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年性白内障术后黄斑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5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视力不良的患进行OCT检查,观察其图像特征。结果:15眼表现为黄斑水肿,视网膜厚度增加;12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9眼表现为黄斑区增生膜形成,其中8眼伴有神经上皮水肿增厚;9眼表现为黄斑区裂孔形成,其中6眼为全层裂孔,3眼为板层裂孔;5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未发现明显异常,其中2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局部连续性中断。结论:OCT技术提供了黄斑区视网膜解剖结构改变的重要信息,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病变的早期确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形态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8-01/2011-01经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间接检眼镜、三面镜确诊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29例29眼,进行频域光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FD-OCT)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患者29例29眼中黄斑板层裂孔3例3眼(10%),OCT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黄斑全层裂孔26例26眼(90%),OCT图像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失.其中黄斑全层裂孔中单纯性黄斑裂孔3例3眼;黄斑全层裂孔伴孔周神经上皮层水肿6例6眼;伴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5例5眼;伴黄斑区脉络膜裂伤7例7眼;伴孔周神经上皮层局部萎缩变薄3例3眼;伴视网膜前膜2例2眼.结论:频域OCT能清晰的观察到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及其周围组织损害,有利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外伤性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01/2017-01来我院就诊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23例25眼,其中9眼未行手术治疗,16眼行手术治疗.采用OCT检查仪分析手术前后其图像特征.结果: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部分或全层消失.均未见玻璃体后脱离,黄斑裂孔均未见牵引作用.其中黄斑部分缺损者4眼,黄斑全层裂孔者21眼.OCT检查发现全层黄斑裂孔表现:单纯性黄斑裂孔4眼,黄斑区全层裂开伴周围神经上皮水肿10眼,黄斑区全层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7眼.25眼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中,9眼未行手术治疗,其中7眼自行愈合;16眼行手术治疗,术后复查OCT显示裂孔愈合,其中12眼黄斑结构大致正常,视力平均提高了3行,4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视力较术前没有明显改善.结论:OCT检查在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诊断和治疗中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诊断黄斑部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OCT检测了111例126只有黄斑部病变的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0眼,黄斑裂孔20眼,老年黄斑变性20眼,黄斑水肿26眼,视网膜前膜20眼,裂孔性视钢膜脱离累及黄斑部经手术复位后20眼。结果 黄斑部疾病的OCT示黄斑区视钢膜多种形态学改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挛 OCT见神经上皮层脱离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裂孔的OCT见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全层或部分缺损,可伴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增厚;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下呈不规则的高反射层(脉络膜新生血管膜),部分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水肿及囊性水肿的OCT见黄斑区的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厚和(或)层间液性囊腔;视网膜前膜的OCT见视网膜内层前有一高反射的光带;视网膜脱离术后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相贴良好或有液性腔隙存在。结论 OCT对黄斑部疾病诊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观察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 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的图像特征。 方法 38例经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的CRVO患者接受了OCT检查。所有操作集中在黄斑区,以通过中心凹的等长度和等角度间隔的4线扫描为基础,并依据个体情况进行改变扫描线长度、角度及扫描方式的附加扫描。 结果 15只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泡样改变,6只眼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11只眼黄斑区神经上皮不同程度增厚,4只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大致正常,神经上皮层间有细小液性暗腔,2只眼神经上皮显著增厚,层间大量液性腔隙,黄斑前膜组织增生。 结论 CRVO黄斑损害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囊样水肿、神经上皮脱离以及继发黄斑前膜和色素上皮的改变。了解这些特征性改变有助于对CRVO黄斑损害的诊断和评估。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1-204)  相似文献   

