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在本院行初次TKA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病例269例,归为糖尿病组114例,非糖尿病组15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等,采用HS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结果]术后3 d糖尿病组的Hb及Hct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的显、隐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均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病例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3 d时糖尿病组VAS评分和患肢肿胀程度均大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糖尿病组HSS评分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但术后12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症状性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DM可使TKA围手术期出血量增加,并延缓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滑膜切除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初次接受TKA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205例,其中102例患者术中切除滑膜(试验组),103例患者术中保留滑膜(对照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Hb、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以及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患肢膝上10 cm周径增加率、VAS评分、关节活动度、HSS评分、WOMAC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3 d试验组Hb及Hc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7d,试验组患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严重,膝上10 cm周径增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4周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WOMAC评分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及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均没有发生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相关并发症。[结论]TKA术中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延长了手术时间及增加了术后出血量,而对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和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术后早期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2019年12月行单侧TKA的90例KOA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5例行微创TKA (微创组),45例行传统TKA (传统组)。比较两组早期临床结果、骨代谢检测与骨密度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微创组术后24 h内VAS评分显著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1 d的β-CTX、P1NP、TRACP5b和BG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术后3 d上升至峰值,而后持续下降,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30 d,微创组的β-CTX、P1NP、TRACP5b和BGP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的BMD-AKJ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BMD-AKJ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TKA术后早期骨代谢水平低于传统TKA。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41-1445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患者采用SVA入路TKA,40例采用MPA入路TKA。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结果] SV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MPA组(P0.05),但SVA组在切口长度、依托考昔追加量、直腿抬高、下地行走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MPA组(P0.05)。两组术前运动状态下VAS评分、膝ROM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静息状态下SVA组VAS评分均低于MPA组(P0.05),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运动状态下SAV组VAS评分显著低于MPA组(P0.05),术后1周静息状态下和术后3个月运动状态下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方面,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SVA组膝ROM和HSS评分均高于MPA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膝ROM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PA入路相比,SVA入路行TKA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假体(FB)与旋转平台假体(RP)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受试者选择置换假体的意愿分为FB组(共40例)和RP组(共46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等)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KSS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并摄膝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术后6 d发生脱位1例,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随访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KSS评分、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末次随访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两组术后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增大,胫骨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末次随访组间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角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P与FB应用于TKA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均可显著改善膝骨关节功能,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或消失,膝内外翻等畸形得到改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间隙平衡截骨与测量截骨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78例接受单侧TKA的患者资料。按医患沟通的结果采用两种手术技术,39例采用间隙平衡技术TKA,39例行测量截骨技术TKA。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患者术后下地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随访过程中,间隙平衡组1例出现膝前痛,2例出现髌骨弹响;测量截骨组2例出现膝前痛,1例出现伸膝延滞,1例出现关节内粘连;经相应处理均无严重不良后果。