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维琴教授认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系因先天缺陷,六淫、病毒之邪直接侵袭心藏或久病体虚累及于心,心气心阳受损,影响肺脾肾,三焦气化不利,气血水失调,水饮、瘀血等壅滞三焦,心失所养,渐致心体胀大的全身性疾病。心气、心阳虚是发病之本,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基本病机,水饮是主要病理产物也是引起临床症状的关键病理因素。三焦气化不利贯穿整个气、血、水失调。故在治疗时应疏利三焦,上焦补益心肺、通调水道,中焦健脾益气、培土制水,下焦温补肾阳、通阳利水,同时重视活血化瘀及调理中焦、顾护胃气在该病中的扶正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王静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46-48
介绍张启平教授从三焦论治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经验.张老认为小儿遗尿症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膀胱失约所致.其从三焦论治:上焦心肺同治,宣肺清心,"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升脾降胃,脾肾同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肝肾同调,补肾泻肝,"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以调畅三焦气机为主要治疗方法,兼顾小儿"心肝有余,肺脾肾不足",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从筋瘤之筋与三焦网膜之筋膜乃一物多形的理论出发,阐明筋膜隶属于三焦网膜系统的生理特点,基于三焦网膜输布五脏系膜功能,探索筋瘤上焦网膜气陷、中焦网膜湿困、下焦网膜郁阻精亏的病机,认为"三焦网膜"理论与筋瘤具关系密切,临床中应根据症状判断病机病位,在上焦心肺系膜予以补气升提,在中焦脾胃系膜予以健脾利湿,在下焦肝肾系膜予以疏...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以心气亏虚为本,血瘀、痰浊、水饮互结为标,虚实夹杂,标实为主。心力衰竭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心力衰竭病变循三焦水道,由上到下分别影响心、肺、脾、肾、肝的功能,故心力衰竭治疗应采用三焦论治,根据三焦症状的不同,分别采用泻肺利水,健脾疏肝法治疗,并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各有侧重。治上焦喘咳,常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治中焦心悸乏力,则选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化湿,治下焦水肿尿少,则选用木防己汤或真武汤温阳利水,并在具体方剂中加入川芎、陈皮、赤芍等疏肝行气之药以疏导瘀滞之气,促进水与血的运行。  相似文献   

5.
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焦安钦教授认为lgA肾病血尿发病主因多为正虚邪实导致的上、中、下焦的通调失司。肺为其标,脾为其制,而其本定在于肾。其病情逆顺传变,上、中、下三焦环环相扣,故吾师以"三焦传变"为主纲,结合气血理论,灵活运用治疗IgA肾病血尿,有效发挥中医优势,从而使IgA肾病血尿患者病情缓解,症状改善,显著增加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三焦气化是诸气化生之本。上焦气化化生宗气,与肺关系密切;中焦气化化生营卫之气,与脾胃关系密切;下焦气化化生元气,与肾的关系密切。三焦气化主司诸气化生,关乎脑髓与脑神;五脏通过三焦气化形成紧密联系;元气、营卫之气及宗气依赖三焦气化相互化生;上、中、下焦气化相济是诸气化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论三焦气化为气的生化之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三焦气化是诸气化生之本。上焦气化化生宗气,与肺关系密切;中焦气化化生营卫之气,与脾胃关系密切;下焦气化化生元气,与肾的关系密切。三焦气化主司诸气化生,关乎脑髓与脑神;五脏通过三焦气化形成紧密联系;元气、营卫之气及宗气依赖三焦气化相互化生;上、中、下焦气化相济是诸气化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干眼属中医"白涩症""干涩昏花症""神水将枯""燥症"等范畴。本文从三焦理论着眼,查阅文献并总结三焦功能失调对干眼的影响,归纳出三焦气化失司是干眼气血津液亏虚的根本原因。认为干眼的发生,就三焦的生理功能而言,归因于三焦"主水道,主诸气"的功能失调;就三焦的结构而言,主要责之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肝肾。病在上焦,治以清华灵空;病在中焦,治以脾胃之体用各适其性;病在下焦,治疗重在培本,兼顾疏肝。干眼的治疗,不能拘泥于某一脏腑,应整体调理三焦、统筹兼顾脏腑气血津液,肺、脾、胃、肝、肾各司其职,气血津液才能循化有道,目珠得润。  相似文献   

