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因此检测高破裂风险的易损斑块,对筛选和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易损斑块内的一些微观结构如斑块内新生血管、微小钙化、胆固醇结晶,在易损斑块的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斑块内最常见的3种微观结构为重点,综述斑块内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守亮 《山东医药》2015,(10):100-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因,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状动脉多层CT(MSCT)、MRI、炎症指标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腔内影像学技术突飞猛进,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生理演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既往研究集中于早期检测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但这些易损斑块对临床事件的阳性预测值很低。现总结近年来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领域内的大量临床相关研究,阐述易损斑块对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自然进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易损斑块和(或)其结局斑块破裂继发腔内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病生理基础,深入理解易损斑块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其机制是精准风险评估和治疗指导的前提.本文从病理组织学出发,综述了近年来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随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称:易损斑块)有了新的理解。认识易损斑块的内在特性和破裂机制,对于早期检测和处理易损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作一论述。一、易损斑块的最新概念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ACS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易损斑块。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1] 。大量的研究表明,约70 %~80 %的ACS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对于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现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靶向分子荧光成像、冠状动脉(冠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造影、磁共振、血管内超声(包括虚拟组织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及血管内窥镜等,而血清学检查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指标提示易损斑块。易损斑块的治疗主要是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化降脂治疗可以起到逆转斑块的作用,而其它稳定易损斑块的治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磷脂酶(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n=45)、稳定斑块组(n=69)及易损斑块组(n=46),所有入选者于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Lp-PLA2、hs-CRP水平,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血清中的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231,11.967,P=0.026,0.019),且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2,P=0.028);易损斑块组血清中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t=9.899,11.023,P=0.031,0.024);血清中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的特异性高于hs-CRP,两者联合特异度更好。结论血清中Lp-PLA2相比hs-CRP和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高,两者联合能更好地检测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64排MS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变化检测,探讨血脂康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稳定性疗效。方法选择78例经64排MSCT确诊有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试验组)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两组均随访治疗1年,分别于治疗前后行64排MSCT检测患者易损斑块所在位置的冠状动脉腔径狭窄度(SE)和截面积(S)、易损斑块的最长径(L)及CT值。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SE明显减少(P<0.05),L显著缩短(P<0.01),CT值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作用;血脂康和辛伐他汀稳定易损斑块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直不断探索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积极探索易损斑块、易损病变、易损患者的识别方法,减少心血管事件。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是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近期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研究显示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与长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冠状动脉不同部位发生易损斑块的概率不同。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斑块容积,但是对斑块成分的影响仍不明确。目前仍无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的冠心病患者78例,对病变部位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根据其特征分为易损斑块组(49例)及稳定型斑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CY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与稳定斑块组相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显著增加(P0.01);其病变处血管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负性重构更多见于稳定斑块组(P0.01)。HCY与EEMA、PA、PB、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IVUS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评价脑心通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斑块性质的疗效。方法患者通过造影及冠状动脉超声诊断为轻中度狭窄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冠心病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干预,3个月后通过IVUS-VH观察患者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3.1%,对照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12.3%,对照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VH评价显示,步长脑心通胶囊能改善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斑块成分,降低易损斑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应用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共入选144例患者。(1)根据脂蛋白(a)水平将患者分为脂蛋白(a)≤300 mg/L组(n=99)和脂蛋白(a)300 mg/L组(n=45);脂蛋白(a)300 mg/L组斑块脂质弧比脂蛋白(a)≤300 mg/L组大(P=0.021),易损斑块发生率比脂蛋白(a)≤300 mg/L组高(P=0.001)。(2)利用OCT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n=36)和非易损斑块组(n=108),2组之间性别、吸烟史、2型糖尿病、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为易损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易损斑块发生的预测因子。结论高水平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或侵蚀所致的急性腔内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防止急性血栓形成成为了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死率的唯一有效策略。斑块易破裂的冠状动脉病变与稳定斑块相比,存在不同的形态学改变。因此可以利用特殊的成像方法来识别这些易损斑块。亚毫米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优良的现代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可以对冠状动脉斑块进行检测、分析和量化。斑块体积较大、低CT衰减、餐巾环征、正性重构以及点状钙化等与斑块容易破裂有密切关系。将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学与功能特征等相结合,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检测易损斑块的新方法。现将就多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易损斑块形成是造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根本的病理基础。近年来研究表明,粥样斑块内泡沫细胞凋亡尤其巨噬细胞凋亡是导致易损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巨噬细胞凋亡在易损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易损斑块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并干预易损斑块是防治的关键.研究证实,细胞凋亡常发生于易损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因此,通过膜连蛋白V或乳凝集素与凋亡细胞膜表面外翻的磷酯酰丝氨酸特异性结合,可用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早期检测.  相似文献   

16.
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预后较差,而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伴随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易损斑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现就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通常由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1]。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成像模式能够可视化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特征,实现精准检测的目的,现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指导预防、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等环节。1 易损斑块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倾向,极有可能快速进展为梗死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目前认为,易损斑块的基本病变特征是大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发病环节,早期发现、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指导临床决策及改善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现分析各种影像学技术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诊断方面的成像特点、临床价值及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研究颈动脉超声与白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血清淀粉样蛋白A1(serum amyloid A1, SAA1)联合诊断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疑似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126例为样本,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确诊为CHD者94例。根据冠状动脉OCT检查结果判断冠脉斑块易损性,并将患者分为易损组和非易损组。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并检测血清IL-18和SAA1水平,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分析CIMT、IL-18和SAA1与Gensini评分相关性及对易损斑块诊断价值。结果 94例CHD患者OCT共检出斑块127个,其中38例患者存在易损斑块,共计易损斑块为46个。易损组吸烟患者占比、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水平的C反应蛋白(CRP)分级对易损斑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37例),分别进行CRP测定和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检查,将测得的CRP结果与IVUS结果比较。结果男性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女性患者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以CRP 3.0 mg/L作为分级标准,则对易损斑块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高(分别为88.10%,64.42%和81.18%)。结论CRP可作为易损斑块的良好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