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乌司他丁预防小鼠术后腹腔粘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预防小鼠术后腹腔粘连的能力.方法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经过一同一标准的腹膜损伤手术后,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乌司他丁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在关腹前腹腔内灌注乌司他丁及生理盐水.术后20d将小鼠处死,观察腹腔内粘连的情况,通过对粘连的程度、位置以及粘连类型的综合评价得出粘连分数.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的平均粘连分数(1.28±0.31)明显低于对照组(2.33±0.47),2~3级粘连发生率(23.3%)比对照组(76.7%)亦有明显减低(P<0.01).无1例小鼠出现腹壁切口疝.结论乌司他丁能够预防术后腹腔粘连形成,且对伤口愈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和白细胞介素-1β抗体预防术后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和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抗体预防小鼠术后腹膜粘连的能力。 方法 :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 ,12 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四组 :等渗盐水对照组、乌司他丁治疗组、IL 1β抗体治疗组和乌司他丁联合IL 1β抗体治疗组 ,经同一标准的腹膜损伤手术后 ,分别在关腹前腹膜内灌注等渗盐水及乌司他丁和相应抗体。术后 2 0天将小鼠处死 ,观察腹膜内粘连的情况 ,通过对粘连的程度、位置以及粘连类型的综合评价得出粘连分数。 结果 :乌司他丁联合IL 1β抗体治疗组的平均粘连分数和 2~ 3级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四组小鼠均未出现腹壁切口疝。 结论 :乌司他丁和IL 1β抗体能够预防术后腹膜粘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外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外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给予常规急救措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血压、肝肾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15、30、45、60min时,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1、2d时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治疗后1d炎症因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有助于生命体征的恢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控制炎症反应,是外伤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万少兵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5):593-59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大鼠缺血后心肌局部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持续性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用乌司他丁进行干预.实时定量PCR检测干预后心肌组织的TNF-α和IL-10的mRNA,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0蛋白水平.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胃癌患者手术后TNF-α和IL-6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同期行D2式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患者入室后开放中心静脉,乌司他丁1万U/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快速于术前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纯100 ml生理盐水快速于术前静脉滴注。分别于中心静脉开放后即刻(T0)、术毕(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时点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T0点比较,TNF-α浓度术后各时点均升高,T3时达峰值(P<0.05);IL-6浓度术后各时点均升高,T2时达高峰(P<0.05);与对照组比较,TNF-α浓度T2~T4时降低(P<0.05),IL-6浓度T0~T4时均降低(P<0.05)。结论:胃癌患者手术后TNF-α、IL-6活性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明显减少胃癌患者手术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创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的影响。方法 46例急性创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常规清创、抗感染等处理,B组在常规清创、抗感染等处理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TNF-α、IL-8、IL-10水平。同时将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结果治疗前A、B两组血清TNF-α、IL-8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天B组血清中TNF-α、IL-8浓度明显低于A组(均P〈0.05),且B组血清中IL-10浓度第3、5天明显高于A组(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创伤患者血清中TNF-α、IL-8的释放,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有效降低创伤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9.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状况进行了观测,结果;新鲜分离纯化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胞浆呈TNF蛋白阳性,单纯肥大细胞培养早期(2~4h),上清液中未能检测到TNF,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上清液中TNF含量增多,盐酸吗啡与肥大细胞共同培养2h时,上清液中出现可测TNF,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试验表明,肥大细胞培养上清液具有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对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的机制及效果.方法 24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给予奥美拉唑预防及治疗消化道出血,治疗组另给予乌司他丁10万U/kg,观察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血清IL-6为19.7pg/L,TNF-α为42.6ng/L,治疗组血清IL-6为13.4pg/L,TNF-α为27.9ng/L,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对照组为30%,治疗组为2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时间治疗组为4.17d,对照组为3.24d,治疗组晚于对照组.消化道出血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1%,对照组为69.4%,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降低脑出血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提高脑出血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预处理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颈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脑脊液S 100 B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方法 26例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13)和盐水对照组(C组,n=13),U组手术开始后通过外周静脉输注乌司他丁6 000 IU/kg,稀释到50 mL,30 min输完,对照组输等毫升数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手术切皮前(T1),上临时动脉夹前(T2),上临时动脉夹20 min(T3)、动脉瘤夹闭后2 h(T4)、4 h(T5)抽取颈静脉球部血液测肿瘤坏死因子含量,通过腰穿管抽取脑脊液检测S100B含量。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两组病人颈静脉球部血液TNF-a含量以及脑脊液S100B蛋白在上临时动脉夹时都轻微升高(P>0.05), 上临时动脉夹20 min、动脉瘤夹闭后2 h进一步升高(P<0.05),4 h后升高更明显(P<0.01)。两组之间比较,U组患者TNF-a含量和S100B蛋白含量在T3,T4,T5等时间点的升高都不如C组明显(P<0.05,P<0.01)。结论 乌司他丁预处理能抑制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术期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介质介导的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2.