9.
三焦覆盖周身,人体通行水谷、水液代谢、运行气血水火等均依赖于三焦的通畅,而哮喘主要病机与水液代谢失常相关,故三焦理论治疗哮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上焦肺失宣降,感受寒邪用小青龙汤,热邪热哮汤,寒包热哮厚朴麻黄汤加味;中焦脾失健运,应用二陈汤加味调节脾胃循环运转,豁痰定喘;下焦肾元不足,都气丸加味或金匮肾气丸加减滋阴补肾,...  相似文献   

10.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以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为典型表现的中老年男性常见病,其病机以三焦气化失常所致水液代谢乏源为本,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郁滞于膀胱为标。三焦气化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若肺气不宣,则上焦郁闭,小便不通;若脾气不健,则中焦失化,小便不利;若肾精不充,则下焦水停,小便不畅。故可从恢复三焦气化入手分而治之:上焦郁闭则应宣发肺气,启闭以开上焦,可用五苓散加减;中焦郁闭则应健运脾气,转枢以通中焦,可用栝楼瞿麦丸加减;下焦郁闭则应充益肾气,蒸化以利下焦,可用八味肾气丸加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2.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探讨脾胃病证的生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及治疗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论述了脾胃病证的上、中、下三焦治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阐明在脾胃病治疗过程中,必须三焦辨证,开拓了脾胃病证治的思路,加强了临证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温中法应用于虚寒证,可分为温中涩肠法、温中止呕法、温中止血法和温中补虚法4法;而应用于实寒证,可分为温中化饮法、温中止痛法、温中通便法3法。《金匮要略》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因此,温中法的运用,应遵循脾胃的生理特性,根据其虚实、"所得"予以遣方用药,促使疾病痊愈。此外,《金匮要略》在心、肝、肺、肾诸脏寒证的治疗中,均与温中法相联系,突出了后天脾胃在疾病证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张仲景"调中州,安五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透邪法是临床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贯穿于整个温病的治疗体系,温病涉及范围广泛,由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可知病变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等,其中脾胃系统的病变在温病中更是千变万化,湿邪是影响脾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温病的一种病理因素,故在温病中常见湿邪为患的脾胃病,透邪法中采用的药物多以轻清、辛芳之品为主,具有透达、散邪等功效,历代医家将透邪法寓于其他(清热、祛湿、扶正等)治法之中,在祛湿等法的基础之上佐以透邪之法,可以使邪出有路、邪出透彻,因此能够很好的治疗与脾胃相关的温病。临床上湿热证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为常见病之一,也是难治病。运用透邪法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时具有通畅气机、疏通表里、清轻透邪的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拓宽了思路。现简述透邪法在治疗湿热型脾胃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总结杜雨茂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认为该病以脾气虚弱、肾精亏损为本,兼有气滞浊毒。临证应辨证施治,脾胃气虚型,以补中益气为主,佐以温养肾气;脾肾气阴两虚型,补肾健脾,补先天实后天;肝肾阴虚型,以补肾为主,兼补肺脾;脾肾阳虚型,先健脾开胃,后温阳填精。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  相似文献   

19.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等。其病程缠绵,症状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黯,唇甲青紫,心悸,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状。是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通过学习四大经典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肺胀临床表现每多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主脏在肺,并与脾、肾、心密切相关,脾虚贯穿肺胀整个病程。临床常见外寒内饮、外寒内热、肺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肺心气阴两虚、阳虚水泛、痰蒙神窍7个证型。治疗主张祛邪顾脾胃、固本健脾胃、健脾以安肺、脾、肾、心。即从脾胃论治肺胀。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炎水肿的证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炎水肿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挟杂。本虚以肺、脾、肾、三焦的虚损和功能失调为主;标实主要有水湿、湿热、瘀血、气滞等。治疗除宣肺、健脾、补肾等法外,行气、活血、清利等法应予重视。中药利尿的取效时间、宣肺利水的运用指征、攻逐法的适应证等,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