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IS)患者血清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在诊治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等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36例和稳定性脑梗死组64例,分别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及hs-CRP的水平,并设定35例健康医务人员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稳定性脑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在脑梗死发生时增高,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时尤其明显。两者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独立的高危因素和预示因子,也有助于PIS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0例列为研究对象,根据CT或MRI所示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5cm)15例、小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5cm)25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cy、D-二聚体的水平,及比较不同梗死病灶患者血清Hcy、D-二聚体水平。结果40例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5.18±2.73)μmol/L,(1.68±0.45)mg/L,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大面积脑梗死灶组Hcy、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7.23±3.46)μmol/L,(1.72±0.35)mg/L,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病灶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各种指标均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的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将HCY和D-二聚体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有利于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96-1398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hs-CRP、Hcy、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不同梗死灶组、不同NIHSS程度、不同类型及健康对照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P<0.05);中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不同NIHSS程度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P<0.05);中型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不同类型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型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完全型(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邓斌  杜小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77-78,8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设立为梗死组,另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比较分析两组不同病灶及不同程度的Hcy、hs—CRP、DD的含量。其中Hcy、hs—CRP采用日本东芝TBA-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的110例患者血清中Hcv、hs—CRP、DD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大梗死病灶患者的Hcy、hs—CRP、DD的含量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病灶的含量(P〈0.05)。③重度梗死病灶患者的Hcv、hs-CRP、DD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中度梗死病灶的含量(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Hcy、hs-CRP、D-二聚体关系密切,上述各指标将逐渐成为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检测指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上述各指标的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死组,同期1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患者血清中的Hcy和hs-CRP含量,其中脑梗死合并高血压72例,非高血压患者48例。结果:脑梗死组Hcy与hs-CRP分别为(22.1±6.3)μmol/L和(9.4±2.6)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0.4±2.5)μmol/L和(1.8±0.8)mg/L(P〈0.01),合并高血压组的Hcy、hs-CRP分别为(31.4±8.5)μmol/L和(13.7±4.9)mg/L,均高于非高血压组的(23.4±4.6)μmol/L和(10.7±4.3)mg/L(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hs-CRP和Hcy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s-CRP和Hcy对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高三酰甘油血症及纤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非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9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证实合并脑梗死107例,非脑梗死102例,对照组97例,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ELISA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含量.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高血压非脑梗死组TC、TG、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血清TG明显高于高血压非脑梗死组(P<0.01),而血清TC、LDL-C、HDL-C与高血压非脑梗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伴脑梗患者tPA、 PAI、D-二聚体明显高于高血压非脑梗死组(P<0.05)和对照组(P<0.01),高血压非脑梗死组tPA、PAI、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与高三酰甘油血症关系密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清高TG水平可能是促成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异常,尤其是高血压伴脑梗死更明显,纤溶异常可能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症和凝血指标对急性脑梗死预后和病情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炎症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指标。根据1个月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恢复良好组和恢复不佳组,同时根据随访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将患者分成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结果恢复不佳组hs-CRP水平[(4.9±1.6)mg/L]显著高于恢复良好组[(1.9±0.9)mg/L)](P〈0.01),恢复不佳组D二聚体水平[(402±67)μg/L]显著高于恢复良好组[(195±51)μg/L](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3.9±1.5)mg/L]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2.5±0.7)mg/L](P=0.03),进展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水平[(415±78)μg/L]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177±56)μg/L](P〈0.01)。结论早期检测hs-CRP和D二聚体等炎症和凝血指标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预后和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凝血功能对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根据患者发病96 h内有无神经功能症状进行性加重,分为进展组(50例)和未进展组(56例),并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Hcy、血脂代谢和凝血功能的情况。 结果各组血清hs-CRP、Hcy、血脂代谢和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hs-CRP、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病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进展组血清hs-CRP、Hcy、TC、TG、LDL-C、D-二聚体、Fib水平较未进展组明显升高(P<0.05),进展组HDL-C水平较未进展组明显下降(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和血脂代谢障碍,并且处于进展期的患者血清hs-CRP、Hcy、TC、TG、LDL-C、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下降,这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慧  王蓓  徐蓓 《中国医疗前沿》2010,(20):23-23,3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cy和hs-CRP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血清Hcy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87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CI发生的变化.方法 82例ACI患者和82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免疫比浊法、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cy、D-D、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将ACI患者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B)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A组),检测其Hcy、D-D、hs-CRP水平并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cy、D-D、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血浆中Hcy、D-D、hs-CRP水平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Hcy、D-D、hs-CRP的水平与ACI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脂蛋白(a)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脂蛋白a[Lp(a)]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组Hcy、hs-CRP、D-D、Lp(a)测量值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y、hs-CRP、D-D、Lp(a)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联合这4项检测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早期高压氧(HBO)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11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HBO组同时给予超早期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SS)评分变化,测定两组发病后1、7、14d的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结果两组治疗后SSS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HBO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HBO组hs-CRP及D-二聚体在第7d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早期高压氧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有效,可能与其降低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梗死面积分成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其中大梗死组15例,中梗死组10例,小梗死组14例,腔隙性梗死组61例。50例选自我院健康体检者,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组。各观察组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治疗到2周时复查一次,各组结果先与对照组比较,再相互比较。结果:四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四组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复查,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334.20±59.68)μg/L、(186.40±27.72)μg/L、(112.65±22.56)μg/L、(75.61±9.82)μg/L,均有下降(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但不同梗死面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到2周时四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有下降并出现差异。这种变化有助于评价脑梗死进展及复发的风险,对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cystain C,Cys 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名,并选取同期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照者80名,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加以分析评价。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及P<0.05),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组中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0.01及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不仅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还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临床中应早期监测,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内D-二聚体和铁蛋白含量对脑梗死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8~2010年脑梗死患者215例为治疗组,正常门诊体检者215例为对照组,行血清内D-二聚体和铁蛋白检测比较,尿激酶溶栓后再次检测存活的209例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体内D-二聚体和铁蛋白含量。结果:治疗组中,有6例在研究过程中死亡,1例死于脑疝,3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脑梗死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325,P〈0.01);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血清含铁蛋白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923,P〈0.01)。尿激酶溶栓后,治疗组所有存活病例的血清D-二聚体较溶栓前明显增加(t=8.301,P〈0.01);治疗后血清铁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9.627,P〈0.01)。结论:血清内D-二聚体和铁蛋白含量是检测脑梗死患者病情的敏感值,其与脑梗死受损及恢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海华 《广西医学》2014,(7):936-938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脂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按病程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43例)和完全型脑梗死组(5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PT、TT、APTT水平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D-二聚体水平则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PT、TT、APTT水平及Fib、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均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完全型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凝血指标、D-二聚体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病情相关,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同期56例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组血清hs-CRP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脑梗死组血清b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NDS评分呈正相关(r=0.56和0.49;r=0.45和0.61,均P<0.05).结论 血清中hs-CRP和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浓度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将脑梗死分为进展型组(符合脑梗死进展型的特点)和非进展型组(不符合进展型脑梗死的特点),测定两组在急性期(〈3天)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应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地那亚评分表进行患者入院时(≤1天)和入院后3天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用t检验。结果进展型组急性期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浓度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临床特征,将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n=37)和非进展组(n=128),分别检测其血清Hcy、hs-CRP水平.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1).结论 检测血清Hcy、hs-CRP水平有助于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