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综述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在抑制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目前国内、外有关BRMS1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状况加以分析与综述。结果BRMS1与其他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一样,主要抑制肿瘤的转移,并不影响肿瘤的生长,在乳腺癌中主要通过调节细胞间的信号转导及其他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而抑制乳腺癌的转移。结论对BRMS1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乳腺癌转移的认识,为肿瘤转移的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蛋白1(metastasis suppressor 1,MTSS1)在肝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TSS1在肝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单因素分析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MTSSl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TNM分期的关系.对肝癌患者进行5年生存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MTSS1表达水平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8.000,P<0.05);肝癌组织比肝硬化组织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6.000,P<0.05);MTSS1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TNM分期、有无血管侵袭和肿瘤包膜有关(分别U=259.000,258.500,202.000,均P<0.05),与肝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AFP水平、乙肝表面抗原无关(P>0.05).MTSS1表达水平与临床TNM分级间呈负相关,即临床TNM分级越早期所对应的MTSS1表达水平越高(rs=-0.383,P<0.05).MTSS1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MTSS1阴性及弱阳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34.1%,52.3%,x2=6.386,P<0.05).结论 MTSS1高表达可能在早期肝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预示预后不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TSS1 ( metastasis suppressor 1)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ethods MTSS1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iver cirrhosis and normal liver tissues.Single-factor analysis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Correlations between MTSS1 expression and TNM stage were analyzed with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Postoperative 5-year survival was evaluated using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analysis.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MTSS1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as higher than normal liver tissue ( U = 168.000, P < 0.05), and liver cirrhotic tissue ( U = 106.000, P < 0.05); MTSS1 expression was correlated with TNM stag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lymph vascular invasion and tumor capsule ( separately U = 259.000, 258.500, 202.000, all P < 0.05).MTSS1 express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patients age, gender, tumor size, AFP level, and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MTSS1 expression and TNM stage of liver cancer patient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 rs = - 0.383 , P < 0.05 ).Postoperative 5-year surviva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MTSS1 positive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poorer tha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and weakly positive expression (respectively 34.1% and 52.3% , x2 =6.386, P < 0.05).Conclusions MTSS1 high express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indicating a poo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在人骨肉瘤细胞高低转移株的表达水平,探讨MTA1表达水平与骨肉瘤细胞转移潜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MG-63骨肉瘤细胞高低转移株MTA1的表达情况,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两株MG-63细胞的体外侵袭力;用脂质体介导的MTA1基因转染MG-63低转移株细胞,通过 RT-PCR检测MTA1的表达;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侵袭力的变化。结果 RT-PCR结果显示MTA1在MG-63低转移细胞株中表达水平低(1.32),在高转移细胞株中表达水平高(6.27,P<0.05);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显示MG-63高转移株细胞体外侵袭力强,其穿膜细胞相对百分率为(46.3±2.4)%,低转移株细胞体外侵袭力较弱,其穿膜细胞相对百分率(12.6± 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TA1基因后,低转移细胞株转移潜能较未转染细胞明显增高。结论 MTA1与人骨肉瘤细胞转移潜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覃莉  陈安民  祝文涛 《骨科》2013,4(3):117-119,125
