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心肌损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对某些高危患者尤为有益.目的: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年龄≥60岁择期行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停跳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不停跳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完成心脏瓣膜置换.结果与结论:在转机30 min、术中关闭右心房前,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较转机前时升高(P < 0.05),其中以停跳组明显(P < 0.05).关闭右心房时两组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增加,以不停跳组增加幅度较小(P < 0.05).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以减轻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的心肌损害,该作用可能与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脏不停跳技术对机体的保护效果可能与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诱发的炎症反应有关.目的:观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对体外循环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实验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与结论:两组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肌局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均较置换前显著升高;实验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心脏不停跳手术可减少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心肌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心肌.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加,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幅度较小,说明浅低温心脏跳动手术有利于抑制心肌组织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该手术方式保护心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脏不停跳技术对机体的保护效果可能与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诱发的炎症反应有关。目的:观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对体外循环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实验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与结论:两组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肌局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均较置换前显著升高;实验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心脏不停跳手术可减少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心肌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心肌。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加,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幅度较小,说明浅低温心脏跳动手术有利于抑制心肌组织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该手术方式保护心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银杏叶提取物对心脏直视术后心肌保护效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心脏直视手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ST.Thomas’s停搏液组)、实验组(ST.Thomas停搏液中加入Egb761,每1000mlST.Thomas停搏液中加入50mlEgb761),每组10例。两组灌注方法及体外循环方法相同。分别于下列时点采取桡动脉血:①作皮肤切口前;②主动脉开放即刻;③再灌注后2h;④再灌注后6h;⑤再灌注后24h。测定血清cTn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并观察手术前后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动脉开放后所有患者的心脏自动复跳。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Tnl、CK-MB的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再灌注后2、6、24h实验组血清cTnl、CK-MB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对照组手术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重,实验组则损伤较轻。结论Egb761能减轻心脏直视手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与手术效果有着重要关系。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患病时间长,体质弱,全身一般情况差,心功能较差,甚至合并有其它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故对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作者自2003年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以来,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79例,其中重症患者34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中参附注射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替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例风湿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患者在冷晶体高钾停跳液中加入40mL/L参附注射液;对照组除不用参附注射液外,其它条件与治疗组相同。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术前、开放后15min、开放后1h、术后8h、24h、3d各时点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记录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术后多巴胺用量。结果:治疗组术后多巴胺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cTnI、LDH、CK-MB从转流毕到术后3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维持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体外循环所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心肌保护。方法:30例心内直视术患者被随机平均分为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两组。停跳组降温至食管温度25±1.35℃,并从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冷高钾停跳液,灌注量15ml.kg-1,同时在心脏表面及心腔内置0.9%氯化钠溶液浸泡,使心脏停跳,阻断升主动脉。不停跳组降温至食管温度33±0.8℃,只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控制心率在40~70次.min-1。结果:两组病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稳定,无明显差异。但两组CK-MB、CK、LDH、α-HBDH均较术前增高,尤以停跳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心内直视术麻醉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对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心脏不停跳与心脏停跳手术两组患者的血浆肌钙蛋白(cTn—Ⅰ)值以及心肌活检.评价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心脏病患者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40例于低温心脏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时相的cTn—Ⅰ值,以及心肌活检病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术前cTn—Ⅰ值和心肌活栓病理显示心肌超微结构差异无显著性(P〉0.05);转机后两组cTn—Ⅰ值均升高,对照组比实验组增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心脏活检病理显示心肌超微结构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丹参停搏液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阁  王刚  胡型锑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2969-2971
