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血清癌胚抗原(CEA)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2年7月温岭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193例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肺炎类型分为细菌性肺炎组(78例)、病毒性肺炎组(53例)、支原体肺炎组(62例)],选择在温岭市妇幼保健院幼儿园入园体检的健康幼儿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偶联吸附免疫分析法对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的婴幼儿肺炎患儿及正常幼儿进行血清CEA、CYFRA21-1、TSGF检测,分析三者联合检测在诊断和鉴别肺炎中的作用.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血清CEA[(5.51±2.13)、(4.05±1.75)、(6.69±2.91)ng/mL]、CYFRA21-1 [(9.41 ±4.95)、(6.33±2.49)、(5.74±1.13)ng/mL]、TSGF[(67.48±14.49)、(88.46±21.36)、(74.52±19.37)ng/m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EA:(0.7 1±0.04)ng/mL;CYFRA21-1:(0.81±0.07)ng/mL;TSGF:(13.41±4.7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支原体肺炎组血清CEA含量最高,细菌性肺炎组血清CYFRA21-1含量最高,病毒性肺炎组血清TSGF含量最高.在支原体肺炎组中,CEA阳性检出率(91.94%)较高,CYFRA21-1在细菌性肺炎组阳性检出率(97.44%)最高,病毒性肺炎组中TSGF阳性检出率(96.23%)最高.三者联合检测后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升高,与单检CEA和单检CYFRA21-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YFRA21-1、TSGF检测可以作为肺炎初步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CT测定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症肺炎75例,其中细菌性肺炎40例,病毒性肺炎25例,支原体肺炎10例,分别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给予P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PCT值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CRP显著低于细菌性与支原体性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WBC显著低于细菌性肺炎(P〈0.01)。重症细菌性肺炎上述三项指标恢复期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结论:临床检测血清PCT值,有助于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并指导治疗。血清PCT浓度与婴幼儿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可随病情的控制而逐渐降低,PCT可作为婴幼儿重症肺炎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急性时相蛋白在小儿肺炎鉴别诊断和疗效判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蛋白(APP)在小儿肺炎鉴别诊断及疗效判定中的意义。分别对32例病毒性肺炎、24例细菌性肺炎和3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GAP)、触珠蛋白(HP)及铜蓝蛋白(CP)检测。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急性期4项APP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病毒性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细菌性肺炎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P<0.01),急性期APP水平增高至者至恢复期均显著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血清APP水平可作为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鉴别的指标,其中CRP升高程度不同对细菌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的鉴别有意义。动态检测血清APP水平对于判定抗生 素疗效及确定疗程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诊断老年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民航总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4年间166例老年人群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其病原微生物资料,包括细菌性肺部感染(共92例,其中革兰阴性菌50例,革兰阳性菌42例)、肺念珠菌感染(12例)、活动性肺结核(11例)、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31例)及病毒性肺炎(20例)。同时选择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12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患者的血清PCT等实验室指标,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肺部感染各组之间的PCT质量浓度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除病毒性肺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外,其余3组PCT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P肺结核组>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组≈病毒性肺炎组≈对照组;ROC曲线分析表明PCT质量浓度在0.48 ng/mL与0.10 ng/mL的cut-off值时可分别较好鉴别细菌/念珠菌感染与肺结核/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以及肺结核与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结论血清PCT质量浓度检测可为临床肺部感染的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应用中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小儿感染性肺炎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9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70例支原体肺炎和65例病毒性肺炎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PC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PCT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结果细菌性肺炎组PCT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CT的浓度和预后呈负相关,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在感染性肺炎时可用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但不能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脓毒症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脓毒症Sepsis3.0版诊断标准中对脓毒症(sepsis)和脓毒症休克(sepsis shock)的定义,对2016年1月-5月疑似脓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6的值,同时进行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 qSOFA),对qSOFA≥2的46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根据SOFA评分是否≥2,将观察组细分为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根据患者平均动脉压与血乳酸水平等指标将观察组细分为脓毒症休克组与普通脓毒症组,同时选取人口学特征和基础疾病相似的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IL-6水平差异,采用中位数(P25,P75)或中位数(极小值,极大值)的方式来描述数据。