14.
纤维蛋白胶预防腹腔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王竞,刘瑞昌,袁冰荣,韩子玉王保胜,刘金刚(第一临床学院外科)(第二临床学院外科)关键词纤维蛋白胶;腹腔术后粘连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是一个常见的外科难题。为预防腹腔粘连许多人曾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我们应用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家兔部分胰腺移植早期TNF-α,ICAM-1的表达及意义并探讨乌司他丁保护性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家兔糖尿病模型,成模后进行家兔同种异体原位部分胰腺移植手术建立家兔部分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胰腺移植组、移植 乌司他丁干预组,分别检测受体移植术后3 h,6 h血清淀粉酶含量,血清TNF-α浓度,测定移植物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用半定量RT-PCR法分析移植物组织中ICAM-lmRNA的表达及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单纯胰腺移植组术后3 h,6 h血清淀粉酶含量,血清TNF-α浓度,组织中MPO水平较同时点对照组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IL-8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AP模型组、乌司他丁治疗组,每组各30只。各组分为第6h、12h和24h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利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建立SAP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门静脉注射乌司他丁,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淀粉酶、IL-8及TNF-α的水平。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与SAP模型组比较,胰腺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血清淀粉酶、IL-8及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SAP大鼠胰腺的病理改变,其作用可能与下调IL-8及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拮抗重度子痫前期血清及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效应及机制,为UTI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提供依据.方法 重度子痫前期孕妇10例,均留取血清冷藏备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后分组:(1)空白对照组:不给予干预;(2)5%、10%、15%、20%血清组:血管内皮细胞中分别加入5%、10%、15%、20%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3)100U/ml、200 U/ml TNF-α组: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分别加入100 U/ml、200 U/ml TNF-α;(4) UTI联合血清组(UTI+血清组):在20%血清组中分别加入50 U/ml、100 U/ml、500 U/ml、1 000 U/mlUTI;(5) UTI联合TNF-α组(UTI+ TNF-α组):在200 U/ml TNF-α组中分别加入50 U/ml、100 U/ml、500 U/ml和1 000 U/ml UTI.每组设6个复孔,分别干预12、24 h.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1)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干预12 h、24 h时,15%、20%血清组OD值均低于空白组(P<0.05);干预24 h时,100 U/ml TNF-α组、200 U/ml TNF-α组的OD值均低于空白组(P<0.05).(2)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干预12 h、24 h时,20%血清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均高于空白组(P<0.05);干预24 h时,500 U/ml、1 000 U/ml UTI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均低于20%血清组(P<0.05).50 U/ml、100 U/ml UTI联合TNF-α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与200 U/ml TNF-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0 U/ml、1 000 U/ml UTI联合TNF-α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低于200 U/ml TNF-α组(P<0.05).(3)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50 U/ml、100 U/ml UTI干预组的细胞凋亡率与20%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0 U/ml、1 000 U/ml UTI组的细胞凋亡率低于20%血清组(P<0.05);50 U/ml、100 U/ml UTI联合TNF-α组的细胞凋亡率与200 U/ml TNF-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0 U/ml、1000 U/ml UTI联合TNF-α组的细胞凋亡率低于200 U/ml TNF-α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TNF-α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可能与其维持线粒体的跨膜电位平衡有关,提示UTI可作为拮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炎性反应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康医学》2019,(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炎症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则给予乌司他丁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及炎症因子(1L-6、1L-8、1L-10、TNF-α)水平。结果:术后12、24、48 h,两组1L-6、1L-8、1L-10、TNF-α水平均明显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以上各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上升,且术后48 h,观察组以上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CD8~+水平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且术后48 h,观察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效果优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患者日间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39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于CVVH结束时予UT治疗,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APACHEⅡ评分,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索-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CVVH治疗可使APACHEⅡ评分、CRP、IL-6和TNF-α显著下降(P〈0.001),停止CVVH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于CVVH结束时应用UT可抑制上述指标上升。结论CVVH能很好地清除MODS的炎症因子,UT可抑制CVVH后炎症因子升高,两者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及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 (IL-10)、肿瘤坏死因子-o(TNF-o)的影响.方法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0例,其中治疗组35例,给予常规治疗并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3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未用乌司他丁治疗.对比两组入院时及治疗5d血清IL-6、IL-10、TNF-c水平和小儿危重评分(PC IS)、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时间.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儿IL-6、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入院时PC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PCIS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患儿PCIS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PCI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P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降低促炎因子IL-6、TNF-α的血清水平,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病情,缩短P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