目的:探讨含丹参注射液的停搏液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成丹参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丹参组在4:1含血停搏液中加入丹参注射液(20mL/500mL),对照组单用4:1含血停搏液。所有患儿均于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即刻(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主动脉开放后3h(T4)、主动脉开放后24h(T5)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两组体外循环前后心肌超微结构。记录心脏复跳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结果:在体外循环后丹参组CK-MB、cTnI、MDA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SOD血浆浓度高于对照组。术后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显示心肌细胞损害程度丹参组较对照组轻。丹参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停搏液能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心肌损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与手术效果有着重要关系.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患病时间长,体质弱,全身一般情况差,心功能较差,甚至合并有其它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故对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作者自2003年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以来,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79例,其中重症患者34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成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CPB-VR)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成人择期行CPB-VR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PHC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10rain分别静注PHC0.02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手术切皮即刻P组给予PHC0.02mg/kg,C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入室后麻醉诱导前(T1)、术毕即刻(T2)、术后24h(T3)、术后48h(T4)测定血清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结果】在T1时两组患者血清cTn-I、CK—MB浓度均在正常范围,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P组和C组在T2、T3、T4血清cTn-I、CK—MB浓度均升高(P〈0.05),而且P组在T2、T3、T4时刻血清cTn-I浓度均低于C组各对应时刻的血清浓度(P〈0.05);其中在T2、T3时刻,P组血清cK—MB浓度与C组同时刻相比,P组低于C组在同时刻的血清浓度(P〈0.05);T4时两组血清肌CK—MB浓度与T2、T3相比均下降,且P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C对CP昏VR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时处理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中对患者心脏和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远隔缺血时处理组(B组),每组40例。B组于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后对患者右下肢大腿(距离膝关节2~3 cm),以止血带施以压力600 mmHg ,持续5 min ,松开气囊5 min ,重复以上过程3次。分别于术前(T1),开放主动脉前5 min(T2),开放主动脉后30 min (T3),主动脉开放后4 h(T4),和24 h(T5),抽取静脉血测定肌钙蛋白I (cTnI),B型钠尿肽(BNP),尿素氮(BUN),肌酐(SCr),急性肾损伤因子(kim-1)。【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质量,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术前cTnI ,BNP ,BUN ,SCr ,Kim-1无统计学上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与T1比较,两组的cTnI在T3,T4,T5较术前有显著性升高;与A组相比,B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的BNP在T5较术前有显著性升高;与A组相比,B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的BUN和Scr在T5较术前有显著性升高;与A组相比,B组有显著性下降( P<0.05)。两组的Kim-1在T4,T5较术前有显著性升高;与A组相比,B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远隔缺血时处理对于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的心脏和肾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明确围手术期脑糖代谢异常是否为术后POCD的可能发病机制之一。方法选取2004年3月-2009年7月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70例,根据术后第7天患者认知功能测定结果分为POCD组(n=31)和非POCD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阻断后平均动脉压和平均灌注流量,并且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稳定的低温期(T2)、复温至33℃(T3)、CPB结束后30min(T4)4个时点采动脉及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气、血糖浓度,计算出脑摄氧率(CEO2)、脑糖摄取Glu(a-v)。结果发生POCD的患者年龄较非POCD组大,并且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也更长,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在性别、主动脉阻断后平均动脉压和平均灌注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CEO2变化趋势一致,各时点的值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无差异;非POCD组的Glu(a-v)各时点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CD组的Glu(a-v)T1、T2时点也无明显变化,但POCD组的Glu(a-v)在T3、T4明显降低,并且与非POC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脑糖代谢异常是POCD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效果及其差异.方法选择10例因单瓣膜病变需要手术患者为中低温停跳组(C组),10例因二尖瓣病变需要手术的患者为浅低温不停跳顺灌组(A组),10例因主动脉瓣病变需要手术的患者为浅低温不停跳逆灌组(R组).于循环阻断前(T1),阻断后30min(T2),循环开放后10min(T3),120min(T4),240min(T5),480min(T6),24h(T7),48h(T8),抽取静脉血测定乳酸水平.同时于T1,T2,T3,T4,抽取动脉血和静脉血计算氧摄取率.并于T1,T3,T4,T5,T6,T7,T8,测定心肌损伤指标(cTn-I、LDH、CKMB).