目的观察肺癌抑癌基因-1(TSLC1)稳定转染至骨肉瘤细胞株后对其侵袭、转移及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稳定表达TSLC1基因的人骨肉瘤细胞株M8T为研究对象,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系M8P设为对照组,MG63细胞株为空白组;Transwell法检测三组细胞株的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将细胞制成1×107细胞悬液,于裸鼠尾静脉注射,第4周开始处死裸鼠,肉眼及镜下观察肺部转移灶形成情况,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检测。将0.5 mL磷酸盐缓冲液(PBS)重悬2×107细胞皮下注射5周龄裸鼠,皮下肿瘤生长情况1周检测1次。结果 M8T细胞株体外侵袭细胞数目为(25.86±2.12),迁移的细胞数目为(37.55±3.46);其裸鼠皮下成瘤形成时间:于注射后第4周开始生长,较对照组和空白组细胞株成瘤时间晚,体积显著减小,体内肺转移形成时间为注射后第9周,肺部转移灶发生率为40%。结论 TSLC1基因可明显抑制人骨肉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及皮下成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人骨肉瘤细胞高转移亚系SOSP M1 在裸小鼠体内传代过程中的生物学稳定性并鉴定其组织学特性。 方法 利用原位移植将细胞系在 33只裸鼠体内连续传代 ,组织块培养收集各代肺转移灶的肿瘤细胞 ,观察各代肿瘤细胞致瘤率、转移率、形态结构、骨形成蛋白、波形蛋白、肌动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情况以及遗传学方面的变化。 结果 各代肿瘤细胞致瘤率均为 10 0 % ,体内增殖稳定 ,肺转移率在 80 %以上。其显微及超微结构形态、抗原表达、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化均符合人骨肉瘤的特征。 结论 该细胞亚系在裸鼠体内传代生物学特性相对稳定 ,是人骨肉瘤实验研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BRMS1,为研究抑制恶性肿瘤转移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含有HindⅢ和XhoⅠ酶切位点的一对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扩增到BRMS1的cDNA基因片断,经回收、纯化、酶切后,连接到质粒pcDNA3.1/myc-His( )A上,鉴定正确后并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其是否表达。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证实重组的pcDNA3.1/myc-BRMS1cDNA的碱基组成与GenBank中的人BRMS1cDNA的基因片断组成相同。结论成功构建了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序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食管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ung and esophageal cancer 1,DLEC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6对骨肉瘤患者的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比较其DLEC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得分。以人骨肉瘤143B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重组腺病毒DLEC1过表达载体(pDC316-DLEC1)转染组和对照载体(pDC316-Null)转染组。体外实验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比较两组EdU阳性染色比例、细胞周期分布比例、凋亡细胞比例、Transwell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钙黏蛋白E和波形蛋白表达量及NF-κB、AKT和ERK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体内实验构建骨肉瘤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和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比较两组皮下种植瘤肿瘤体积、肿瘤重量及肺转移结节数量的差异。结果骨肉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DLEC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得分分别为(2.88±1.15)分和(4.25±1.06)分。pDC316-DLEC1组较pDC316-Null组,EdU阳性染色比例(36.47%±1.90%和51.47%±2.89%)和S期细胞比例(33.3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釉丛蛋白1(TUFT1)表达对结直肠腺癌细胞(HCT-15)增殖、凋亡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20例结直肠癌(CRA)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将HCT-15细胞分为对照组、si RNA-NC组、si RNA-TUFT1组、s i RNA-TUFT1+IGF-1 (PI3K/Akt通路激活剂25 ng/m L)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及细胞中TUFT1表达;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We s te rn blot检测组织及细胞中增殖、凋亡及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癌组织相比,癌旁组织中TUFT1 m 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s i RNA-TUFT1组细胞增殖抑制率、G0/G1期细胞、细胞凋亡率、Cas pas e-3、Bax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c-Myc、Cyclin D1表达水平、克隆细胞数、S期和G2/M期细胞、p-PI3K/PI3K、p-Akt/Akt水平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9.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与结肠癌密切相关的基因,研究表明,MACC1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有密切的相关性,可能在肿瘤转移的共同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就MACC1在结肠癌、肝癌、胃癌、肺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功能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转移调控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KiSS1是另一种新近发现的与肿瘤转移有关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q32~q41,由四个外显子构成,基因产物是G蛋白结合受体的内源性配体,KiSS1多肽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化学趋向性和侵袭性,并限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蠕动功能,表达于正常心脏、肝、肺、骨骼肌、肾组织和胰腺,而且在胎盘和脑观察到了高的表达。