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少阴阳和三阴三阳模式是阴阳学说中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对阴阳的分割,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就形成了两种阴阳模式.太少阴阳模式与四象模式或河图五行模式是等同的,用来描述事物阴阳变化的起始和终结的过程.三阴三阳模式受到了三才观的影响,除了对阴阳变化终始的描述以外,还增加了对阴阳中间状态的量变阶段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世医家将仲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概括为“六经辨证”。但《伤寒论》篇中,每病之首并无“经”字,亦不依经脉统摄全篇,而以“三阴三阳”冠之。从字面而言,“六经”很给人一个只是经脉之病的印象,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只是沿用已久,人皆称之。究其实质,还是称为“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切仲景本意。 三阴三阳辨证应包括如下三个内容:1 三阴三阳的概念 三阴三阳不单指某一经脉,它包括:  相似文献   

3.
作者指出,《内经》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基本模式;三阴三阳是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的客观标志;三阴三阳的理论框架是本、标、中见;三阴三阳是天人相应理论的高度概括,其核心是标与本。  相似文献   

4.
三阳三阴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辨证的纲领与论治的准则。历代医家认为,三阳三阴辨证理论基础源于《周易》《内经》相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基础研究是正确认识事物规律的基石,避开理论基础研究就难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三阳三阴辨证(后世俗称"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该文从哲学基础之阴阳五行及医学基础之《内经》《难经》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三阴三阳系统与药性理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的核心理论,是中药学发展的基础,是中医和中药联系的纽带。本文从阴阳学说出发,在阐述三阴三阳系统的内部作用机制及其与中医基础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以及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的方法学基础,从而为中药组分配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形式,并为中医药基本原理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三阴三阳理论,对于十二经脉理论的构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阴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理论的发展。三阴和三阳分别是指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其中手三阴经是指手太阴肺经,分布在手臂内侧的内上方,中间为毛厥阴心包经,手内侧后方为手少阴心经。足三阴分布在腿的内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手三阳主要是分布在人后背的外侧。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方、论神奇效验的背后,必然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正确认识。作为《伤寒论》认识论框架的核心,即三阴三阳,其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便成了揭示仲景生理、病理观的突破口。本文以临床实际和《伤寒论》原文为依据,对三阴三阳的内涵做如下探讨。1 构成人体的物质———气与形人体的物质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变动不居的部分,象天,有营卫津液、气血阴阳;一为静止守位的部分,形质相对固定,象地,有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天(气)与地(形)相因相用,相互转化,所谓“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素问·天元纪…  相似文献   

