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硬膜外置管方向对膝关节以下手术后硬膜外的镇痛效果。方法将86例行膝关节以下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3例。2组均经L3-4行腰硬联合穿刺,蛛网膜下腔注药后,A组向尾侧置入硬膜外管,B组向头侧置入硬膜外管,2组手术结束后行硬膜外术后镇痛。比较2组术后5min(T1)、10min(T2)、15min(T3)、20min(T4)等时点的镇痛效果(VAS评分)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组内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时点VAS评分与B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均未发现有呼吸抑制,2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硬膜外向尾侧置管行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向头侧置管。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手术中硬膜外置管作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硬膜外麻醉失败的腰椎间盘手术患者,先在局麻下打开硬膜外腔,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4~5 ml作为试验量,观察5分钟无脊麻征象后,向尾侧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6~7 ml。结果术中置管作硬膜外麻醉后,上、下界感觉神经阻滞平面分别为T9~T10和S3以下。所有患者均无切口疼痛及下肢放射性酸痛。术中血压稳定,血氧饱和度(SpO2)〉96%,均未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腰椎间盘手术中硬膜外置管作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是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76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78±7岁)随机均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及硬膜外组(E组)。C组以腰硬联合穿刺针于L3-4穿刺至蛛网膜下腔后,注入0.5%布比卡因2mL,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E组行L3-4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前及麻醉后5、15、30分钟时血压、心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顺利,麻醉起效时间C组为3.6±1.3min,E组6.8±1.5min;C组麻醉效果完善率为100%,E组为95%;麻醉后两组血压均下降(P〈0.05),但降幅均未超过基础值的20%;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前列腺电切术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佳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不同穿刺方法硬膜外腔穿刺针穿入硬膜外腔深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硬膜外腔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深度。方法:选择下腹部以下手术80例,椎管内麻醉L1-5之间穿刺,随机分为四组,a、c组、b、d组,穿刺分别采用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垂直、平行方向进针。a、b组,采用阻力消失法试验,c、d组,采用悬滴(负压)试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灭菌不锈钢尺测量留在体外穿刺针长度,然后退针,每次退针约1 mm,做一次压力试验,直到针口刚退出硬膜外腔停止,再次测量体外穿刺针长度,二者之差即为硬膜外腔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深度。结果:a组退针距离(2.3±1.1)mm,b组退针距离(1.2±0.5)mm,两组间比较P〈0.05。c组退针距离(4.9±1.3)mm,d组退针距离(4.7±1.5)mm,两组间比较P〉0.05。a、b组与c、d组比较P〈0.01。结论: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垂直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悬滴(负压)法检测,进针深度(4.9±1.3)mm,安全系数低。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平行进行硬膜外腔穿刺、阻力消失法检测,进针深度(1.2±0.5)mm,安全系数高,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对硬膜外导管拔出困难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35岁,司机。因右输尿管下段结石,右肾积水,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输尿管探查术,术前患者一般状态良好,A SA I级,脊柱未见异常,患者取右侧卧位,经T12~L1行正入法穿刺,因穿刺困难未成功,改为旁入,在原穿刺点向下旁开1.5 cm处进针,顺利突破黄韧带有突破感,进入硬膜外腔,负压明显,无液体回流,检查导管通畅,无异常,向头侧置管,开始有些阻力,当管置入1.5 cm后顺畅通过,置管6 cm后退出穿刺针(较易),当退硬膜外导管时确丝毫不动,死死卡住,向管腔内注射盐水阻力大,无法注入,向管腔置入导管管芯,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查高龄患者下腹部手术时,先注入硬膜外0.5%左旋布比卡因4 ml后再置入硬膜外导管与腰麻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后按需注入0.375%左旋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并加以比较。方法 60例高龄下腹部手术患者,年龄80~95岁,体质量46~82 kg,ASA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成A组(硬膜外麻醉组)、B组(腰硬联合麻醉组),2组各30例。选L2~3硬膜外穿刺成功后,A组经硬膜外穿刺针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4 ml,B组注入1%利多卡因4 ml,并且2组各加入20μg肾上腺素作为实验量。B组用腰穿针顺硬膜外穿刺针入蛛网膜下腔,注入布比卡因3 mg加芬太尼20μg等比重药液2 ml。然后2组各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4 cm,平卧后A组注入0.375%左旋布比卡因8~10 ml初量,A、B组术中酌情注入追加量4~6 ml,维持阻滞平面T8~6,最高达T4,最低达S5。观察比较2组局麻药用量,血压、心率变化,感觉、运动阻滞,以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平面平均起效时间和最高平面平均时间及Bromage评分1、3级平均起效时间B组短于A组(P均<0.01);达到Bromage评分1、3级的患者比例和RAM评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高龄患者下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效果好,局麻药用量少,血液动力学较稳定且安全有效。置管前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4 ml,然后注入0.375%左旋布比卡因初量和追加量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其除起效慢外,血液动力学也较稳定,副作用轻,安全有效,亦能达到较完善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化学溶解术的理想给药途径。方法 采用穿刺针头朝向患侧的硬膜外腔前间隙置管给药法,置入导管约1.5~2.0cm,注入溶有1200U胶原酶的生理盐水2ml。结果 治疗106例,优良:94例(88.68%),可:6例(5.66%),差:6例(5.66%)。结论 穿刺针口朝向患侧的硬膜外腔前间隙置管给药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例1】女,26岁。因胎儿宫内窘迫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入室后常规取腰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及注水、注气试验及置管顺利,硬膜外腔置管3.5cm,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5分钟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体征,继续注入2%利多卡因8m1。5分钟后测平面,发现左侧腹部及下肢痛觉明显减退,右侧痛觉无明显变化。考虑硬膜外导管置入硬膜外腔一侧,出现单侧硬膜外麻醉。遂将硬膜外导管拔出少许,硬膜外腔内保留导管1.0cm长,分次注入1%利多卡因10ml、0.5%布比卡因5ml,5分钟后测麻醉平面双侧对称,继续观察5分钟,麻醉状态平稳,开始手术,手术顺利。  相似文献   

9.
