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通过典型医案,从病因病机、证治规律方面入手探讨冉雪峰治疗胃脘痞痛的学术经验。冉雪峰认为胃脘痞痛的主要病机为寒热错杂、痰气交阻、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热互结、瘀血凝滞、胃阴虚、胃气虚等,但多以寒热错杂为基础相互兼夹,治疗总以辛开苦降为主,和胃降逆,开上痹,畅中气。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3.
邓鸥鸥  邓翀 《新中医》2007,39(3):75-75
旋复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组成,主治汗、吐、下后表证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噎膈证,疗效甚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苏彩平主任认为胃痞病势缠绵,病情易反复,主要病机为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脾及肝关系密切.本病病性本虚标实,治则注重健脾助运,和胃消痞,调气舒络.胃痞可分为实痞和虚痞,两者间可相互转化.实痞多因内伤饮食,痰湿阻滞,情志不畅等所致,治疗当重祛邪;虚痞多因脾胃虚弱、阴液不足等所致,治疗当重扶正补虚.在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虚痞进行探讨。方法:通过临床实践探索,结合具体病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除用于治疗咳喘外,还能用于治疗脾虚所致心下痞,针对营卫不和、中焦气结而寒热不明之虚痞,应用该方收效良好。结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虚痞的探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贺涛 《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33-33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原方主治汗、吐、下后,表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方中以旋覆花下气涤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为主药;佐党参、甘草益气养胃,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大枣调脾胃益中气。此方临床运用广泛,不仅应用于外感热病后痰浊中阻、气虚上逆之证,内伤杂病中如反胃呕吐、呃逆、脘痛、痞胀、噫气、痰饮、哮喘、梅核气等证。  相似文献   

7.
旋覆代赭汤是《伤寒论》方,主治汗、吐、下后,表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方中以旋覆花下气涤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为主药,佐党参、甘草益气养胃,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大枣调脾胃、益中气。笔者对内科杂病中由于  相似文献   

8.
旋覆代赭汤是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主治汗、吐、下后表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上逆,心下痞硬,嗳气不除等证候.方中以旋覆花之下气涤痰,代赭石之重镇降逆为主药,佐党参、甘草益气养胃,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大枣调脾胃,益中气.此方不仅可应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后痰浊中阻,虚气上逆,而且对内伤杂病如反胃呕吐、呃逆、脘痛、痞胀、嗳气、痰饮、哮喘、梅核气等,由于中气虚弱,痰湿偏胜,肝气上逆所致者,随证加减亦多可获效.此外,如肝气肝阳并亢的高血压、眩晕、胸胁痛、心悸怔忡等症,肝气入络而致的腰痛不能俯仰 ,吐血、衄血而致肝经气火上逆,以及妊娠呕吐等症亦常选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为主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其加减运用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甘草煎剂对小鼠胃肠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草药品种,它既可补益中气。消除因脾胃气虚所致的中焦虚满之症,又可因甘缓壅滞之性而致中焦痞满,表明甘草具有“消痞”与“致痞”之双重作用。本实验拟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甘草煎剂对小鼠胃半排时间和肠推进率的影响,初步探讨甘草剂量与胃肠运动之间关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对《伤寒论》第131条提出三点新的解释。①“病发于阳”系指病发于阳气素盛、胸有痰水之人而言,“病发于阴”系指病发于胃气素虚之人而言,而不能以结胸与痞证形成之前的“原有病证”来区分。②结胸言“热入”,在于强调邪热内陷是热实结胸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痞证不言“热入”则强调中虚是痞证形成的根本原因。③“下之太早”,是说在结胸形成之前就有可下实邪存在,只因表邪未解而用攻下,导致邪热内陷与体内痰水实邪互结于胸膈,才形成结胸;痞证不言“下之太早”,说明痞证形成之前,患者无可下实邪,只因误下损伤中气,才导致痞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术后早期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指腹部或非腹部手术后,因胃肠道动力改变,不能有效传输胃肠道内容物,以恶心、呕吐、腹胀和排气排便延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症候群.脾胃失和为腹部手术POI的基本病机,冲任虚损是主要病机特点.脾胃之病和则健、不和则病,针对POI脾胃失和的基本病机,临床治疗应...  相似文献   

