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Ki-67和p53蛋白在肾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6例肾癌组织进行Ki-67和p53蛋白检测。结果在肾癌组织中Ki-67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1%和39.4%。Ki-67表达与肾细胞癌分级、分期相关(P<0.05),与肾癌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p53表达与肾癌的病理类型、分级、分期无关(P>0.05)。结论 Ki-67表达水平随着肾癌组织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而p53表达在肾癌生物学行为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及在肾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55例肾癌组织和20例正常肾组织Ki-67和VEGFmRNA表达情况。结果Ki-67mRNA和VEGFmRNA在肾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χ2=28.010,P<0.05和χ2=15.539,P<0.05),且两者都与肾癌临床病理参数存在相关性。结论Ki-67与VEGF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两者在肾癌细胞增殖及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embryonicmyosin heavy chain,MHC-emb)及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打击装置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右侧腓肠肌中段造成钝挫伤模型,随机分为5组,在损伤局部分别注射黄芪皂甙、丹参酮IIA、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混合液、黄芪丹参混合液及生理盐水。以后每3天注射1次,直到损伤后第27天。各组分别于损伤后第1、4、7、14、28和42天取损伤处骨骼肌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PCR)方法分析MHC-emb及波形蛋白mRNA表达。结果:(1)在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早期,各组MHC-embmRNA和波形蛋白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分别于第7~14天和第4天达到高峰,然后下降。(2)从第4天至42天,各干预组MHC-emb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混合组和黄芪丹参组显著高于黄芪皂甙组和丹参酮IIA组。(3)从第4天至28天,各干预组波形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混合组和黄芪丹参组显著低于黄芪皂甙组和丹参酮IIA组。结论:在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黄芪皂甙、丹参酮IIA能促进MHC-emb mRNA表达,抑制波形蛋白mRNA表达,但其单独使用时的作用均弱于黄芪丹参,混合使用效果与黄芪丹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在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治术的肾细胞癌59例,男39例,女20例,年龄20~67岁。CD44表达应用流式细胞免疫学方法检测,并与正常对照(n=30)进行比较。结果: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手术后2周和12个月表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P<0.05)。T3+T4期CD44表达明显高于T1+T2期(P<005),肾癌有转移患者CD44表达均高于无转移者(P<0.01),肾癌不同组织类型的CD44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癌患者CD4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且手术后可以明显下降,其表达水平与肾癌的进展情况及有无转移、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 15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50例肾癌组织和25例癌旁肾组织中P 15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癌旁肾组织中P 15阳性率(76%)显著高于肾癌组织(48%;P<0.05)。随着肾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上升,P 15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 15阳性率在Ⅰ、Ⅱ、Ⅲ级肿瘤中分别为66.7%、47.6%和18.2%(P<0.05);在Ⅰ、Ⅱ、Ⅲ-Ⅳ期肿瘤中分别为61.9%、47.1%和25%(P<0.05)。P 15阳性与阴性表达组间3、5a生存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癌基因P 15在防止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为肾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醛氧化酶(human aldehyde oxidase, hAOX)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86例肾癌及其癌旁肾组织病理标本中hAOX的表达,其中透明细胞癌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8例,颗粒细胞癌4例;TNM分期标准界定Ⅰ期26例,Ⅱ期31例,Ⅲ+Ⅳ期2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31例,无淋巴结转移55例。采用Prism 6.0统计软件分析hAOX与临床病理因素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86例肾癌标本中,免疫组化hAox的阳性表达率为23.25%,癌旁组织中hAox的阳性表达率达85.0%,明显高于肾癌组织中的表达。hAox的表达与肾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类型及肿瘤直径均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Ki-67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在hAox(+)表达的患者中,其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hAox(-)表达的患者组;且hAox(+)表达的病例预后明显优于hAOX(-)表达的病例。结论 hAOX的表达与肾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关系,对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芪皂甙和丹参酮ⅡA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embryonic Myosin Heavy Chain,MHC-emb)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A组(黄芪皂甙组)、B组(丹参酮ⅡA组)、C组(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组)、D组(黄芪丹参注射液组)、E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6只。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中段钝挫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相应药物,并于损伤后4、7、14和28天进行腓肠肌损伤部位取材。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MHC-emb和波形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①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各干预组MHC-emb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伤后28天;其中又以C组和D组升高最为明显;②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各干预组波形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伤后28天;其中又以C组和D组降低最为明显。结论:在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均能促进MHC-embmRNA表达,抑制波形蛋白mRNA表达,联合使用时效果最佳,与黄芪丹参复方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肾组织中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与慢性移植肾病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移植肾穿刺标本,用波形蛋白抗原免疫组化试剂盒对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慢性移植肾。