6.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2003,21(6):619-62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对48例(48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黄斑结构正常10眼;黄斑水肿12眼;黄斑变薄6眼;神经上皮下积液8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3眼;黄斑前膜7眼;黄斑裂孔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的形态特征。 方法 对65例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的70只患眼进行OCT、眼底彩色照相和/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对OCT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70只眼中,1,2,3,4期黄斑裂孔分别为11,12,36,11只眼。OCT图像特征1期者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浅脱离,中心凹平均厚度为(324.55±139.92)μm;2期者为视网膜表层部分缺失伴小的视网膜组织全层缺损,裂孔的表面有一个可贴附的盖,裂孔平均孔径为(241.75±107.08)μm;3期者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游离盖或无盖,裂孔周围可伴有不同程度囊样水肿,裂孔孔径为(699.78±160.99)μm;4期者图像特征与3期相似,但伴黄斑区和视盘玻璃体后脱离,裂孔孔径(631.36±243.46)μm。 结论 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横截面形态特征,同时能精确地测量裂孔的大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5-208)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激光导致的黄斑区视网膜损伤的眼底改变及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图像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4月-2009年12月因激光照射致视力下降的患者4例(4眼).所有患者均行眼部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及OCT检查.结果:4例患者的眼底表现各不相同.1例表现为黄斑区板层裂孔,残留薄层外层视网膜,相应部位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光带消失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消失,脉络膜光带下陷并反射略增强,周围视网膜前膜形成,玻璃体腔积血;1例表现为黄斑区全层裂孔伴周围视网膜水肿;1例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1例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内层团状高反射(出血).结论:激光致黄斑区视网膜损伤的眼底表现多种多样,OCT能够清晰显示其视网膜损伤的层次及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糠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分析其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50例80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线性扫描的OCT检查.结果:10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局限性水肿改变,21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样改变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49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弥漫性增厚.DME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关系(r=-0.60,P=0.000).结论:DME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伴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局限性水肿改变;DME患者黄斑水肿越严重,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方法对37例61眼糖尿病合并黄斑区水肿患者进行OCT检查及资料分析.结果 (1)黄斑区局限性水肿者OCT图像:①11眼表现为局限性视网膜层间海绵样增厚;②2眼为单纯性小范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2)黄斑区及其周围弥漫性水肿者OCT图像:①12眼表现弥漫性视网膜层间海绵样膨胀增厚;②7眼可见包括中心凹的视网膜层间海绵样膨胀在内的神经上皮层脱离;③29眼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3)61跟中发现有22眼伴玻璃体部分后脱离,5眼伴玻璃体完全性后脱离.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为临床提供类似病理学的直观资料,尤其对治疗的随诊及判定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眼球钝挫伤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方法对本院1999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36例36只眼钝挫伤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巨大裂孔(≥90°)3只眼(8.3%),其中2只眼裂孔位于颞侧偏上方,1只眼仅有鼻下方视网膜相连;锯齿缘离断4只眼(11.1%);黄斑裂孔4只眼(11.1%);未发现裂孔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视网膜脱离3只眼(8.3%);其他部位的裂孔(<90°)22只眼(61.2%),其中颞侧近周边部裂孔9只眼(25.O%),鼻侧近周边部裂孔5只眼(14.O%),近后极部裂孔8只眼(22.2%)。36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 PVR,PVRC1以下14只眼(38.8%),PVRC1或以上22只眼(61.2%),其中c1~c3 11只眼(30.6%), D1~D2 27只眼(19.5%),D3者4只眼(11.1%)。从外伤到视网膜脱离的间隔时间最短为1 d,最长为22个月,以1~8周为常见(69.4%)。32只眼(88.8%),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手术前后视力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27.174,P相似文献   

12.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确诊的16例渗出型AMD患者的19只患眼作OCT检查,其中4例6只眼并进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对其彩色眼底像、FFA、ICGA和OCT图像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与FFA、ICGA检查结果比较,AMD患眼的OCT改变主要有:①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和层间水肿11只眼;②视网膜层间出血2只眼;③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5只眼;④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0只眼;⑤瘢痕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4只眼;⑥纤维血管膜性色素上皮脱离和隐匿型 CNV 12只眼。 结论 OCT从断面上观察和诊断渗出型AMD病变,对FFA、ICGA有补充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20-223)  相似文献   

13.
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Wei W  Yang W  Zhao L  Shi X  Chen Z  Wang J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6):419-421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及OCT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9~12月临床诊断为黄斑裂孔者共35例(38只眼)。经双眼散瞳后进行OCT检查,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1例(1只眼)OCT显示为玻璃牵引:1例(1只眼)为黄斑前膜所致的性裂孔:33例(36只眼)为黄斑裂孔,其中3例累及双眼。36只眼中,板层黄  相似文献   

