping,PT)。采用济南蓝光XLW型电子拉力机分析施加不同拉力各形状贴布的力学特征。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配对分为肌内效贴组(KT试验组)与安慰贴扎(PT对照组)各20例。对健康受试者前臂施以不同拉力、回缩方向的Y形贴扎,采用美国通用公司logiq 9型彩超比较贴扎处理前、贴扎后即刻的皮下间隙(subcutaneous space,SS)。结果:1肌内效贴布在施加一定范围的拉力下,回缩力具有等比上升的趋势,但接近极限拉力,会影响其材质的正常特性。贴布长度变长后其整体回缩力反而有所降低。2特定拉力下试验组方法的组内前后比较SS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各方法前后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与试验组组间比较,SS值也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拉力增加到100%时,SS组内前后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在相同拉力条件下,贴扎方向并没有明显影响SS。结论:肌内效贴材料的回缩力与外在拉力、贴布形状及长度有关。特定的拉力大小下,肌内效贴可影响局部贴扎处的皮下间隙,但力学因素可能大于方向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对股四头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3例单侧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膝屈曲30°,记录最大伸展等长收缩(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在患侧膝屈曲30°膝最大伸展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均低于健侧(P<0.01);健侧股外侧肌的AEMG、MPF大于股内侧肌、股直肌(P<0.01或P<0.05), 股直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患侧股直肌的AEMG、MPF大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P<0.01或P<0.05);股外侧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结论 sEMG能够定量评价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功能.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患肢肌力及股四头肌受累肌肉活动水平显著降低,股直肌可能受影响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肌内效贴扎对髂胫束综合征(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的影响。 方法 共选取30例ITBS膝外侧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速系统和数字震动感觉检查仪,分别在无贴扎、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条件下,检测ITBS患者膝关节位置觉、运动觉及股骨外侧髁处震动觉数据,并利用光学空间坐标采集系统观察患者在端坐位时其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变化情况。 结果 30例入选患者其膝关节位置觉被动角度重现测试值(PAR)、运动觉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TDPM)、股骨外侧髁处皮肤震动感觉阈值(VPT)及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D0,在NT(无肌内效贴扎)、T1(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T2(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贴扎条件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NT条件下PAR、TDPM及D0数值均最大,在T1条件下上述指标数值次之,在T2条件下上述指标数值最小。在T1及T2条件下,入选患者PAR(T1:r=0.370,T2:r=0.411)、TDPM(T1:r=0.513,T2:r=0.562)及VPT(T1:r=0.492,T2:r=0.599)均与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具有正相关性(P<0.05)。 结论 肌内效贴扎可能通过产生局部皮肤形变,影响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在肢体拉伸摆位时贴扎可使皮肤产生更显著的各向形变,进而获得更多的感觉输入,有助于改善患者本体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11月,39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13)、白贴组(白贴+康复,n=13)和空白组(康复,n=13)。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间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内效贴组MAS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治疗8周后,肌内效贴组MAS、FAM及MBI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应用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网格型贴扎技术对妊娠期腰痛(PLB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56例P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所有患者均予核心稳定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网格型贴扎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d和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腰椎运动范围和躯干角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 d后,两组患者的腰椎活动范围明显增加(t 6.327, P 0.01),观察组VAS评分、RMDQ评分和躯干角有显著改善(t 4.862, P 0.00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RMDQ评分、腰椎活动范围和躯干角大小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核心稳定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网格型贴扎,可以进一步改善妊娠期腰部疼痛和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偏瘫患者膝关节等速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首次发病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按照等速训练时膝关节屈曲范围分为0-30°组、30°-60°组和60°-90°组,应用德国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训练系统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向心性收缩训练。评定股四头肌痉挛指标;膝关节屈/伸膝肌力比值(Flexor/Extensor,F/E)变化;应用Fugl-Meyer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各组表示痉挛程度的被动阻力力矩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锻炼并没有增加肌张力;治疗前后F/E值差异在0-30°和30°-60°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两组膝关节稳定性均有好转,60°-9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组Fugl-Meyer评定中下肢运动积分、下肢平衡计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60°组和60°-9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在膝关节屈曲0-30°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向心性肌力锻炼可有效增加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4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悬吊训练(SET)组(n=23)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CPM)组(n=23)。CPM组给予持续被动运动训练,SET组给予悬吊训练。术前、术后15 d、术后3个月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量表(HSS)和姿势控制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 d,SET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被动屈曲角度比CPM组增加6.0°(95%CI=0.9°~11.2°;P0.01),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比CPM组增加5.7°(95%CI=0.4°~9.1°;P0.01);但两组最大主动伸展角度、最大被动伸展角度、HSS评分(除活动度外)、姿势控制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所有评估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ET在短期内增加膝关节ROM比CPM更有效,可以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 40足)和对照组(22例, 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 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肌群肌力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 频率为每周1次, 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 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月关于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研究,共计545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无刺激组(MD=-0.76, 95%CI:-1.43~-0.08, P=0.03),可能优于假刺激组(MD=-1.10, 95%CI:-2.22~0.02, P=0.05);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肌内效贴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显著优于无刺激组(MD=-6.02,95%CI:-8.63~-3.41, P 0.001)和假刺激组(MD=-4.11, 95%CI:-5.82~-2.41, P 0.001);肌内效贴组Roland 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与无刺激组(MD=0.69, 95%CI:-2.35~3.74, P=0.66)和假刺激组(MD=-0.17, 95%CI:-1.43~1.08, P=0.78)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肌内效贴可以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并改善其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LBP)患者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 方法 将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贴扎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40 min,贴扎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佩戴12 h。