结果 (1)各组乳酸水平在术后明显升高,A、R两组乳酸峰值与C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组氧摄取率在阻断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放2h后显著上升,A、R两组氧摄取率虽在阻断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高于C组(P<0.01),且术后早期即明显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心肌损伤指标在术后明显升高,A、R两组心肌损伤指标峰值与C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逆灌浅低温不停跳的心肌保护效果与顺灌无明显差别,相对传统心肌保护方式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瓣膜置换术(DVR)中人工瓣膜的不同匹配对左心流体力学环境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术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人工瓣膜匹配情况分为匹配组(A组)(n=62)和不匹配组(B组)(n=58),通过术后心脏彩超,测量,计算并比较两组左房应力(LAS)、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量(SV)和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Pmax)、平均跨瓣压差(Pmean)、最大跨瓣流速(Vmax)、平均跨瓣流速(Vmean)等流体力学指标.结果 两组的LAS、EF、FS、SV和Pmax、Pmean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最大跨瓣流速(Vmax)、平均跨瓣流速(Vmean)大于A组(P<0.05).结论 双瓣膜置换术中人工机械瓣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实测瓣口直径来决定主动脉瓣膜的型号,只要能满足最低心脏指数即可,二尖瓣则可根据实测大小进行选择,不必拘泥于机械的所谓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丹参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风湿性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体外循环风湿性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冶疗组(Ⅰ组,n=30例)、对照组(Ⅱ组,n=30例),两组灌注方法及体外循环方法相同。冶疗组病人于手术开始前、升主动脉开放后静注丹参注射液0.2 mL/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平平衡盐溶液。于手术开始前(T0)、心肺转流(CPB)后30 min(T1)、复灌后15 min(T2)、6小时(T3)、12小时(T4)、24小时(T5)共6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记录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体外循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观察心脏大血管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Ⅰ组CK、CK-MB、LDH、CTnI、MDA水平心脏复灌后明显低于Ⅱ组,而I组术后SOD水平要高于Ⅱ组;Ⅰ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除颤次数明显低于Ⅱ组;术后Ⅰ组心功能恢复优于Ⅱ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Ⅰ组低于Ⅱ组。结论丹参注射液对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可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后肺损伤,但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效果。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置换开始和体外循环后30min两个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后30min分别取左右心房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并计算跨肺差值;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跨肺差值在体外循环后30min明显升高(P〈0.01),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h各时点升高(P〈0.05),但实验组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能减轻二尖瓣置后的肺损伤,有较好的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99例同期行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资料。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25例,Ⅲ级65例,IV级9例。二尖瓣病变66例,主动脉瓣病变2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病变单支42例,2支27例,多支30例,左主干病变8例。术前心肌梗死13例,房颤43例,左房血栓19N。共移植桥血管195支,其中LIMA61支,SV134支,平均每例患者(1.97±1.0)支;MVR43例,MVP23例,AVR21例,AVR+MVRl2例,TVP23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9例,室壁瘤切除术3例,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脓肿清除术2例。结果3例术后30d内死亡(2例因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l例恶性心律失常死亡),97例痊愈出院。随访6~120个月,平均(27.3±15.3)个月,失访16例,随访期间死亡13例(6例心血管病因,7例非心血管病因)。术后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心功能(NYHA)I级56例,II级10例,III级2例。结论CABG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完成心肌再血管化并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和含血高钾停搏液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51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4:1冷含血停搏液,n=21)和试验组(应用HTK液,n=30)。分别于术前、术后24h、72h、7d时检测外周静脉血中B型脑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到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起搏器应用、多巴胺平均最大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术后BNP与cTnI升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到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多巴胺平均最大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出现心律失常、低心排和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数在试验组中明显减少。【结论】HTK心脏停搏液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优于1:4含血停搏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62例高龄患者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心脏大血管外科施行的〉60岁高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的病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31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8例。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24例,左房血栓清除15例,三尖瓣成形术29例,左房折叠31例。共置换瓣膜70枚,生物瓣59枚、机械瓣11枚。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3.22%(2/6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呼吸功能不全8例,心律失常19例,急性肾功能不全8例,精神症状3例,无并发脑血管意外、切口愈合不良、精神症状,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对其中52例患者随访3至8个月。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指证,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高龄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