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HS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术后2年时,间隙平衡组的HSS评分显著高于测量截骨组(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的夹角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患者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年、2年间隙平衡组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的夹角皆显著小于测量截骨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间隙平衡截骨相比测量截骨可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主动感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夏科氏(Charcot)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8年12月采用TKA治疗15例(19膝) Charcot膝关节病患者。6例8膝采用半限制假体,8例9膝采用旋转铰链膝(RHK)假体,1例2膝分别采用上述假体。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120个月,平均(39.21±33.81)个月。随访过程中,半限制性组1例术后2年术侧髋部疼痛乏力,影响行走,诊断Charcot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可,假体无松动,予保守治疗处理。RHK组1例术后1年因外伤至术侧股骨颈骨折,行保守治疗,随访5年未见异常。1例术后1年因外伤至假体半脱位,行翻修术更换垫片及股骨侧旋转轴,随访至今4年膝关节功能尚可,假体位置满意。1例术后3个月出现髌韧带断裂,行修补术后治愈。末次随访时,两组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半限制组HSS评分高于RH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限制组关节活动度(ROM)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RHK组两时间点间ROM无显著变化(P0.05),半限制组ROM显著高于RHK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冠状股骨角、冠状胫骨角及胫骨后倾角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限制组术后髋膝踝角显著小于RHK组(P0.05)。[结论]半限制性假体和RHK假体均可作为TKA治疗Charcot膝关节病的适宜假体选择,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近期结果,远期效果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手术治疗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120例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62例采用UKA术,58例采用TKA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不良事件,UKA组仅1例患者切口浅表感染;TKA组浅表感染2例、神经麻痹1例、延迟愈合1例。UK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TKA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5.52±3.41)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疼痛加剧、功能严重减退者,均无需再次手术翻修者。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ROM、VAS和HS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未次随访时,UKA组膝关节ROM、VAS和HSS评分均显著优于TKA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FTA和MPTA均显著改善(P0.05),而PTS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MPTA和P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采用UKA的近期临床效果优于TK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那曲肝素在预防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疗效和抗凝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接受初始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75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n=50)和那曲肝素组(n=25)。监测术后1、3、5 d血常规并记录异体血输血率和输血量,测量术前和术后1、3和5 d大腿周径,了解肢体肿胀程度。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记录切口并发症。同时,根据肢体肿胀程度查下肢血管超声诊断或排除VTE。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1例股深静脉血栓(2.00%),那曲肝素组无VTE发生,VTE发生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利伐沙班组5例发生小出血事件,那曲肝素组为2例,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2例切口乙级愈合,那曲肝素组全部甲级愈合,切口感染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利伐沙班异体输血率54.00%,输血量(286.00±302.38)ml,相对那曲肝素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与那曲肝素组患者术后大腿周径变化总体无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组数据显示利伐沙班预防TKA术后VTE的疗效和出血并发症与那曲肝素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外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4-05初次TKA前后均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的120例膝内外翻畸形,探讨不同程度膝内外翻畸形对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影响。根据术前髋-膝-踝角(HKA)分为3组,比较3组间术后HKA的差异,并对术前与术后HKA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此外,分析术后下肢机械轴长度(LMAL)相对术前的变化及3组间LMAL平均改变量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肢的HKA、MPTA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PVA术前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57%(116/134)的患肢TKA术后LMAL比术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手术侧LMAL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轻度畸形组和重度畸形组中术后HKA在-3°~3°范围内分别占90.48%、81.25%和3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HKA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此外,术前HKA与术前KPVA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F=51.197,P0.001)。3组间术前KPVA、术前MPTA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外翻严重畸形可增加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偏差,TKA术后LMAL大多比术前延长,其中伴有膝内外翻严重畸形延长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切口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并发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小切口与常规切口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早期并发症,评估小切口技术在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5月-2005年7月,对38例(46膝)患者行小切口TKA(小切口组),同期对43例(54膝)患者行常规切口TKA(常规切口组).小切口组:男12例12膝,女26例34膝;年龄52~76岁.骨性关节炎24例2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18膝.膝内翻30例34膝,膝外翻8例12膝.根据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American Knee Socitety Score,AKSS)评分为(37.5±12.6)分.病程(7.5±2.3)年.