KiSS1基因对人类肿瘤转移有抑制作用,调节癌细胞的生长信号,调节肿瘤的生物行为方面有潜在的作用,KiSS1表达的缺失与肿瘤进展和临床结果相联系,而且其表达率提供了预后信息,对识别预后差的患者有预见性的价值,通过对其进一步研究,将为人类肿瘤的早期诊断、设计合理可行的治疗手段和转移的干预性治疗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肝癌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氨基酸缺乏诱导的自体吞噬中的作用。方法观察HCCLM3、MHCC97L及SMMC-7721肝癌细胞在氨基酸缺乏情况下及与P13K抑制剂3-MA、Wortmannin及LY294002,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协同作用下细胞活力变化。GFP—LC3荧光法观察细胞内自噬体的形成。Western印迹检测LC3-Ⅱ蛋白的表达。结果经无氨基酸培养液EBSS处理后48h,HCCLM3、MHCC97L及SMMC-7721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8.9±3.8)%、(57.2±13.1)%及(3.4±3.0)%(P〈0.01)。与HCCLM3、MHCC97L相比,细胞中的自噬体在SMMC-7721细胞中明显增多,分别为(13.1±3.5)%、(20.0±1.1)%及(48.9±4.5)%(P〈0.01)。Western印迹显示在EBSS处理后早期即有LC3—Ⅱ蛋白的明显表达。在EBSS基础上雷帕霉素20μmol/L处理24h,3种细胞株活力明显下降。3-MA、Wortmannin及LY294002处理也加速EBSS诱导的细胞死亡。结论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比较耐受自噬样细胞死亡。P13K/AKT/mTOR信号通路对自噬样细胞死亡可能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9例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因胆结石行胆囊切除的患者8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理组织中MTSS1表达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MTSS1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MTSS1阳性率明显降低(20.22%vs.58.43%,P=0.000),MTSS1阳性细胞百分比显明降低(9.47%vs.43.95%,P=0.000)。与MTSS1阳性的胆管细胞癌患者比较,MTSS1阴性者肿瘤大小明显增加(3.84 cm vs.2.46 cm,P=0.000)、肿瘤分期为III或IV期的患者比例明显上升(70.42%vs.27.78%,P=0.001)、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77.46%vs.44.44%,P=0.028)、2年内病死率明显增高(42.25%vs.16.67%,P=0.045)、肿瘤细胞为低分化者明显增加(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TSS1阴性是胆管细胞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Wilcoxon检验显示MTSS1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MTSS1阴性的患者(P=0.041)。结论:MTSS1表达下降或缺失与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乳腺癌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 BRMS1)反义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BRMS1反义基因构建于腺病毒载体pAD-X,转染293包装细胞得到高滴度重组腺病毒,并用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BRMS1基因表达的验证。将重组腺病毒pAD-aBRMS1感染MCF-7细胞后,应用Tran-°swell小室法观察对细胞侵袭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 酶切结果与预期相符,real-time PCR可检测到感染BRMS1反义基因重组腺病毒后MCF-7细胞没有BRMS1基因表达。病毒转染后Transwell 小室可见,MCF-7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均受到显著的抑制(P值均<0.01)。结论 重组反义BRMS1腺病毒载体正确构建,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侵袭和运动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TSI(Lnc-TSI)在TGF-β1促进乳腺癌细胞MCF-7和BT474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TGF-β1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和BT474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qRT-PCR分别检测MCF-10A和TGF-β1处理前后MCF-7、BT474细胞的Lnc-TSI变化。在MCF-7和BT474细胞中分别敲除和过表达Lnc-TSI,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在TGF-β1处理后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TGF-β1引起乳腺癌细胞MCF-7和BT474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下调,N-cadherin和Vimentin上调,细胞侵袭数目增加。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细胞相比,MCF-7和BT474细胞中的Lnc-TSI表达更高。TGF-β1处理能显著上调MCF-7和BT474细胞中的Lnc-TSI水平。Transwell实验显示敲除和过表达Lnc-TSI能分别增强和抑制MCF-7和BT474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在TGF-β1处理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结论 在TGF-β1促进的乳腺癌细胞MCF-7和BT474的转移进程中Lnc-TSI表达上调,Lnc-TSI能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和BT474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CFF-1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探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噻唑蓝(MTT)比色实验、CCK-8实验测定前列腺癌细胞的存活能力;采用DAPI染色法测定细胞核凝缩破裂;运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率。再通过PI单染流式细胞术测定前列腺癌细胞的周期变化;以及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I3K/AKT/FOXO1信号通路以及其下游凋亡相关蛋白和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复方中药CFF-1使前列腺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并呈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的存活能力、增加细胞核凝缩破裂以及核小体的形成,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率。