本文3种不同镇痛方法对腹部大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情况进行对比观察。1资料与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Ⅳ级行腹部大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3组,各组患者例数,年龄,性别,体重及手术类型见表1。 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全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T7~L2之间穿刺向头侧置硬膜外导管 3. 5 cm。术后带硬膜外导管回病室。3组用镇痛药情况:镇痛药均是在病人痛时用。A组:肌注度冷丁1mg/kg;B组:硬膜外腔注0.25%布比卡因5ml加吗啡2mg; C组:硬膜外腔注0.25%布比卡因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硬膜外预充液预防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导管致硬膜外血管损伤及腰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单胎足月妊娠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3组产妇均取左侧卧位,L2-3椎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脊麻针穿过硬膜外针内腔行蛛网膜下隙穿刺,见脑脊液回流后,注入0.75%左布比卡因2.0 mL,拔出腰麻针.Ⅰ组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Ⅱ组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入含麻黄素15 mg的生理盐水5 mL;Ⅲ组产妇硬膜外腔直接置入导管.记录3组产妇血管损伤发生率,观察麻醉注药前(T0),经穿刺针注药液后2 min(T1),5 min(T2)HR、SBP、DBP的变化,以及采用针刺法测定注药后5、10 min时的感觉阻滞平面.结果 Ⅰ、Ⅱ、Ⅲ组血管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1.6%及13.3%,Ⅲ组血管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均P<0.05),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T1及T2的SBP较T0有明显的下降(均P<0.05),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感觉阻滞平面较Ⅲ组明显升高(P<0.05),Ⅰ、Ⅱ组注药后感觉阻滞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在硬膜外预充少许液体,可以预防硬膜外导管置入时损伤血管,提高剖宫产产妇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同时还可改善腰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梅习平  刘际童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27-2229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硫酸镁对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本院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干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置管后,Ⅰ组患者通过静脉给予50mg/kg硫酸镁后15min,以15mg/(kg·h)泵注维持,直到手术结束;Ⅱ组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其他操作均一致。术后均采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相应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相比较,Ⅰ组罗哌卡因用量明显减少,且术后疼痛开始时间明显延长(P〈0.05),PCEA术后用量为Ⅰ组小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中1分概率,与Ⅱ组相比,Ⅰ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时,静脉注射硫酸镁能改善麻醉质量,减少麻醉药用量并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拟行下腹手术老年患者8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成连续硬膜外阻滞(CE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每组40例。记录麻醉后1 h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起效时间、麻醉平面、麻醉完善时间、麻醉效果,术后随访有无头痛等副作用。结果两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EA组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明显少于CEA组(P<0.05),术后均无头痛。CSEA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CEA组(P<0.01),CSEA组麻醉效果优良者100%,CEA组麻醉效果优良者80%,CSEA组效果优良者明显高于CEA组(P<0.05),两组麻醉最高平面均在T8以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可安全、有效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高位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CSEA)应用于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为CSEA组和硬膜外阻滞(EA)组各60例。CSEA组采用头高15&#176;左侧卧位,于L2~3穿刺蛛网膜注入等比重布比卡因7.5 mg行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其后置钢丝硬膜外导管于硬膜外腔行EA。EA组只行EA。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后3 min麻醉平面、切皮时麻醉平面、新生儿Apgar评分、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良反应等。结果 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出现时间均快于EA组(P<0.01),麻醉效果优于EA组(P<0.01)。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麻醉后的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动过缓、呼吸困难、神经并发症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高位等比重CSEA应用于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麻醉起效快,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母婴安全,比单用EA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4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4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维持用药量、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结果 HR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仅在切皮时、探查时较诱导前增快(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B组增快。MAP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拔管时均较B组明显增高。术毕至苏醒时间、拔导管时间A组比B组明显延长(P〈0.05);A组病人术后30min动脉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病人不良反应少,复苏快。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开胸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选择,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硬膜外麻醉方式对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方法 将胆囊疾病患者86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n=43)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观察组,n=43),进行麻醉方式的效果研究.结果①两组间手术前指标包括皮质醇、肾上腺素及血糖浓度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手术后10 min,研究组患者的肾上腺素、皮质醇及血糖监测值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患者86例手术过程顺利均获成功,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5~10 d,平均住院时间(7.2&#177;0.8)d.