常规切口组;男15例19膝,女28例35膝;年龄55~82岁.骨性关节炎32例37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17膝.膝内翻34例41膝,膝外翻9例13膝.AKSS评分为(31.1±10.2)分.病程(10.1±4.2)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小切口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2.6±1.2)cm、(95±15)min、(650.1±10.0)mL;常规切口组分别为(18.7±2.3)cm、(63±11)min、(300.0±20.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出现早期及晚期关节感染各2例2膝,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第3天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经溶栓治疗后愈合:术后第7天和第9天分别出现1例皮缘部分坏死,采用局部换药后愈合;术后12个月1例因摔跤导致股骨髀上骨折,但假体稳定,行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临床愈合.常规切口组中术后第10天1例1膝出现关节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无术后骨折、皮缘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小切口组随访时间为(3.7±0.4)年,常规切口组为(3.9±0.6)年.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AKSS评分为(78.2±6.7)分,常规切口组为(81.2±7.3)分;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切口相比,采用小切口技术行TKA术后早期并发症较多,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选择、熟练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更合理的手术器械、细致入微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红外线计算机导航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苏州市立医院关节外科住院因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导航组和常规组。导航组患者采用红外线计算机导航下的TKA,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TKA。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软组织平衡、功能评分及术后影像资料。[结果]导航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其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导航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的AKSS及Oxfor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术后下肢力线误差、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及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均小于常规组(P0.05);导航组患者置入假体的α、β、γ、δ角度偏差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TKA安装假体的位置角度更为精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TKA两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单膝OA终末期行单侧TKA手术患者,其中,49例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作为胫骨假体定位标志,51例采用胫骨结节中点作为胫骨假体定位标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21±5.34)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和HS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WOMAC评分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中点组的ROM和HSS评分显著高于内1/3组(P0.05),而中点组WOMAC评分显著低于内1/3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假体贴服良好,无移位,无假体松动。下肢力线均得以矫正。[结论]以胫骨结节中点胫骨假体放置,术后早期效果显著优于胫骨结节中内1/3胫骨假体放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全膝置换术(TKA)中髌骨关节面切除成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2019年本院拟行初次TKA的105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纳入本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两组。TKA术中,54例患者采用摆锯切除部分髌骨骨软骨,对关节面成形;51例患者仅常规切除周围骨赘及去神经化处理。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均未输血。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髌骨成形组的Feller评分和KOO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间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前痛发生率髌骨软骨成形组为7.41%(4/54),而常规组为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髌骨成形组的髌股适合角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TKA术中髌骨关节面切除成形在改善髌股轨迹、缓解膝前疼痛方面优于常规TKA。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照研究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75岁以上高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风险差异,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股骨关节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连续收治的经UKA治疗的67例(67膝)75岁以上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应用TKA治疗的65例(67膝)75岁以上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性别及术侧相同,年龄相近,影像学病变程度相似。评估两种手术方式治疗75岁以上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并发症、住院时间、输血、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关节活动度等项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或2检验分析比较两者临床疗效及风险差异。结果 UKA组和TKA组患者年龄与随访时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失访2例,2例UKA和3例TKA因非手术相关疾病死亡。UKA组和TKA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1.1)d和(9.2±2.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03,P0.05)。术前两组血红蛋白相近;UKA术后血红蛋白(108.8±13.1)g/L,输血1例;TKA术后血红蛋白(90.0±15.7)g/L,输血61例。TKA组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UKA组(t=7.544,P0.05);TKA组术后输血比例明显高于UKA组(61/67 vs 1/67)。两组术前HSS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UKA组术后关节活动度优于TKA组,(123.5±9.1)°vs(120.1±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5);但两组HSS评分、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KA组的术后并发症:假体周围感染1例,切口并发症3例;心血管并发症10例;急性精神障碍11例;脑血管并发症3例;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泌尿系统并发症9例。UKA组的术后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3例;急性精神障碍2例;呼吸系统并发症2例;消化系统并发症1例;泌尿系统并发症2例。