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远志蜜炙前后对胃黏膜微循环的影响,阐明蜜炙降低生远志胃黏膜损伤的机理之一。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远志组、蜜远志组,采用微循环检测仪观测给药后各纽小鼠胃黏膜血液循环。结果:生远志能显著降低小鼠胃黏膜血液流速,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单位面积的血管数,减少单位面积的每秒血流量;蜜远志则能显著增加小鼠胃黏膜的血液流速、单位面积的每秒血流量。结论:蜜炙远志降低黏膜损伤机理之一可能与其增加胃黏膜血液流速,扩张毛细血管平滑肌,提高每秒血流量,从而改善胃黏膜微循环,提高胃黏膜抗损伤和修复能力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对实验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对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无水乙醇法、阿司匹林法、水浸应激法和利血平法制备小鼠胃黏膜损伤模型,测定给药后胃黏膜损伤面积。结果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对4种胃黏膜损伤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对实验性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味中草药对实验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小娜  李洪亮  肖海  曾靖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48-1649
目的:研究二味中草药(六月雪、黄花倒水莲)对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无水乙醇法、阿司匹林法、水浸应激法和利血平法制备小鼠胃黏膜损伤模型,测定药后胃黏膜损伤面积。结果:二味中草药对四种胃黏膜损伤均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二味中草药对实验性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浸水束缚应激法建立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气囊法记录胃运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胃黏膜血流量,比色法测定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并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葛根素可以明显减轻浸水应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抑制胃运动亢进,尤其是降低胃运动指数、收缩时间百分比和高强度收缩次数;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同时增加胃黏膜NO含量,并降低ET含量;胃黏膜组织损害程度显著减轻。结论:葛根素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舒张胃黏膜血管,升高胃黏膜NO水平,同时抑制胃运动亢进,增加局部胃黏膜血流量而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姜汁和干姜汁炮制黄连对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差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生姜汁组、干姜汁组、生黄连组、生姜制黄连组、干姜制黄连组。采用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观察不同组大鼠胃黏膜损伤程度并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取胃组织制成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浆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_(1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生姜汁组、干姜汁组、生黄连组、生姜制黄连组、干姜制黄连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与生黄连组比较,生姜制黄连组和干姜制黄连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5),且生姜制黄连组损伤指数较干姜制黄连组更低。血浆中IL-8和TNF-α的含量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显著上升(P0.05),6-keto-PGF_(1α)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给药后IL-8和TNF-α含量均下降,6-keto-PGF_(1α)的含量则有所上升,且姜制后作用更强。结论:黄连经过姜汁炮制后可增强其保护胃黏膜损伤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抑制IL-8,TNF-α的产生和促进6-keto-PGF_(1α)的产生有关,生姜汁的炮制效果较干姜汁好。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6,(2)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北沙参,麦冬,黄连等)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反流液建立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纳达低剂量组、纳达中剂量组、纳达高剂量组和麦滋林组,每组10只。通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层及肌层厚度,阿利新兰-糖蛋白结合法(AB/PAS)染色观察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胃泌素、胃黏膜前列腺素E2、氨基己糖以及磷脂的量变化。结果 HE染色显示纳达合剂可以显著增加胆汁反流性大鼠胃黏膜层厚度(P0.05),对肌层厚度无显著影响;AB/PAS染色显示纳达合剂可以明显提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恢复黏膜屏障的完整性;ELISA法显示纳达合剂能够显著增加血清胃泌素、胃黏膜前列腺素E_2、氨基己糖及磷脂的量(P0.05)。结论纳达合剂具有保护模型大鼠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电针足阳明、足少阳经穴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异同,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特异性及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细胞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造模采用水浸束缚法。实验结束后取血清及胃黏膜组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分析胃黏膜EGFRmRNA表达。结果电针足阳明经穴均能使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能显著升高胃黏膜EGF、TGF-α含量;电针上调EGFRmRNA在胃黏膜的表达水平,其中以足阳明经穴组作用最强,与足少阳经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细胞修复作用是通过促进EGF、TGF-α等相关因子的合成、分泌与释放实现的;增强EGFRmRNA在胃黏膜局部的表达,可能是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另一机制;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胃黏膜屏障功能在胃癌前病变(PLG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胃黏膜屏障的损伤修复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增殖失衡及各种神经介质和体液调节关系密切,胃黏膜屏障损伤程度又与PLGC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脾虚络阻毒损”是PLGC胃黏膜屏障损伤的基本病机特征.