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表现。方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30例,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41岁。18例为车祸伤,6例为打击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跌倒损伤,2例为刀伤,全部病例经CT诊断确诊,27例患者手术证实。结果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36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方法: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行头CT扫描,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4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CT扫描梗塞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6例有双侧豆状核钙化。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CT扫描和及时复查对本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豆状核钙化、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药物治疗与高压氧治疗是有效的方法,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讨论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CT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2002-2007年共诊断有明确外伤史表现为缺血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9例,男6例,女3例,年龄8个月-7岁。采用美国GE公司Cte螺旋CT扫描,层厚5mm.横轴扫描。结果本病多于受伤后24h后出现影像学改变,表现为不同范围的低密度区,CT值在17-27HU。结论结合病史,对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做出明确诊断,可以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了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方法:总结21例头颅CT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少数发生大面积梗塞、腔隙性梗塞者治疗效果、预后好,大面积梗塞者预后差。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机制是由于小儿基底节区供血的血管直角从主干分出,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在头部外伤时易损伤形成血栓,其次血液动力学改变,微循环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认识。方法:对12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和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塞灶均位于基底区及内囊区,本病预后良好。结论:小儿有脑外伤史,出现偏瘫及语言障碍时,应考虑外伤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6.
肝脾外伤破裂的CT分析(附3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肝脏及脾脏外伤性破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39例经CT扫描诊断的肝脾外伤破裂病例,将CT所见与手术、临床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肝脾外伤的CT改变主要分两种,肝脾撕裂伤表现为肝脾实质片状高密度灶7例,带状低密度影4例,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18例,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11例;肝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肝脾缘等或低密度新月形灶15例,部分新鲜血肿可为高密度灶。结论:肝脾外伤性破裂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主要有:①肝脾脏内不规则形高、低密度出血灶;②肝包膜下新月形低密度血肿;③腹农会内积血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CT 检查在外伤性脑血管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32例头颈外伤,且 CT 检查均显示有低密度梗死病灶的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 CT 检查在外伤性脑血管闭塞诊断中的特异性表现。结果外伤性脑血管闭塞多发生在基底节区,表现为腔隙性梗死样低密度影。单发病灶的患者15例,2~3个病灶的患者17例。 CT 检查结果显示,无影像学改变4例,腔隙性梗死20例,其中内囊19例,丘脑1例,CT 检查呈小圆形低密度征象。伴有额顶区硬膜下积液患者1例。脑部大面积梗死病灶8例,CT 检查显示一侧大脑半球为扇形低密度征象,发生轻微占位效应。结论 CT 检查诊断外伤性脑血管闭塞的正确性较高,对病变程度、预后、评估、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220例腔隙性梗塞病例共292个梗塞灶均为0.25~1.5cm大小的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平均CT值为15Hu,33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均无强化。结论:对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病例要密切注意其发病时间及进行第二次CT复查,运用薄层扫描技术,以提高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成人外伤性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48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结果:CT MRI扫描和追踪观察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及早发现,及早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要重视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09至2003-03月经临床、CT证实的外伤后脑梗塞28例。使用GE Hispeed FX/i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200MA,时间为1.0s,窗宽90,窗位40,骨窗1000/400。其中l例行增强检查。结果 28例外伤性脑梗塞,2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4例首次CT检查阴性.24-72hCT复查证实;l例首次CT检查即表现为脑梗塞。其中儿童6例(约占21.4%),发生于手术后8例(约占28.6%)。