结果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e-Whitney U检验),IL-6的水平在观察组[91.40(46.03,219.25) pg/mL]与对照组[9.20(6.63,17.45) pg/mL]、脓毒症组[86.89(47.81,219.25) pg/mL]与非脓毒症组[21.84(8.67,99.26) pg/mL]、普通脓毒症组[83.19(18.48,2 246.00) pg/mL]与脓毒症休克组[2 396.00(451.30,5 000.00) pg/mL]之间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IL-6水平与SOFA的评分值不相关。结论 患者血清IL-6水平有助于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而患者血清IL-6水平与SOFA的评分值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7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为细菌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有48例患者,支原体肺炎组有28例患者。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为3组患者在进行抗菌治疗前进行PCT、CRP等检查,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与支原体肺炎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相比,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清PCT的水平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支原体肺炎组患者血清PCT的水平较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683)。细菌性肺炎组患者、支原体肺炎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CRP的水平相比较有所不同(F=13.89,P=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细菌性肺炎组患者、支原体肺炎组患者血清 CRP 的水平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与支原肺炎组患者相比较,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清CRP的水平较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511)。结论:PCT可作为区别细菌感染及支原体感染的有效指标。血清PCT测定在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早期病原学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辅助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长安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10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辅助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53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高于对照组(83.02%),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CD3+ CD4+T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1,P<0.05)。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与湿啰音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能够有效地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2009年11月-2011年9月我院46例重症肺炎患者、40例轻症肺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其他项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PCT重症肺炎组(17.34±12.32)ng/ml,轻症肺炎组(9.34±3.34)ng/ml、对照组(0.23±0.0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PCT为(19.34±8.85)ng/ml,病毒性肺炎组(6.43±0.32)ng/ml、支原体肺炎组(5.34±0.16)ng/ml、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组其他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虽高于对照组,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如PCT,而且PCT不受非感染因素的影响,能反映肺炎患者的严重程度,成为区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支原体感染的有效指标。结论血清PCT对重症肺炎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葛神永  孙伟 《安徽医学》2017,38(7):904-906
目的 观察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在不同病原体导致的小儿肺炎中的变化情况,以期为小儿肺炎的类型鉴别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小儿肺炎病例120例,按临床诊断标准分成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其中确诊的支原体肺炎(MPP)患儿45例、细菌性肺炎患儿 34例、病毒性肺炎患儿 41 例,观察各组患儿PCT、CRP、WBC变化情况.此外,对细菌性肺炎患儿按照治疗前后的不同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期和恢复期,比较PCT、CRP、WBC水平变化.结果 PCT在细菌性肺炎中升高最为显著[(3.25±0.51) ng/mL],与病毒性肺炎组[(0.24±0.12) ng/mL]、支原体肺炎组[(0.11±0.09) 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浓度变化依次为细菌性肺炎组[(36.84±18.27) mg/mL]>支原体肺炎组[(32.53±15.62) mg/mL]>病毒性肺炎组[(5.98±3.29) mg/mL],其中支原体肺炎组的CRP水平与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性肺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的结果趋势与CRP相似.进一步对不同病程细菌性肺炎PCT、CRP、WBC水平分析发现,急性期与恢复期PCT、CRP、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PCT和CRP有助于区别不同病原体导致的肺炎,可提高早期肺炎病原体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徐慧  陈敏  孙永峰  程星  王琦  靳蓉 《广东医学》2020,41(23):2394-2397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支气管肺泡灌液采用支气管镜取出进行细菌培养、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MP)检测。结果(1)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检出阳性716例,阳性率72.40%,细菌、病毒、支原体检出率分别33.27% (329例)、22.45%(222例)、31.45%(311例)。(2)细菌感染中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株(G+);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株(G-)。培养菌株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第1、2、3代头孢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吡肟、拉氧头孢、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均无耐药发生。(3)病毒感染检出222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31例,腺病毒检测49例,流感病毒6例(A型2例,B型4例),副流感病毒36例(1型3例、2型4例、3型29例),病毒检出率以0~12月龄组最高,RSV、AD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4)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31.45%(311例),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以3~5岁组最高。