其中脾胃虚弱是PLGC胃黏膜屏障损伤的发病基础,胃络瘀阻、毒损胃络是贯穿PLGC胃黏膜屏障损伤的关键病理因素.健脾通络解毒法是PLGC胃黏膜屏障损伤修复保护的重要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木香生品和麸煨品不同极性部位的药理作用.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h后,各组口服给予生理盐水、木香生品水煎液(2,6 g·kg-1)、麦麸制木香水煎液(2,6 g·kg-1)、木香生品挥发油(2,6 g·kg-1)、麦麸制木香挥发油(2,6 g·kg-1),1h后采用盐酸-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急性损伤模型,考察木香及其麸制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木香生品及其麸制品的挥发油(2,6 g·kg-1)均可显著降低盐酸-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P<0.01),而且木香麸煨品的高剂量挥发油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强于生品(P<0.05).木香麸制前后(2,6 g·kg-1)对盐酸-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的胃泌素分泌量影响较小,只有木香生品(2 9·kg“)有增加胃泌素含量作用(P<0.01).结论:木香麸煨后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狼毒醋炙前后对动物胃黏膜的刺激性变化情况。方法:比较狼毒醋炙前后单次大剂量给药后小鼠脏器病理切片,观察其对小鼠消化系统脏器的重量与PGE2含量的影响。结果:病理切片显示狼毒对小鼠胃黏膜有明显刺激性。狼毒经炮制后对小鼠胃体重量、PGE2含量的影响较生狼毒明显减轻。结论:经过醋炙后狼毒对动物胃黏膜的刺激性比生品时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1.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章永红教授指出正气不足是胃癌发生的首要病机,气滞、血瘀、痰阻是重要病理因素,癌毒是肿瘤发生的特有因素。治疗上应以补气养阴,理气解毒为基本大法,注意时时保护胃气,灵活运用虫类药物搜剔逐瘀,同时也需重视饮食生活调摄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毒瘀交阻"是胃癌前病变(PLGC)发生癌变的核心病机,气阴两虚是产生"毒瘀交阻"的体虚条件的学说。并论述了湿热蕴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湿热毒邪滞气凝络是产生毒瘀交阻的病理结局,以及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解毒化瘀兼益气养阴法能有效阻止PLGC癌变。  相似文献   

15.
胃癌是因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失调等,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气滞、血瘀、痰浊及癌毒内生,日久积聚于胃脘而成。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则精微不能濡养,浊液不能排出,影响体内正常气机升降。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的条达,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则影响气血运行。气机升降关系在胃癌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行,则气凝血滞,痰浊内停,甚则癌毒内生,发为癌瘤。故在临床治疗中注重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6.
总结陕西省名中医李守朝教授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 李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在气,逐渐由气到血; 脾胃虚弱为本,痰湿、气滞、血瘀为标,这几个方面互为影响。临证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治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治法上强调辨证论治为先,以补虚为主; 注重脾胃生理特性,用药轻灵; 脾胃升降平衡,寒热平调; 通络活血化瘀,气血兼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胰腺癌病位、病性证素特征,规范胰腺癌的病位、病性特征表现。方法:设计前瞻性观察方案,按统一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78例胰腺癌临床病例,应用SPSS 18.0软件对常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归纳提示胰腺癌病位和病性相关系数较高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将一般症状、舌象、脉象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归纳总结胰腺癌临床常见证型。结果:278例胰腺癌临床病例显示胰腺癌主要病位为脾、肝、胃、胆、肾,分别占100%,58.6%,50.7%,27.3%,20.5%;主要病性为血瘀、气滞、气虚、湿、痰、热,分别占100%,74.1%,66.2%,59.7%,38.8%,34.5%。常见证型包括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水停证。结论:278例胰腺癌病例提示基础病位在脾,基础病性为痰、瘀,相兼病位胃、肝、胆、肾,相兼病性气滞、湿、热、水停。胰腺癌基本治则是健脾助运、化痰逐瘀,根据相兼病位、病性的不同,选用行气、通腑、利胆、祛湿、清热等法。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88-889
认为胃息肉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为虚,局部为实,脾虚为本,痰瘀、浊毒为标。痰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经络不畅则血行瘀滞,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胃膜,终致胃息肉形成。治疗要在健脾补虚的基础上,活血化瘀、化浊解毒,扶正化积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9.
师翁马智先生,幼承家学,深究典籍,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用心临证,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到的学术见解,以呼吸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脾胃系统疾病为主攻方向,尤其对间质性肺疾病、眩晕、癫痫、高血压病、顽固性失眠、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胃炎等杂病有独到之处,总结出"化痰瘀、调气血"为治疗内科杂病的心法。他认为,内科杂病病理因素以痰瘀居多,未成痰瘀则多以气血论治,多抓住"痰""瘀""气""血"为内科杂病的重要辨证论治要素,其认为"气病百病生""无痰不作病""久疾无不瘀"(言瘀即言血)。  相似文献   

20.
王垂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缠绵,非单一因素短时间作用,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脾胃之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热毒等为标。提出以调气活血为主,因人制宜为治疗大法,不忘顾护胃气与日常调摄护理。胃肠和病理活检乃望诊延伸,可确保辨证全面、准确,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判断准确度。以脾虚血瘀、虚实夹杂为多见,王师以自拟胃炎康方为基础,黄芪、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柴胡、郁金、苦参、黄连以理气清热;丹参、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同时根据胃黏膜形态酌情加减。结合内镜辨证论治,既是传统中医的继承,更是祖国医学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