9.
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昼夜,三阴三阳最初是对昼夜时间的进一步划分。哲学范畴的三阴三阳可拆分为"一分为二"的属性论和"一分为三"的时空观两个命题。三阴三阳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涉及时间、空间、属性、程度四个维度。《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以"某某病"形式存在时指代发病时间,单独使用三阳三阴名称时多指代部位或系统,以"某某之为病"形式存在的六病提纲证是病时、病位、病性三者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对其他病证的辨证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俗称"六经"。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问题。历有经络说、脏腑说、阴阳说等。从三阴三阳系统生理和病变、人群体质分类和病变表现方面探讨其实质。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发"三阴三阳"的来源、内涵及其科学实质。[方法]从对阴阳定义出发,用发生还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对各种三阴三阳说法的阐述,寻找"三阴三阳"各种说法来源。[结果]从《黄帝内经》的描述中发现,各种三阴三阳说都来源于太阳运动,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太阳光照强度在人身的阴阳分法,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日地的相互运动产生的阴阳消长的量变阴阳分法,第三种来源于日地相互运动产生的四时四象发展成的三阴三阳说。[结论]各种"三阴三阳"说都来源于太阳运动,日地相互运动是产生各种"三阴三阳"说的本源,是黄帝师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三阴三阳的阐述,不是多派各家学说杂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乾坤坎离卦象入手,提出"立极阴阳"理论,认为坎离中立极之阴阳为纲纪。并通过分析"立极阴阳"与扶阳学派的核心思想,认为"立极阴阳"是构成了扶阳学派的理论支点。此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准确把握扶阳学派之理论体系,以及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中医的阴阳可分为抽象阴阳与具体阴阳。具体阴阳可以测量,具有确定性和可判定性。中医的肾阴、肾阳等的虚实具有"可观测性",并不意味着人体内存在某种可以在实验仪器下检测到的"阳物质"或者"阴物质"。事物的属性可分为两类,数值大者为阳的属性可称为阳属性,数值大者为阴的属性可称为阴属性。阳虚指的是阳属性值的偏小状态,阳实指的是阳属性值的偏大状态;阴虚指的是阴属性值的偏小状态,阴实指的是阴属性值的偏大状态。一般地,设事物A具有n个相对独立的属性,因为每个属性有3种状态(阴、中、阳),则事物A的阴阳虚实状态有3n种,其中有且只有一种状态是正常态。阴阳虚实的程度可以用绝对偏移量或相对偏移量来表示,具体又可以分为4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温升三阴,肃金秘阳法”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此治法在治疗肝细胞癌的潜在抗肿瘤靶点及作用机制,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对“温升三阴,肃金秘阳法”下对应中药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获得肝细胞癌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标关系网络。利用R语言,获得两者的交集靶点蛋白并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对关键靶点及相关有效化学成分做分子对接验证。利用DI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温升三阴,肃金秘阳法”治疗肝细胞癌的关键成分涉及到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豆甾醇;关键靶基因主要有PTGS2、STAT3、HSP90AA1、AKT1等,主要生物学过程有信号转导、氧化还原过程、药物反应、凋亡过程、炎症反应等;作用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乙型肝炎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有关。结论 “温升三阴,肃金秘阳法”对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并且可以推测槲皮素和山柰酚可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2个有效成分。PTGS2、STAT3、AKT可能是主要的作用靶点。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可能是本方发挥作用比较重要的两条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源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病与中医证候结合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正成为讨论热点,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辩证思路。文章通过对三阴三阳六病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浅析三阴三阳六病在2型糖尿病中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认为三阴三阳六病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具有较好应用价值,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疾病病机,处方用药依据更充足,临床实践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古代崇阴尊阳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讨论崇阴尊阳思想的哲学渊源及其对中医理论的影响。指出道家的宇宙观和儒家的进取精神可能是崇阴和尊阳思想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时代的崇阴尊阳思想促使了医学中温补、养阴等学派的产生;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应倡导阴阳平等协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阳虚阴结"病机探讨温阳法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思路及经验,认为"阳虚阴结"是前列腺癌的基本病机,提出"温阳化气"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总纲。在临证治疗前列腺癌时应"温阳化气",消除阴翳,温阳抑阴,促阳化气,使人体"阳化气"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同时需依据疾病阶段、变证兼证、证候虚实,辨证选药,随证治之,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医的思维取向为何重视时间与重视重阳气,这与阴阳时空演化规律有关。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天地。天人合一。不论是认识宇宙还是认识人体生命,自古以阴阳时空来表述。阴阳是论道的。时空是讲宇宙万物的。阴阳之道是认知宇宙时空的基础工具。宇宙与人体生命是阴阳时空演化的无形与有形和合物,重阳气与时间是中医原创性思维的重要部分。重视阳气与时间在中医中运用广泛。重视阳气与时间思维可全面地把握人体生命规律,注重整体,注重系统。可动态地以及主动地把握人体生命规律。坚持与重视阳气与时间思维,有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9.
内阳外阴本体结构是指在下在内之阳与在上在外之阴为正常的阴阳结构关系.阳虚盗汗或为阳虚日久、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汗液外泄所致;或为阴盛于下、格阳于外、阳不得潜所致.然"阳化气,阴成形",阳虚易致痰瘀浊邪阻滞中焦,上下不通,病情缠绵.故阳虚盗汗应分期而治,早期以疏通上、中二焦为主,使邪有所出,可选桂枝汤类方;中后期法宜扶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