研究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3.814,P<0.05),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128,P<0.05).③研究组患者37例(86.05%)术后第2日下床活动,无术中胆道损伤发生,且无术后腹腔出血、漏胆、伤口感染等情况发生;对照组患者34例(79.07%)术后第2日下床活动,无术中胆道损伤,术后无腹腔出血、漏胆发生,术后伤口感染发生1例,经积极抗感染后痊愈.结论 硬膜外复合静脉复合麻醉具有麻醉效果较好、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应激反应较为平和的优点,增加了手术及麻醉过程的安全系数,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因此较适合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肝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范 《临床医学》2009,29(6):30-31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肝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静脉复合全麻,术后经静脉曲马多(12mg/kg)自控镇痛;Ⅱ组为静脉复合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吗啡5mg+布比卡因100mg自控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患者均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Ⅰ组患者的VAS评分于术后各时点分别明显高于相对应的Ⅱ组的VAS评分(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是肝癌患者术后较为合适的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中加入小剂量芬太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218例ASAI~II级足月单胎头位妊娠产妇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109例和B组(对照组)109例。选择L2~a行硬膜外穿刺,试验量2%利多卡因4ml,5min无脊麻征象后,A组分次追加含2“g/ml芬太尼的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B组则分次追加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根据阻滞平面可再追加相应局麻药,直至元痛平面达T8后开始手术。记录阻滞平面达T8所需时间、初次剂量、最高阻滞平面及局麻药作用持续时间;于切皮、进腹、取胎及缝皮时记录VAS评分,监测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5min、15min、30min、术毕时SBP、DBP、HR、Sp02i观察进腹及取胎时的牵拉反应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结果A组在切皮和进腹时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而取胎和缝皮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阻滞平面两组相当,而阻滞平面达Ts所需时间和初次剂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麻醉作用持续时间A组明显比B组长(P〈0.01),牵拉反应A组明显轻于B组(P〈0.05),而BP、HR、SpO2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局麻药用量,增强麻醉效果,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可以安全地用于产科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对BIS引导异丙酚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开腹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静组(A组)与硬膜外麻醉镇静组(B组)。两组病人均控制无痛阻滞平面T6~T8水平,阻滞平面固定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控起始浓度为1.2mg/L,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s上调血浆靶浓度0.2mg/L,使BIS值达到70,术中维持BIS值在65~75范围内。比较两组切皮(T0)、腹腔探查牵拉子宫(T1)、冲洗腹腔(T2)及术毕(T3)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比较两组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镇静时间;比较两组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与输液量、出血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明显降低(t=2.201~2.920,P〈0.05);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减少(t=2.473、2.639,P〈0.05);麻黄碱使用率增高(χ2=9.130,P〈0.05);两组手术时间、镇静时间、输液量、出血量及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可降低BIS引导异丙酚镇静的效应室浓度及用量,具有更明显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志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790-1791,1793
目的研究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重大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未服用影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的药物且行择期骨科大手术的老年(≥65岁)患者150例,按所采用的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组)和全身麻醉组(全麻组)。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BP)和心率(HR),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法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最大评分为30分,≤23分即可认为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POCD)。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前、手术30min时、主要手术步骤操作时、手术结束时的B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的24h,硬膜外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CD发生率在麻醉后6h和12h硬膜外组发生率低于全麻组,分别为13.3%与6.7%、24.0%与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中,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均可发生POCD,而全身麻醉在术后24h内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比硬膜外麻醉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椎旁阻滞镇痛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单侧开胸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静脉镇痛组(Ⅰ组)、硬膜外镇痛组(Ⅱ组)和椎旁阻滞镇痛组(Ⅲ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麻醉诱导前I组不作任何处理,Ⅱ、Ⅲ组分别行硬膜外和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三组均使用术后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镇痛质量,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Ⅱ、Ⅲ组术后6、12、24、48小时的VAS评分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I组(P<0.05);Ⅲ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Ⅰ、Ⅱ组(P<0.05)。结论在开胸手术中,硬膜外镇痛和椎旁阻滞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但椎旁阻滞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更适合单侧开胸术后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