结论贵阳地区重症肺炎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重要的细菌病原。重要病毒为腺病毒和呼吸道病毒为主,1~12月龄组的病毒感染检出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肺炎混合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肺炎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支原体与病毒混合感染也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1458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原谱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458例ALRI住院患儿,通过不同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在1458例标本中,检出细菌阳性率19.0%,病毒阳性率17.6%,肺炎支原体病原阳性率14.6%。各年龄组细菌及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婴儿ALRI以革兰阴性菌及RSV感染为主,年龄越小发病率及混合感染率越高;大于3岁的儿童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季节性,而细菌、支原体感染呈散发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状况,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诊断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方法。方法:对3 449例呼吸道疾病患者运用九项呼吸道联检试剂同时检测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包括嗜肺军团菌(LP)、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QFR)、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PIVS)。结果:3 449例呼吸道疾病患者总感染率为30.3%,其中以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占13.38%,其次为乙型流感病毒,再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率达14.4%(495/3 449);感染人群以儿童和老人多见,多为肺炎支原体合并乙型流感病毒感染,2~4岁年龄段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是呼吸道疾病中非典型病原体的主要病原体,临床表现不特异,应重视多种病原体联合检测,以免漏诊误诊,以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与MP菌量、混合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MP感染所致肺实变患儿87例,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将患儿分为黏液栓组(34例)和非黏液栓组(5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MP-DNA定量;取痰液及BALF用于细菌培养;采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联合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痰液病毒。结果 黏液栓组高菌量比例、混合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4.7%(22/34)、52.9%(18/34),高于非黏液栓组的24.5%(13/53)、20.8%(11/53)(P<0.05)。两组混合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菌量〔OR=10.682,95%CI(1.447,78.877)〕是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P肺炎患儿黏液栓的形成与MP菌量、混合病毒感染有关,而未见与患儿性别、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C-反应蛋白(CRP)同时检测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儿1061例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其中,对肺炎支原体阳性(支原体肺炎组)121例、肺炎支原体阴性(细菌性肺炎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健康儿童测定CRP。结果:1061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阳性286例,阳性率为26.96%。支原体肺炎组CRP阳性35例,阳性率为28.93%,细菌性肺炎组CRP阳性47例,阳性率为94.00%.对照组CRP无一例阳性,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CRP稍高但没有细菌性肺炎增高明显。肺炎支原体、CRP同时检测对支原体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测定在儿童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多池  吴礼循 《海南医学》2011,22(11):126-12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住本院的200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儿童肺炎急性期、恢复期和治愈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值,1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同时做细菌培养、支原体抗体检测和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急性期时,112例细菌性肺炎肺炎患者中(A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96.4%;5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B组)阳性率为77.5%;3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C组)中阳性率为13.3%;180例健康对照组(D组)阳性率为8.3%。A组、B组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A、B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值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治愈后A、B组患儿C反应蛋白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值可作为儿童肺炎的辅助鉴别指标,其升高程度的高低对细菌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的鉴别有临床意义,同时动态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于判定疗效及确定疗程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表达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对MPIgM抗体阳性和MPIgM、IgG抗体同为阳性患儿以及对照组间血清IL-17、IL-23含量比较,对不同临床症状患儿以及对照组血清IL-17、IL-23含量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IgM抗体阳性和MPIgM、IgG抗体同为阳性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它们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MPP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它们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PP中不同临床症状的患儿间血清IL-17、IL-2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17、IL-23含量变化可能促进MP感染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检测MP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对了解疾病的进展和疗效,对MPP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