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运动针刺法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将8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运动针刺法治疗,n=40)和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n=40),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同时间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变化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疗效95%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疗效75%,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FMA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为理想,实验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行走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联合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瘫伴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替扎尼定片治疗,治疗组口服芍药甘草汤加味结合替扎尼定片治疗,疗程为4周。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来评定患者的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亦显著升高(P0.05,P0.01);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结合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B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MAS分级,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FMA、BI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SPS)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80例SP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行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8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痉挛指数(CS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ADL)评分、大脑中动脉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值。结果 治疗28 d后,两组痉挛均得以改善,观察组痉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I评分,每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F-M、ADL评分、Vp、Vm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CSI评分、每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F-M、ADL评分、Vp、V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明显改善SPS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与增加脑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麦粒灸配合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麦粒灸+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针刺治疗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井穴麦粒灸配合针刺治疗(靳三针疗法),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Ashworth痉挛分级、改良BI评分和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配合靳三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程度有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神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调神火针治疗,45例)与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45例),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分]、痉挛情况[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MAS评分为(1.79±0.55)分,对照组MAS评分为(2.07±0.58)分,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为(41.28±4.09)分,对照组上肢FMA评分为(36.22±3.81)分,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治疗组实际完成治疗及观察的患者共35例,对照组共36例。治疗组予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治疗,2 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毫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简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CSI明显降低,FMA、ADL评分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及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作用优于毫针针刺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上肢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分级、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肢肌张力和痉挛程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康复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中痉挛期的针刺方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月末采用改良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肌痉挛,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进入分离运动期(BrunnstromⅣ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现代康复技术相比,现代康复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通窍活血汤联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筛选出的69例患者纳入临床观察,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组、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活血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通窍活血汤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比较其日常生活能力,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评分(MAS)比较其患肢肌张力状况,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其运动功能情况,且比较各组之间临床疗效,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高于中药组的73.9%及对照组的5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MBI、MAS、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和观察组M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和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低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夹脊穴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情况,提高患者肢体行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21-24
目的 观察眼针疗法对脑血管病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12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拮抗肌针刺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每次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CSI指数、SSQOL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眼针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和对照组(单用通督调神针法),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以风府、大椎、百会、腰阳关、至阳为针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热敏灸,取穴范围为肩髃、天井、三阳络、外关、阴陵泉、悬钟附近的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治疗前及治疗4、8周末,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定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定脑卒中后残疾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程度。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MAS分级逐渐改善,MBI评分逐渐升高,改良Rankin、NIHSS和CSI评分逐渐降低;广义评估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MAS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Rankin和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仅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阐述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存在上肢痉挛的132例患者,排除12例失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了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了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2组患者采用改良的痉挛评估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者的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恢复(Signe Brunnstrom创建 ,Brunnstrom)分期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偏瘫侧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同时治疗组的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上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能部分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关节痉挛状态,改善患者上肢肢体功能,促进上肢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患者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刘雪洁  王敏  朱贵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3):317-319, 324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病人按电脑抽取随机分为常规组、电刺激组、MOTOmed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痉挛肌电刺激疗法,MOTOmed组在常规康复上增加痉挛肌电刺激及MOTOmed智能训练,每组各31例。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病人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结果3组病人治疗后与各自治疗前MA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MOTOmed组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MA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MOTOmed组病人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P < 0.01)。结论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可明显降低卒中后痉挛病人下肢肌张力,改善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照观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和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有助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靶心率智能踏车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康复科住院的120例老年脑卒中恢复期且下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30例),各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加用智能踏车训练并根据不同靶心率(60%、70%、80%最大心率)分为3个亚组(每组3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末、治疗后6周末行偏瘫侧下肢伸肌改良Ashworth量表评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BI),训练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结果:80%最大心率组因不能耐受试验被随机分配至60%最大心率组及70%最大心率组,经治疗后70%最大心率组的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评级及FMA均较治疗前及60%最大心率组有改善(P < 0.05)。结论:当靶心率为70%最大心率时可较好地改善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比较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31例和对照组(单纯通督调神针法)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针刺取督脉穴百会、风府、水沟、大椎、至阳、腰阳关为主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夹脊穴针刺,取颈2—7、腰1—5夹脊穴,双侧交替针刺,每日针刺1次,每次4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均采用简易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量表评定运动功能,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肢体痉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 Meyer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 Meyer和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方面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疗效相当,但在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均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 d,连续治疗6周,共计治疗30次。治疗前后对受试者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MAS)、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进行评定。结果 MAS、CSI、FMA、PRO量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在降低肢体肌张力、肢体功能改善、运动功能改善方面均有疗效。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肢体肌张力、肢体功能改善、运动功能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且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FMA和FAC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