在分子机制上,CFF-1呈现浓度依赖性下调PI3K/AKT活性,降低FOXO1磷酸化水平,进而上调FOXO1的转录活性,最终影响凋亡相关基因和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CFF-1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通过PI3K/AKT/FOXO1信号通路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周期阻滞并发生凋亡,对治疗前列腺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中p5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84例胃癌和大肠癌进行MTT法体外化疗药物敏感实验和p53、survivin、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3种凋亡抑制蛋白与9种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的关系. 结果 本组肿瘤中p5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4%、89%、61%,survivin与Bcl-2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3027,P<0.05).p53强表达与紫杉醇、顺铂对肿瘤细胞抑制率明显降低有关(t=2.1282,P=0.0363;t=3.8850,P=0.0002);survivin蛋白强表达时,长春新碱、顺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降低(t=2.1693,P=0.0329;t=2.0247,P=0.0046),但奥沙利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加(t=-2.9070,P=0.0047);bcl-2强表达时,氟尿嘧啶、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奥沙利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1483~3.2330,P=0.0347~0.0018).结论 消化道肿瘤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程度与部分化疗药物耐药性有关,评价某种耐药因子与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ACC1和C-MET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51例肝细胞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13例正常肝脏组织中MACC1和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患者生存率与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结果 MACC1和C-MET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和76.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5±0.047和0.504±0.023,均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分别F=173.308,252.817,均P=0.000),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870,P=0.001);MACC1和C-MET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分别x2 =3.934,4.439,均P<0.05),两者的阳性率及表达量均与肝细胞癌的TNM分期、门脉癌栓、病理分型及包膜侵犯显著相关(P<0.05). 结论 MACC1和C-MET的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的恶性进展相关,MACC1有作为进展期肝癌预后的独立分子指标和肝癌治疗新靶点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活性氧簇(ROS)、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C3(AKR1C3)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集9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男6例,女3例,年龄24~40岁),以及6例进行其他手术的志愿者正常皮肤组织标本(男4例,女2例,年龄20~45岁),部分行组织包埋,部分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AKT(丝氨酸磷酸化位点473)[p-AKT(S473)]、AKT(苏氨酸磷酸化位点308)[p-AKT(T308)]和AKR1C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2)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5、10、15、20、25、30、35、40、45、50 mmol/L)PI3K特异性抑制剂2-吗啉代-8-苯基色酮(LY29400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LY294002最佳的实验浓度。(3)以ROS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浓度(0、4、6、8、10、12 mmol/L)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15 mmol/L LY29400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4)将瘢痕疙瘩或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不进行任何处理)、二甲基亚砜(DMSO)组(0.002%DMSO处理)、LY294002组(15 mmol/L LY294002处理)和NAC组(6 mmol/L NAC处理),定量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中AKT mRNA、AKR1C3 mRNA及p-AKT(S473)、p-AKT(T308)和AKR1C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织中p-AKT(S473)、p-AKT(T308)和AKR1C3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6.75±3.30、16.20±1.56、26.69±2.50,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4.02±1.50、1.82±0.50、1.47±1.07(P<0.01)。(2)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LY294002干预24 h后,15~50 mmol/L LY294002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 mmol/L组)(P<0.01)。LY294002最佳实验浓度为15 mmol/L。(3)不同浓度NAC作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1 h后,各组间RO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6 mmol/L NAC组ROS水平(0.72±0.03)最低。