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评估或检测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屈曲活动范围、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和多裂肌sEMG信号强度。 结果 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腰椎屈曲活动范围和肱二头肌与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差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结束6 h后,贴扎组患者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为(54.68±4.15)ms,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改善CNLBP患者的腰部疼痛和腰椎活动范围,并加快腰部稳定肌的快速反应速度,且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20,脱落2例)、白贴组(白贴+康复,n=20,脱落1例)和空白组(康复,n=20,脱落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手肿胀程度(手体积)、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上肢部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周及6周后,3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组FMA评分、STEF评分及手体积差值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肌内效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肌内效贴扎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患手痉挛、肿胀,从而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的研究多集中于软骨、后外侧结构及关节的松弛度等方面。目的:观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取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在200N载荷下,测试膝关节屈曲0°,30°,60°,90°位时,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后将12具标本的后交叉韧带全部切断再进行相同的测试。结果与结论:膝屈曲0°和3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压应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30°~90°位时,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随着角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膝屈曲60°和9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拉应变较断裂前明显增大(P<0.05),其中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拉应变,而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在后交叉韧带完整情况下膝屈曲60°时为压应变。说明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对30°内的膝关节运动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内、外侧副韧带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机制,为临床寻找重建膝关节韧带的高效技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骨科经过临床检查、问诊及影像学检测拟定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4例作为观察对象,在患者自愿和医生建议的前提下对所有患者先后在屈膝角度为0°、30°、60°及90°进行生物力学特性相关指标分析。结果相对于胫骨,股骨容易产生位移,以前后位移为主,其中0°时位移最小,30°时位移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4,P=0.014)。前交叉韧带随着屈膝角度变化,其在30°时的应变力最大,其他角度变化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4,P=0.037);后交叉韧带随着角度增大其应变力逐渐增大,在0°时应变力最小,90°时应变力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5,P=0.028);内外侧副韧带随着屈膝角度增大其应变力逐渐减小,0°时应变力最大,90°时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9,P=0.031;t=3.477,P=0.018)。膝关节随着屈膝运动角度增大而使膝关节疼痛率逐渐增大,其在0°时疼痛率最小,在90°时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5,P=0.024)。结论膝关节韧带损伤时股骨容易产生位移,以前后位移为主,其他方向的位移与角度的变化较小,在不同屈膝角度之间的变化不大;前交叉韧带应变力随着屈膝角度变化,其在30°时的应变力最大,而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随着屈膝角度增大其应变力逐渐减小;膝关节疼痛率随着屈膝运动角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2015年10至2016年10月,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用肌内效贴贴扎,对照组用安慰贴布贴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X线片测量肩峰至肱骨头间距,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FMA)上肢功能部分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肩峰至肱骨头间距小于对照组(Z=-2.004,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t=2.492,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筋膜松动手法与肌内效贴胶布贴扎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足月分娩后病理性腹直肌分离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筋膜松动手法与肌内效贴胶布贴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两侧腹直肌间距小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临床护理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筋膜松动手法联合肌内效贴能有效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躯干屈肌和伸肌在等速运动中的力学变化。方法 2018年3月至9月,选取27例健康受试者,收集其在30°/s、60°/s和90°/s角速度下躯干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结果受试者躯干屈曲和伸展峰力矩随着速度的增大略微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F 2.070, P 0.05)。30°/s和60°/s时,伸展峰力矩明显大于屈曲(t 3.138, P 0.01);90°/s时,屈曲与伸展峰力矩无显著性差异(t=-0.946, P 0.05)。屈曲和伸展峰力矩在30°/s和60°/s时比值均约为0.79∶1。相同速度下第2次和第10次收缩时峰力矩比较,屈曲峰力矩均下降,但只有30°/s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5.159, P 0.01);伸展峰力矩均增加,但只有60°/s时有显著性差异(t=-2.142, P 0.05)。结论等速运动角速度在60°/s以下时,躯干屈肌和伸肌肌力存在差异,且在30°/s和60°/s角速度下,两者比值约相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侧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肌内效贴早期贴扎预防膝过伸的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膝过伸发生率、简式Fugl-Meyer下肢评分(FMA)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膝过伸发生率分别为32.5%和57.5%,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同时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早期应用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背景: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均可重建交叉韧带和膝关节后外侧角.目的:分析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的效果.方法:将2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加强重建后外侧角韧带;对照组仅采用自体组半腱肌、股薄肌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Lysom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实验组患者在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时无与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相关的过伸位膝关节不稳感,未发现行走时膝关节内甩;关节活动度屈曲100°~135°,伸直0°~10°.对照组中3例在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时无与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相关的过伸位膝关节不稳感,4例行走时出现轻微膝关节内甩;关节活动度屈曲104°~130°,伸直0°~10°.说明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后外侧结构损伤,能够恢复膝关节后外侧与前后方的稳定性,较单纯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