结论 CT扫描对外伤性脑梗塞可作出准确诊断和估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较常见,而外伤性脑梗死国内文献[1-4]虽有报道但不多见,可见于大脑颞叶、枕叶及顶叶,多见于基底节-内囊区,临床上出现相应的脑梗死症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94~2005年外伤性脑梗死病例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在9个月~68岁,平均23.3岁;年龄<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对脑梗塞的超急性期诊断、缺血半暗带的判断及判断缺血部位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16层螺旋CT平扫、灌注成像及CTA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CTA重建图像,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5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25例平扫未发现异常。30例CT灌注图上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A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5例,未发现异常5例。结论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发现缺血半暗带存在并提示临床预后。16层CT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CT灌注成像在评价脑微循环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6~20h内行常规CT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早期常规头颅CT平扫,除颅脑损伤征象和术后改变外,无缺血表现7例;脑实质低密度缺血灶5例,占41.67%。11例患者的灌注参数图像[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都有明确的异常表现,占91.67%,1例无变化。结论灌注CT能够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显示脑组织灌注部位、范围及缺血程度,确定脑梗死的存在及灌注情况,并可进行定量研究,对临床早期选择预防脑梗死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可以作为指导治疗的一个指标。但受到病人病情、扫描时间、影像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5 1例 ,占 41.5 % ,其中灰质组的阴性率显著低于另两组 (P <0 .0 0 1)。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 (2 5例 )、局部脑肿胀征 (5 8例 )和脑实质低密度征 (2 2例 )。其中灰质组的局部脑肿胀征出现率显著高于白质组和基底节组 (P<0 .0 0 1)。其他表现有陈旧性脑梗死 2 0例、老年脑改变 3 5例。结论 仔细分析平扫CT影像 ,对半数以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可作出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对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表面灰质区的病例 ,CT平扫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平扫、增强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人均行CT平扫,2例增强扫描.3例行CT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烟雾病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CT检查平扫:右额顶叶脑实质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2例.2例CT增强扫描:脑底动脉环显影不良,基底节大脑半球增粗迂曲血管影.3例CT脑血管造影:双侧颈内动脉前床突上段动脉闭塞1例,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多发闭塞2例,脑底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及大量的侧枝循环形成3例.结论:烟雾病患者行头颅CT检查主要显示脑实质的病变,头颅增强CT仅能显示部分血管病变,对典型病例可作出诊断,对轻度病变的诊断尚有一定度难度.多排CT脑血管造影不仅能够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内段基底动脉环各血管闭塞、狭窄的部位、形态、管壁状况及狭窄程度,还能清晰显示增多迂曲的脑底部的异常血管网,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情况。结果:根据伤后1年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预后1分12例,2分5例,3分7例,4分5例,5分3例。结论:动态CT或MRI检查可尽早发现外伤性脑梗塞;对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以多种药物联合必要时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05例CT表现及其病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10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即发病后第3、11、21天和在出院后随访各做头颅CT平扫一次。分别计算病灶的面积和密度的改变程度。结果:①发病后72h内,病灶CT值的改变程度平均下降23.8%,病灶的面积平均为11.2cm^2。②经治疗后在发病后的第11天,第21天病灶面积分别平均缩小37.5%和39.8%,病灶CT值分别恢复了18.2%和17.1%。③出院后随访:病灶基本消失占30%,面积明显缩小(缩小60%以上)者为22%,余48%的病灶呈小斑片状。结论:普能CT机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的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损害程度的敏感客观指标,为脑瘫诊断早期全面评价大脑损害程度,制定全面干预方案、判断预后提供客观指标。方法对62例临床确诊的脑瘫患儿同期(1周内)做CT、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相同方案治疗3疗程后,35例患儿复查相同检查。结果CT检查阳性率60%,SEP阳性率94%,χ2=16,P<0.005;治疗3疗程后35例复查CT、SEP的患儿,2例CT稍有改变,25例SEP潜伏期、波形有较明显改善。(χ2=29.18,P<0.005)。结论SEP评价脑瘫患儿脑损伤较CT敏感性高,从潜伏期、波幅等方面较易定量,可根据治疗前后变化,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结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d内,依次进行16排螺旋cT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所有患者2~7d内复查cT平扫,观察cT平扫、灌注及血管重建图像。结果:首次CT平扫发现12例可疑脑缺血梗死灶,28例平扫未见异常,CTPI发现38例灌注异常,另2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的患者复查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42支,椎动脉狭窄16支,24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6例未见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CTA可以早期显示急性脑缺血病灶,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显示供血动脉情况,发现缺血病变原因,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