15 mmol/L LY294002组R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 mmol/L组)(0.80±0.01 vs.0.86±0.01,P<0.01)。(4)qPCR检测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照组中AKT、AKR1C3 mRNA表达量分别为1.38±0.09、1.40±0.05,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0.97±0.10、0.98±0.03(P<0.01);经15 mmol/L LY294002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AKT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皮肤(0.73±0.05 vs.0.89±0.06,P<0.01);经6 mmol/L NAC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AKR1C3 mRNA低于正常皮肤(0.43±0.05 vs.0.86±0.03,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AKT(S473)、p-AKT(T308)、AKR1C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9±0.21、0.92±0.04、0.73±0.08,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的0.24±0.06、0.33±0.05、0.31±0.05(P<0.01);经15 mmol/L LY294002和6 mmol/L NAC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AKT(S47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2±0.04、0.80±0.20,p-AKT(T308)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2±0.04、0.81±0.05,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0.23±0.03、0.22±0.05,0.30±0.06、0.32±0.05),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AKR1C3蛋白表达量(0.23±0.05)在15 mmol/L LY294002处理后低于正常皮肤(0.30±0.07),在6 mmol/L NAC处理后(0.33±0.07)高于正常皮肤(0.28±0.06)(P>0.05)。结论活化的PI3K/AKT信号通路和AKR1C3促进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瘢痕疙瘩形成。同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AKR1C3的升高可加速ROS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Notch1在黑素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RT-PCR检测Notch1 mRNA在黑素瘤和正常黑素细胞中的表达,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Notch1过表达的黑色素瘤细胞系,CCK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线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Westernblot检测细胞Notch1过表达对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黑素瘤细胞系MM200、Mel-CV、A2058和A375细胞中Notch1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黑素细胞系HemN-MP(P0.05)。黑素瘤细胞A2058细胞中Notch1水平升高后,细胞的增殖速率显著提高,在48h、72h和96h转染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Notch1水平升高可以显著增加穿过小室膜A2058细胞数量(P0.05);划线法结果显示24h转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otch1水平增加后,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提高,说明Notch1能够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加入了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DAPT后,能够有效抑制Notch1过表达引起的AKT蛋白磷酸化的升高。结论:Notch1能够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促进黑素瘤的发展,本研究为临床治疗黑素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肼苯哒嗪、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酸(5’-aza- 2’-deoxycytidine,5-Aza-CdR)及其联合使用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检测对骨肉瘤细胞中WWOX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初步明确肼苯哒嗪对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制成细胞悬液,计数板计数5×104个/ml,加入96孔板。分为肼苯哒嗪组(药物浓度为0.1、l.0、10 μmol/L)、5-Aza-CdR组(药物剂量为5、10、20 μmol/L)、肼苯哒嗪联合5-Aza-CdR组(药物剂量为0.1 μmo/L+5 μmo/L、l.0 μlmol/L+10 μlmol/L、10 μmol/L+20 μmol/L)及对照组(培养基)。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MG-6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分布作用及凋亡影响; 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WWOX mRNA表达改变情况;Western-blot检测药物处理后各组细胞中WWO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肼苯哒嗪、5-Aza-CdR及其联合应用对MG-63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并与作用时间相关;联合应用较单用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肼苯哒嗪、5-Aza-CdR可诱导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联合应用时诱导凋亡作用加强。肼苯哒嗪、5-Aza-CdR对骨肉瘤MG-63细胞中WWOX 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联合作用使WWOX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肼苯哒嗪可明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促进WWOX基因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肼苯哒嗪能够使抑癌基因WWOX基因甲基化状态逆转,表达增加,从而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