14.
张旭  沈丽君 《眼科研究》2012,30(1):67-71
背景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研究的热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确认适宜的取油时机,是否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目的 OCT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形态,分析影响硅油成功取出的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5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后3~6个月,OCT检查黄斑区形态,行硅油取出术,随访时间均为硅油取出术后1年以上.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前、硅油取出术前和硅油取出术后1年患眼黄斑区的OCT表现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黄斑裂孔愈合标准分为一类愈合及二类愈合.结果 硅油取出前OCT示40眼视网膜成功复位,占88.89%,其中2眼裂孔愈合,裂孔边缘消失,属于一类愈合;38眼裂孔边缘平贴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层,但中心凹处神经纤维层存在缺损及RPE层暴露,属于二类愈合.硅油取出术后,二类愈合眼中l眼于术后2年发现视网膜脱离复发;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前BCVA为1.93±0.06,硅油取出后1年BCVA为1.16±0.07,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结论 OCT检查可以作为硅油取出的术前评估.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或黄斑裂孔的贴附眼可行硅油取出术;OCT检查示黄斑裂孔未闭合的贴附眼行硅油取出后预后较差,是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之一,需长期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5.
林松  漆晨  赵乐冬  陈璐 《眼科研究》2012,30(1):63-66
背景 黄斑区病变的形态学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屈光间质混浊眼的检查受到限制,传统的10 MHz B型超声检查对黄斑病变的分辨率较低,20 MHzB型超声检查在黄斑区疾病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方法. 目的 应用频域OCT和20 MHz B型超声对黄斑病变进行形态学对比观察,探讨20 MHz B型超声对黄斑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确诊的黄斑病变患者51例51眼,患眼均行频域OCT扫描,然后行20 MHz B型超声检查.黄斑病变按频域OCT检查的形态学改变进行分类,分析20 MHz B型超声的声像学特征,探讨病因. 结果 根据频域OCT检查检出黄斑裂孔 10眼,B型超声显示黄斑区实性圆顶状回声表浅隆起,病变中央呈孔状凹陷.频域OCT检出的黄斑水肿16眼、神经上皮层脱离6眼和视网膜劈裂4眼,B型超声均显示黄斑区球壁表面的局限性带状表浅隆起,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频域OCT检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15眼,B型超声检查显示黄斑区球壁表面局限带状强回声表浅隆起,光带较厚,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 结论 20 MHz B型超声能对几种常见的黄斑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与频域OCT相比,黄斑病变B型超声表现的识别能力稍欠,但在屈光间质混浊的情况下,B型超声的诊断作用优于频域O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前置镜、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154例高度近视患者158只眼的临床资料.OCT检查主要进行黄斑部水平及垂直线性扫描.根据OCT检查后极部是否存在视网膜劈裂,将其分为劈裂组、非劈裂组.其中,劈裂组53例55只眼,占34.8%;非劈裂组101例103只眼,占65.2%.回顾分析时,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屈光度、视力、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玻璃体牵引率、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B型超声检查显示,158只眼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劈裂组55只眼中,内层劈裂15只眼,占27.3%;外层劈裂53只眼,占96.4%;中层劈裂7只眼,占12.7%.内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也可共存于同一患眼,中层劈裂都与外层劈裂相伴.存在2种或以上类型的劈裂13只眼,占23.6%;单纯外层劈裂40只眼,占72.7%;仅有内层劈裂2只眼,占3.6%.伴视网膜脱离26只眼,占47.3%;伴黄斑裂孔13只眼,占23.6%;伴玻璃体牵引12只眼,占21.8%.非劈裂组103只眼中,伴玻璃体牵引23只眼,占22.3%;黄斑裂孔19只眼,占18.4%;视网膜脱离21只眼,占20.4%.两组患者年龄(t=0.250)、屈光度(t=1.156)、眼轴(t=0.252)、性别(X2=1.075)构成、黄斑裂孔(X2=0.598)、后巩膜葡萄肿(X2=∞)、玻璃体牵引(X2=0.05)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劈裂组视力明显低于非劈裂组(X2=6.345,P<0.05);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X2=12.400,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存在于视网膜内中外多个层次,其中外层劈裂最常见;患者往往视力低下且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  相似文献   

17.
病理性近视的相干光断层扫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病理性近视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100例(19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OCT检查。患者年龄16~76岁。屈光度数-6.00~-36.00D。结果OCT检查正常者7只眼(3.6%),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不均匀和薄变者161只眼(82.6%),黄斑全层裂孔21只眼(10.8%),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10只眼(5.1%),黄斑限局性视网膜浅脱离24只眼(12.3%),其中合并视网膜劈裂7只眼(3.6%),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19只眼(9.7%),Fuchs斑9只眼(4.6%),厚的黄斑出血3只眼,黄斑前膜18只眼(9.2%),常合并有视网膜水肿。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薄变5只眼(2.6%),漆裂纹3只眼(1.5%)。结论与裂隙灯全视网膜显微镜检查比较,OCT在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改变,确诊黄斑裂孔,发现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和劈裂,诊断黄斑前膜,神经上皮薄变等方面均有优越性。但对薄的黄斑出血及小色素点不能分辨,对厚出血与色素难以分辨,因而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1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住院病史资料,术后平均随访10月,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OCT、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三面镜、90D前置镜、验光。结果 术后OCT表现有3种:黄斑裂孔闭合2眼(11.8%),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12眼(70.6%),黄斑裂孔未闭合伴视网膜浅脱离3眼(17.6%)。预后情况与黄斑区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健康状况以及黄斑裂孔的大小有关。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裂孔闭合率低。OCT是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度近视史,视网膜脱离以后极部为主.裂隙灯前置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裂孔.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联合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41例行内界膜(ILM)剥离,2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10L).硅油取出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5~48.0个月.取硅油前均行OCT检查.取硅油后随访观察均1年以上.结果 除5例外,其他患者手术后1周,前置镜检查均不能看到黄斑孔边缘;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8例患者全部已取硅油.取硅油前OCT检查,黄斑孔愈合呈U型8例,V型为6例,W型为23例;未闭合11例.未闭合的11例经取硅油与膨胀气体充填后全部复位,其中,U型2例,W型9例.32例W型愈合者中2例患者在取油后13、38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最终黄斑裂孔U型和V型愈合者16例,占33.3%;W型愈合者32例,占66.7%.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结论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OCT检查是确定黄斑孔是否封闭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