肾病和正常肾组织病理标本检测肾小管波形蛋白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同时天狼星红饱和苦味酸法检测肾组织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图像分析仪分析波形蛋白和胶原纤维沉积程度。比较波形蛋白表达与移植肾病理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肾组织肾小管上皮无波形蛋白表达。在5例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穿刺病理切片上,。肾小管波形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1%±2.3%,间质纤维化率为0.5%±0.1%;检测20例慢性移植肾病患者穿刺活检病理标本,波形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6.2%±12.5%,间质纤维化率为6.5%±112%;两者差异显著。肾小管波形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越高,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越严重,两者具有相关性(r=0.876)。结论肾小管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慢性移植肾病的肾间质纤维化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ripto-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41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ripto-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癌组织中Cripto-1及EMT标记物(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E-钙黏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ripto-1蛋白与N-钙黏蛋白、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ripto-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5±0.08、0.22±0.04、0.13±0.03,Cripto-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62±0.06、0.45±0.07、0.33±0.05,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食管癌组织中Cripto-1、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E-钙黏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7%、51.2%、61.0%、36.6%.Cripto-1蛋白表达与N-钙黏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63,r=0.460,P<0.05),与E-钙黏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10,P<0.05),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Cripto-1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可能通过调控EMT促进食管癌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阿魏酸、丹参多酚酸对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引起大鼠颞肌波形蛋白表达的作用. 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3只;第1组只在实验离心机上固定5 min作为对照组;第2组在+10 Gz条件下处置30 s、每日重复5次,每周4次,连续3周作为实验对照组;其余6组处置方法同实验对照组,且每日离心前30 min分别肌肉注射阿魏酸或丹参多酚酸(给药剂量分别为1、3、10 mg/kg),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每组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对照组未发现波形蛋白的表达,而实验对照组波形蛋白染色呈现强阳性.不同剂量的阿魏酸、丹参多酚酸对于波形蛋白的表达呈现抑制作用,并且该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结论 阿魏酸、丹参多酚酸对于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引起的大鼠颞肌波形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提示该类药物可有效地防治由于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引起的颞颌关节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microRNA-21(miR-21)和PDCD4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不同侵袭潜能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常规提取组织和细胞总RNA和蛋白质,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miR-21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水平。统计表达数据,分析二者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对比正常癌旁组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少量表达,肾癌组织和肾癌细胞系ACHN和786-0中miR-2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表达水平随细胞系侵袭力的增高而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DCD4蛋白在肾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有表达,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0.3%,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95%。中、高分化肿瘤PDCD4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肿瘤组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肾癌组织中,miR-21和PDCD表达呈负相关(r=-0.795,P<0.01)。结论在肾癌组织中,miR-21呈高表达,PDCD4呈低表达,两者呈负相关,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Gz暴露后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中波形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 Gz/3 min暴露组及+10Gz/3 min暴露组.分别于+Gz暴露后不同时间灌注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波形蛋白反应呈阴性,未见波形蛋白阳性细胞.+6 Gz组和+10 Gz组暴露后6 h,顶叶皮层、海马均可见波形蛋白呈弱阳性反应和波形蛋白阳性细胞;暴露后1 d,波形蛋白阳性反应进一步增强,阳性细胞数较6 h显著增多(P<0.01)并达高峰;暴露后2 d,阳性反应有所减弱,阳性细胞数较前有所减少;暴露后4 d和6 d,波形蛋白反应呈阴性,未见阳性细胞.+10 Gz暴露后6 h、1d和2d,顶叶皮层、海马波形蛋白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6 Gz组(P<0.01).结论 +Gz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波形蛋白表达,而+10 Gz/3 min比+6Gz/3 min暴露引起脑组织波形蛋白的表达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在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学方法 ,检测 3 0例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的表达 ,并与肾良性病变组 ( 2 0例 )和正常对照组 ( 2 0例 )进行对照。结果  3 0例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肾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肾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CD44的表达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T3+T4 期和T1 +T2 期之间CD44的表达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肾癌伴淋巴结转移CD44的表达均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P <0 0 1)。