12.
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本,而脾胃为滋养五脏、产生元气之本。治疗任何疾病,均应照顾脾胃。脾胃病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脾虚、肝郁、胃实且虚实寒热常偏于某一脏器,这是脾胃病常见之病理,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视其偏向而随证治之。脾胃病中,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久病、年老、体弱者更甚。用药以甘温为主,慎用苦寒泻下,且宜轻灵、平稳,有方有守。临证应重视四诊合参,尤重症状和舌诊,要因人、因时、因地施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脾虚湿阻、中焦气机失畅的角度探讨抗痨药物导致的胃肠道反应的诊治要点以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思路。方法:胃肠道反应是抗痨药物导致的常见副作用之一,文章从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特点、辨证要点以及疗效和预后出发,以益气健脾、化湿和胃为法,观察对腹胀、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疗效,确立本病以脾虚运化失常,胃失和降为其主要发病机理,从而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中药治疗对于治疗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具有良好的疗效。结论:本病以补气健脾、化湿和中为法治疗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良好,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顺利实施抗结核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在于脾气亏虚,肝气犯胃,属虚实夹杂之证。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辨证分型标准,多数医家将本病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5个证型,并据此拟益气健脾和胃、疏肝和胃、辛开苦降、理气化瘀、化浊降逆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试论脾阴虚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脾阴虚的生理、病理、形成原因及症状,认为脾阴与胃气、脾阴与脾阳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脾阴与胃气、脾阳等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脾阴虚的治法和方药。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19-1021
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饮食结构改变、劳累过度、情绪刺激、免疫力低下等病因作为应激原,参与应激过程,致HPA轴及LC-SP-AM系统激活,神经递质失衡,破坏睡眠-觉醒节律,使机体出现失眠(不寐)。中医学认为,以上病因可致机体脾胃内伤而产生不寐症状。故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将不寐的发生发展与应激之生理病理过程、脾胃内伤之病机联系在一起,治以健脾益气、调和脾胃之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对防治不寐及其伴随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雒晓东教授认为多系统萎缩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衰,土虚风动,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本文从多系统萎缩的主要症状探讨其病机,即小脑性共济失调与骨繇相类,因脾胃虚衰、中气不足、少阳三焦经气匮乏,不能荣养少阳所主之筋,骨节失却约束而振摇;帕金森病样症状之颤证为主者,是由于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血匮乏导致筋脉不能主持而振摇,亦属少阳枢折范畴;拘证为主者由于脾胃虚衰、中气亏虚、四肢肌肉失养、关节不得屈伸而拘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诸多症状是由于脾胃虚衰导致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所产生,因此多系统萎缩辨证施治的核心应是补气升阳,最常用的是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8.
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失调、脾胃损伤,是现代常见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蕴湿、痰阻、血瘀、气机紊乱等病证,辨证要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CRF)代偿期即开始出现脾胃相关证候,随病情进展逐渐增多;脾胃相关虚证与实证所占比例均较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中,与脾胃相关症状占71.4%;应用崇土思想实践于CRF临床,未病防病、已病防传,发生慢性肾衰后,不论患者是否有脾胃虚弱相关表现,均应用健脾理气之品,如炒白术、茯苓等药物,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病程日久,因虚致实,浊毒内蕴,更伤中气,更当调补脾胃,以期补后天以养先天。脾虚湿困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或五皮饮、五苓散利水祛湿,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水。湿阻中焦当以三仁汤清化湿热,二陈汤祛湿化浊,温脾汤温中降逆泻浊。寒热错杂,痞塞中焦,上则呕吐,下则腹泻,则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燮理中焦气机。胃气不降,浊毒内停,微型癥瘕形成,大黄通腑泄浊,祛瘀活血,与本病病机相合。木郁犯土,长期服药,多因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体实践,多用大小柴胡汤加减,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等。其病程缠绵,症状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黯,唇甲青紫,心悸,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状。是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通过学习四大经典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肺胀临床表现每多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主脏在肺,并与脾、肾、心密切相关,脾虚贯穿肺胀整个病程。临床常见外寒内饮、外寒内热、肺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肺心气阴两虚、阳虚水泛、痰蒙神窍7个证型。治疗主张祛邪顾脾胃、固本健脾胃、健脾以安肺、脾、肾、心。即从脾胃论治肺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