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联合B型钠尿肽水平在预测房颤患者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期间是否出现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以及左心房血栓并发症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为非血栓形成者,观察组患者为血栓形成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前的血浆D-D、钠尿肽、C反应蛋白(CRP)水平、凝血四项、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血栓形成前的血浆D-D、B型钠尿肽、CRP、Fbg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a PTT、TT下调趋向高凝状怎,观察组在未形成血栓前的LVEF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AD、LVEDD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D-D以及B型钠尿肽可协助评估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5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和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探讨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心脏本身因素,二尖瓣反流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212例心房纤颤患者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超声检查。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血栓组(50例)和无血栓组(162例)。分析入选病例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LAD)[(48.1±4.7)mm vs .(40.4±3.4)mm]、左室舒张末径(LVEDD)[(50.9±3.7)mm vs .(46.4±3.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56.5±3.9)% vs .(65.9±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组仅有少量反流,中度以上反流患者无血栓形成。结论 LAD、心功能下降是并发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二尖瓣反流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及其相关因素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及左心房内径。心力衰竭患者组按照心衰程度、LVEF、有无房颤、基础病因、病程等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心衰程度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衰合并房颤组较心衰并窦性心率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不同LVEF水平、不同疾病构成及不同左心室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高凝状态更为严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合并窦性心率患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高凝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彷珐对我院60例房颤患者及对照组无房颤者20例进行观察,M型心脏超声测定LAD,同时检测其vWF、D-D及Fg浓度。结果房颤患者LAD≥40mm组较LAD〈40mm组的vWF、D—D以及Fg浓度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P〈0.001、P〈0.01);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LAD大小与vWF、D—D、Fg显著正相关,LAD与D—D、vwF的相关性较大(r=0.83,P〈0.01;r=0.72,P〈0.01),而LAD与Fg相关性较小(r=0.53,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且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越大则血液的凝固性越高,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范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41-1544
目的:研究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内径(LAD)的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同对照组hCRP、LVEF和LAD三者的变化。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房颤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比阵发性房颤亚组高(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亚组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hsCRP增高和LAD增加而LVEF下降。  相似文献   

8.
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1月经胸或食道心脏彩超证实存在左心房/左心耳(LA/LAA)血栓的51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栓组)及 51例无血栓NVAF患者(对照组)资料,探讨左心房内径(LAD)与LA/LAA血栓的关系,分析影响LA/LAA血栓形成的临床因素。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患者年龄、房颤病程、持续性房颤、LAD显著升高,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耳开口宽度(LAAW)显著降低;二元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病程、LAD及LAAW与LA/LAA血栓相关; ROC曲线评估LAD预测LA/LAA血栓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3(0.74-0.91)。LAD是老年NVAF患者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潜在预测LA/LAA血栓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左房内径(LAD)及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房颤患者共38例,其中慢性房颤20例、阵发性房颤18例,非房颤对照组40例,各组分别检测血清CRP与D-二聚体水平,同时心脏超声波检查LAD。结果:房颤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房颤组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房颤组LAD与阵发性房颤组左LA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CRP与LAD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炎症可能参与了房颤患者的心房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提示各类型房颤患者均存在血栓前状态,借助D-二聚体水平可判断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以期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D-二聚体在慢性心衰病人中表达水平及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3例慢性心衰病人作为实验组(n=73),以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方面的分级标准将病人分为NYHAⅡ级(n=26)、NYHAⅢ级(n=27)和NYHAⅣ级(n=20),并选取7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71)。对比实验组各亚组和对照组入选者D-二聚体、心功能指标[左心房的内径(LAD)、右心室的内径(RVA)、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的内径(LVEDD)]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对实验组展开为期3个月的随访,并对比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病人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D-二聚体与心功能指标和LVMI相关性。结果:实验组各亚组D-二聚体、LAD、RVA、LVEDD和LVM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实验组各亚组心功能分级的增加,病人的D-二聚体、LAD、RVA、LVEDD、LVMI逐渐升高,LVEF水平逐渐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房颤波(f)振幅、频率与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血清脑钠肽(BNP)及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 71例房颤分为阵发性和慢性房颤组、快和慢频率房颤组、单纯性房颤组和房颤合并心衰组。f波振幅、频率的测量采用食道心电图法。结果快频率组左房内径、DD明显大于慢频率组(P<0.01或P<0.05)。慢性房颤f波频率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f波频率(P<0.01)。房颤合并心衰血清BNP浓度较单纯房颤高(P<0.05)。结论房颤患者f波频率的快慢在间接预测血栓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利芹  曹利萍 《海南医学》2014,(9):1279-128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40例我院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患者(A组)及40例未并发LEDVT患者(B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健康患者40例(C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于术前、术后24 h、7 d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三组间PT、APTT及TT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PT、APTT及TT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FIB及D-dimer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 h比较,A组与B组FIB、D-di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三组间PT、APTT、TT、FIB、D-dimer水平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术前及术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尤其是FIB、D-dimer水平检测,并对检测异常患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可降低其发生LEDVT的风险,同时凝血功能检查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率的相关性及相关机制的探讨。方法人选240例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后24h内记录患者病史,并行十二导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并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析影响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240例心衰患者中并发房颤153例(63.75%),房颤组与窦律组的LDL水平[(1.96±0.77)mmol/Lvs(2.38±0.93)mmol/L,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水平与LAD、年龄及FT3有一定相关性(r分别为-0.263、-0.225和r=0.295.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2.57mmol/L对应着房颤发生率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OR:0.302,95%CI:0.114~0.803,P=0.016)。结论过低的LDL水平可能增加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5.