结论对于75岁以上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选择UKA治疗,相比TKA,不仅有效,而具有并发症少、输血率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2-12的71例TKA,其中26例术中关节腔内注射TXA(观察组),45例未注射TXA(对照组)。观察记录2组输血量、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中2例合并糖尿病者切口延迟愈合,3周后均顺利愈合;对照组中1例合并糖尿病者切口延迟愈合,3周后愈合。2组均未出现双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关节腔内注射TXA可以减少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未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手术和术后下肢力线的疗效。方法原发性膝内侧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病人28例,根据病人意愿分成两组,HTO组16例,行OWHTO术;TKA组12例,行TKA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费用。使用目测类比法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价术后疗效,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股胫角(FTA)和髋-膝-踝角(HKA)评估下肢力线。结果 HTO组手术时间(92.10±7.58)分钟、术中出血量(394.40±54.03)ml、切口长度(7.20±1.80)cm、住院费用(30893.10±1177.70)元,TKA组分别为(104.30±7.20)分钟、(505.80±70.51)ml、(10.40±2.19)cm和(45801.90±1097.18)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ROM测量和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O组术后1个月VAS(4.30±0.93)分、ROM(109.30±3.61)°、HSS(71.90±5.09)分,TKA组分别为(5.30±1.07)分、(105.10±2.75)°、HSS(67.50±4.2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TA和HK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O组术后FTA(173.80±2.18)°、HKA(185.00±1.41)°,与术前FTA(183.10±4.25)°、HKA(171.40±3.50)°比较,TKA组术后FTA(174.00±1.65)°、HKA(184.30±1.66)°,与术前FTA(181.40±4.21)°、HKA(169.50±3.4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WHTO技术简单,创伤小,畸形矫正较精确,恢复快,花费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下肢全长CT相关参数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罹患膝骨关节炎行初次TKA的患者;由同一术者操作;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感染或手术病史;下肢骨骼畸形或膝关节外畸形;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影响功能康复患者。符合筛选标准的47例(56膝)行初次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9例45膝,男8例11膝,平均年龄为67.9(51~81)岁。19例(22膝)术前采用CT分析(改良组),28例(34膝)术前未采用CT分析(传统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分析手术后下肢力线,定义冠状位角度处于正常偏差范围内的假体在同组所占的比例为下肢力线重建及假体安放准确率,比较两组术后下肢力线的改善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评价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者则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同组术前、后KSS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改良组下肢力线重建准确率为90.9%,较传统组67.6%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82,P0.05)。改良组股骨假体安放准确率为95.5%,较传统组70.6%提高(2=5.139,P0.05)。改良组胫骨假体安放准确率为95.5%,较传统组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47,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减少(Z=-3.673,P0.01),而手术时间(Z=-1.307,P0.05)、术后引流量(Z=-0.260,P0.05)、并发症(2=0.078,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3个月K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全长CT术前分析相关参数应用于初次TKA,有助于提高下肢机械力线重建和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对TKA手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99例,94例接受UKA治疗,105例接受TK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围手术期Hb和HCT减少量、术后住院天数。同时分析其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UK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TK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量的69.22%,而TKA组占64.95%。UKA组术后Hb减少量、术后HCT减少量明显低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总失血量(r=0.245, P0.001)、显性失血量(r=0.216, P=0.002)、隐性失血量(r=0.176, P=0.013)均与手术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术后住院天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UKA组患者手术后均无需输血治疗,TKA组有2例患者需输血治疗。[结论]与TKA手术比较,UKA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总失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少等特点。但无论是TKA或是UKA手术方式,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百分比较大,且手术时间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测量个性化股骨外翻角(VCA)截骨全膝关节置换对下肢和假体力线的影响。[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2月,126例(139膝)拟行初次全膝关节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3例(70膝)采用个性化非负重位测量VCA截骨TKA(个性化组);63例69膝采用固定VCA为6°截骨TKA(常规组)。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拍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力线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个性化组70膝术前非负重股骨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个性化VCA的分布范围是3.40°~12.20°,平均(6.85±1.77)°,在5°~8°范围的比例为60.00%;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VCA的分布范围3.40°~11.90°,平均(6.64±1.72)°,在5°~8°范围的比例为61.43%。非负重位与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V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负重和负重状态下VCA的差异1°的比例为20%。两组术后影像测量方面,个性化组的HKA角和FFC角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但是,术后两组间FTC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的HKA和FFC理想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股骨外翻角变异性大,采用个性化股骨外翻角截骨较固定6°股骨外翻角截骨术后可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冠状面力线和股骨假体力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