肾癌不同组织类型的CD44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的检测对肾肿瘤性质鉴别、肾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获取肾癌和肾盂癌的灌注图像,并与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对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癌和肾盂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疑有肾肿瘤的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获得伪彩色的血流灌注参数图,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在瘤体及瘤旁正常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并记录相应的各项参数值。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53例中肾癌47例,肾盂癌6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肾细胞癌的BF、BV和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且Ⅲ级肾癌与Ⅰ、Ⅱ级相比,其BF、BV和PS值明显增高。肾盂癌的各项灌注参数值明显低于肾癌。肾癌的BF、BV、PS值与其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P<0.05),MTT值与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负相关(P<0.05)。肾癌的MVD值与VEGF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癌和肾盂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 研究收集2019年5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5例RC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检测及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不同分期RCC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65例肾癌患者,经穿刺活检确诊Ⅰ期11例(16.92%),Ⅱ期15例(23.08%),Ⅲ期21例(32.31%),Ⅳ期18例(27.69%);Ⅰ期RCC患者CD3+、CD4+最高,其次为Ⅱ期、Ⅲ期,Ⅳ期最低,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RCC患者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肾癌术后结合生物化疗 (α 干扰素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加 5 氟尿嘧啶)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肾癌手术后患者 36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 (手术加生物化疗 )和对照组 (仅行手术 )。结果 生物化疗对低分期肾癌 (Ⅰ期 ,II期 )及肾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阴性患者的 5年生存率无显著影响 ,但对高分期肾癌 (Ⅲ期 ,IV期 )有肯定的疗效 ,肾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MMP9)阳性患者接受生物化疗后 5年生存率较未接受生物化疗者显著提高。结论 生物化疗是肾癌手术后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有一定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Livin及Caspase-3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肾癌中L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Livin蛋白在肾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肾组织,而Caspase-3则反之。结论 Livin蛋白表达增高与肾癌的临床分期,复发密切相关。检测Livin及Caspase-3有助于提高肾癌侵袭转移能力的评估,并可作为判定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肾细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意义和肿瘤微血管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肾癌中表达的意义和其在肾癌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与肾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采用斑点杂交技术测定20例肾癌患癌组织、癌旁和正常肾组织b-FGF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35例肾癌患者癌组织、癌旁和正常肾组织b-F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肾癌组织中b-FGF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和周围正常肾组织(P<0.01)。b-FGF表达升高与肿瘤分明、分级密切相关;肾细胞癌组织中MVD与b-FGF表达呈明显正相关。提示b-FGF是肾细胞癌组织中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b-FGF表达和MVD与肾细胞癌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125I标记Ki67多肽核酸影响肾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1 2 5I标记肿瘤增殖基因Ki6 7多肽核酸 (PNAs)对人肾癌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人工合成Ki6 7基因PNAs ,氯胺T法1 2 5I标记PNAs,脂质体包裹后转导肾癌 786 0细胞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技术检测Ki6 7表达 ,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肾癌细胞增殖 ,以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法检测肾癌细胞凋亡。以PNAs作对照。结果  2 5 9MBq L1 2 5I PNAs组肾癌细胞Ki6 7表达阳性率 [(16 1± 0 7) % ]降低 ,Ki6 7蛋白量 [(35 8± 3 6 ) % ]降低 ,与PNAs组 [(2 8 6± 0 4 ) %、(81 9± 3 2 )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细胞增殖抑制率 2 5 9MBq L1 2 5I PNAs组 [(6 0 9± 7 1) % ]与PNAs组 [(2 6 6± 3 2 )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凋亡细胞阳性率 2 5 9MBq L1 2 5I PNAs组 [(34 6± 1 3) % ]与PNAs组 [(16 5±1 0 )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1 2 5I PNAs能增强PNAs阻抑肾癌细胞Ki6 7基因表达 ,抑制增殖 ,促进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Xp11.2易位性肾癌以及同期的71例其他亚型肾癌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分析并比较其人口学资料以及肿瘤的CT表现。结果 16例Xp11.2易位性肾癌平均年龄31.2岁,右肾12例,左肾4例。各亚型肾癌的发生部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均0.05)。Xp11.2易位性肾癌最大径大于乳头状细胞肾癌(P=0.003),而其他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Xp11.2易位性肾癌较其他亚型细胞肾癌更容易出血(P均0.05),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透明细胞肾癌(P=0.015),而与其他亚型肾癌无统计学差异(P=0.183,P=0.723)。钙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透明细胞肾癌(P0.001)和乳头状细胞肾癌(P=0.001),与嫌色细胞肾癌无统计学差别(P=0.154)。转移发生率与透明细胞肾癌无统计学差别(P=0.108),高于乳头状细胞肾癌(P=0.050)和嫌色细胞肾癌(P=0.043)。Xp11.2易位性肾癌主要为持续强化型,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强化特征明显不同。结论 Xp11.2易位性肾癌临床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