黄海华 《广西医学》2014,(7):936-938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脂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按病程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43例)和完全型脑梗死组(5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PT、TT、APTT水平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D-二聚体水平则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PT、TT、APTT水平及Fib、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均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完全型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凝血指标、D-二聚体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病情相关,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赛英  傅国胜 《浙江医学》2011,33(6):807-809
目的 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硫氧还蛋白(TR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房颤发生、发展中量的变化以探讨房颤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组)4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组)42例,对照组39例,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TRX、SOD表达水平,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左心房内径(LAD),并对各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血清hs-CRP、TRX水平及LAD值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组低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LAD与hs-CRP呈正相关(r=0.817,P<0.01),与SOD呈负相关(r=-0.825,P<0.01),与TRX呈正相关(r=0.919,P<0.01).结论 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左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并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凝血与纤溶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征)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D二聚体(DD),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共检测158例标本(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4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2例,妊娠期高血压组30例,正常妊娠组52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的PT、APTT明显降低(P〈0.01),FIB、DD、PAI-1明显升高(P〈0.01或P〈0.05),tPA无显著差异;妊娠期高血压各组间除tPA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参数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疾病的加重,参数变化越显著。结论检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T、APTT、FIB、DD和PAI-1等指标,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少宏  黄鸿萍 《广西医学》2014,(12):1725-1727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血内皮素(E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变化。方法感染性腹泻患儿60例,其中轻型、中型、重型各20例,健康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ET、D-D、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各组间ET、D-D、FB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泻程度越重,ET、D-D、FBG水平越高(P〈0.01);各组APTT、P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儿血ET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P〈0.01),D-D水平与FBG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重型腹泻患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能否改善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转律后窦性节律维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65岁)AF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在继续口服胺碘酮基础上,分为培哚普利组和非培哚普利组,随访1年。分别于3、6、9、12个月统计窦律维持情况;于转律后24小时、3、6、12个月分别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取最大P波、最小P波,计算P波离散度(Pd);于转律即刻、9、12个月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比值(E/A)。结果在随访第9和12个月,培哚普利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显著优于非培哚普利组;于随访的第6、12个月培哚普利组较非培哚普利组Pd显著缩小;心脏超声随访发现,9、12个月时培哚普利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E/A比值)。结论培哚普利有助于老年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可显著减少左房内径,缩小P波离散度,并且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大量研究表明慢性高原病(CMS)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其机制目前了解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寻找新的指标对CMS凝血功能异常给予评估和判断。目的 探究CM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微粒(TF-MPs)、P-选择素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9月入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CMS并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为CMS并血栓组(CMS+T组)、CMS患者40例为CMS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高原体检健康者28例为高原健康对照组(GY组),于运城市中心医院的平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平原健康对照组(PY组)。研究对象均为汉族男性。常规检测研究对象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TF-MPs、P-选择素。比较PY组、GY组,CMS+T组、CMS组、GY组Hb、PLT、凝血功能(PT、APTT、D-二聚体)、TF-MPs、P-选择素,分析CMS患者TF-MPs、P-选择素、PLT、D-二聚体间的相关性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探究D-二聚体、TF-MPs、P-选择素预测CMS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结果 GY组Hb、P-选择素高于PY组(P<0.05);CMS+T组、CMS组Hb高于GY组,PLT低于GY组,PT、APTT长于GY组(P<0.05);CMS+T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CMS组、GY组(P<0.05);CMS组、CMS+T组TF-MPs、P-选择素高于GY组(P<0.05);CMS+T组TF-MPs、P-选择素高于CMS组(P<0.05)。CMS患者TF-MPs与P-选择素呈正相关(r=0.589,P<0.001),与PLT呈负相关(r=-0.451,P=0.008);P-选择素与PLT呈负相关(r=-0.4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OR=0.138,95%CI(0.026,0.735),P=0.020〕、TF-MPs〔OR=8.067,95%CI(1.660,39.200),P=0.010〕、P-选择素〔OR=8.236,95%CI(1.381,49.104),P=0.021〕是CMS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D-二聚体、TF-MPs、P-选择素预测CMS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0.727、0.732,灵敏度分别为85.0%、45.0%、70.0%,特异度分别为92.5%、87.5%、75.0%。结论 长期居住在高原可引起Hb升高和PLT降低,且CMS患者TF-MPs、P-选择素与PLT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同时PT、TF-MPs、P-选择素是CMS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D-二聚体、TF-MPs、P-选择素预测CMS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