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模型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分析该证候模型的系统界限及内部微观结构,建立系统动态模型,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分析外部致病因素与内部脏腑系统关系及外在证候表象间的关系。结果:建立了由病因子系统、病位子系统、病理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系统。构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系统概括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产生过程中的内外影响因素,分析机体的整体状态、脏腑子系统的病理变化以及外在表象间的信息传递及相互关系。结论:探讨中医证候的产生机理、内在本质以及中医辨证思维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胃食管反流病,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位在肺胃,与肝、脾、肾相关,辨治过程中当以气机失调为中心环节,围绕"肺胃气逆、胃失和降、肺失清肃"这一基本病机,治以宣肺止咳、和降肺胃为主,辅以疏肝调木、温中纳肾。文章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中医脏腑相关病机特点进行阐述,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56-45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总结目前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并为进一步探究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筛选CNKI中运用中医处方治疗GERD的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年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共筛选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1490篇,处方242个,中药166味,归纳分析了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中医证型分布,常用药对,演化得到核心组合30个,新处方14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统计分析,较好的体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脾、胃、肝密切相关,多由肝郁脾虚,胃气上逆而发本病,治疗当疏肝健脾治本,和胃降逆治标。临床可选用四逆散、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作为基础方,适当配合左金丸、乌贝散为辅。但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整体质量不高,有必要加强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深入研究,完善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范。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调肝理脾理论在指导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调肝理脾理论的理论渊源,在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运用进行论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促进调肝理脾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古今相关文献,特别是近些年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共识意见,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病名、病机、诊断、证型、治疗目标、诊治流程6个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进行探讨。认为中医也应当使用"胃食管反流病"作为统一病名,正确理解反酸的发生机制尤为重要;建议发挥中医药试验性治疗及针灸穴位探查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临诊之时首分有无典型反流症状,再结合兼症、舌脉进行辨证;以"治反"为主要策略,以治病求本为治疗原则。同时,重新勾勒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流程图,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光绪六年慈禧病案:一个不典型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案例》上篇和中篇基础上,探讨慈禧病案对当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启示,认为诊断上要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更要发挥中医整体辨证和穴位按压辅助诊断的优势;病机上要结合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机制的认识,重新诠释五脏与五味及五官、肺与咽喉、脏腑与脊背、子午流注等中医经典理论;辨证上要把握胃食管反流病所表现的寒热特点;治疗上要充分发挥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种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1]。王邦才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系浙江省名中医。其熟读经典、勤于实践,师古而不泥古,对内科疾病的诊治有较多经验,擅长运用"通法"治疗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常获效验。本人有幸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11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肝胃郁热证(45.45%)、痰气交阻证(34.55%)、肝郁气滞证(20%)、中虚气逆证(19.09%)、肝胃不和证(18.18%)、脾肾阳虚证(9.09%)、胆热犯胃证(9.09%)、肝郁脾虚证(8.18%)、瘀血阻络证(7.27%)、痰热内蕴证(7.27%)、脾胃气虚证(6.36%)、脾胃湿热证(5.45%)、胃阴亏虚证(3.64%)、脾胃阳虚证(2.73%)。其中同一个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肝胃郁热兼痰气交阻的复合证型,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最特征性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及总结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的现状及临床治疗特点。方法通过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中医中药","胃食管反流病"为关键词检索最近收录的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初步总结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体系,特色及不足之处。结果文献研究包括了古代中医经典文献和现代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临床研究包括了辨证论治法,中医古典经方化裁疗法,自拟方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配合中药疗法及中成药疗法。结论从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来看,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积累了大量特色的临床经验且效果显著,为建立和完善胃食管反流病医辨证规范化治疗体系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研究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辨证施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病例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予以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构成特点。[结果]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多见,胆胃郁热、肺胃失和次之,而胃阴不足、肝寒犯胃较少。[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宜温养中阳、调补脾胃治其本,化湿行气、清除积滞治其标。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不同,治疗上在温与清、补与消的运用上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与脾关系密切,脾虚为胃食管反流的起始阶段。现代医学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所致Cajal间质细胞(ICC)功能障碍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机制。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蕴含机体所需能量及物质。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是将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融为一体的半自主细胞器,其氧化磷酸化产生ATP为人体供应能量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功能类似。本文基于“脾与线粒体相关性”,从ICC功能障碍探讨胃食管反流发病机制,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其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积有经验。根据临床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总由气机升降失常,具体病机可概括为:胆胃不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五个方面。采用辛开苦降、虫类搜剔、相反相成等方法,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吞酸"、"胃脘痛"及"嘈杂"等范畴,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认为湿、痰、热、气、瘀为主要病邪,与胃、脾、肝三脏密不可分。本文提出应深入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符合中医辨证理论、切合临床实际的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以便丰富和发展中医脾胃病学的内容,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脾虚气陷、贲门失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治疗应以脾虚论治、补脾论治、补脾升提和固摄贲门为基本治则。方法:通过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理与中医脾虚病机的关联性及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与中医补脾气治疗的关联性论述,阐明脾虚在该病发病中的重要性。结果:补脾固贲汤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剂。结论:补脾固贲汤具有补脾固贲和胃降逆的功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健脾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6例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21%;对照组为9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明显改善各单项症状的积分及反流性疾病问卷(RDQ)整体积分。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疗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蔡淦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蔡淦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辨治经验。病因病机方面突出肝郁脾虚,治疗以健脾和胃、疏肝清热为基本治法,并注意明辨病之轻重,分期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