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晨间早操在康复科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就诊的脑瘫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例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晨间早操。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评分量表)、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分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晨间早操能更有效地提高住院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引导式教育与推拿治疗相结合对重度脑瘫患儿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0 年4 月~2010 年10 月上海市徐汇区致康康健园接受康复治疗的11 例脑瘫患儿参加本研究,其中男性7 例,女性4 例;痉挛型四肢瘫7 例,痉挛型双瘫1 例,徐动型2 例,肌张力障碍型1 例;年龄4.7~11.9 岁,平均7.47 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 组(n=5)前3 个月进行引导式教育和推拿治疗,后3 个月进行常规物理治疗;B组(n=6)前3 个月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后3 个月进行引导式教育和推拿治疗。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治疗期间称为干预期,常规物理治疗期间称为对照期。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测试,比较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与常规物理治疗在提高脑瘫患儿活动能力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干预期的GMFM分值和FMFM分值上升或呈上升趋势(P<0.05),而在对照期呈下降趋势。差值比较,GMFM分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FMFM分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且干预期高于对照期(P<0.05)。PEDI 各项分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常规物理治疗相比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治疗可能会提高重度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功能动态矫正衣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基础上增加全功能动态矫正衣。在康复治疗2个月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分别评定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BBS,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BBS评分为12.28±2.26,GMFM评分为68.16±16.6,FMFM评分为113.57±19.06,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配合全功能动态矫正衣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家庭康复对脑瘫高危儿(IHRCP)运动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脑瘫高危儿采用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2组均采用脑瘫高危儿早期综合干预6个月,干预组另加用门诊早期家庭康复指导和家庭康复。干预前和干预后3及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DS)进行疗效评估。纠正胎龄后12月龄进行随访,判定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GDD)、脑性瘫痪(CP)、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ASD/IHRASD)的人数。结果:干预后3及6个月,2组GMFM评分、FMFM评分、适应性行为评分、语言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均P<0.01)。纠正胎龄后12月龄,干预组诊断为GDD、CP、ASD/IHRASD的人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期家庭康复可以提高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认知、语言功能,能够改善脑瘫高危儿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住院康复治疗的脑瘫高危儿患儿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早期干预治疗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治疗前及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评定儿童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GMQ、FMFM、FM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FM、GMQ、FMFM、FM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OT能更好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根据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评估结果而设定的动作进行训练(指导家长参与)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瘫患儿按粗大运动功能测试分级系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主要是Bobath疗法)、理疗等,观察组采用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指导家长参与根据PDMS—GM量表评估结果而设定的动作进行训练。于治疗前后用88项版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测评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所测的GMFM-88的总百分比较治疗前提高(P〈0.001),但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根据PDMS—GM量表评估结果而设定的动作进行训练(指导家长参与)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脑瘫患儿医院康复与医院-家庭康复模式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将本院60例1~3岁的脑瘫患儿分为医院康复组和医院-家庭康复组,每组各30例。医院康复组给予本科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和中医综合疗法),医院-家庭康复组由医院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指导和对患儿进行专业评估,家长实际操作。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价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结束时,与医院-家庭康复组比较,医院康复组GMFM评分显著改善(t=5.333,P0.001),总医疗成本显著增高(t=23.614,P0.001),但GMFM和PDMS-FM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每增加1分所支出的医疗费用降低(t2.065,P0.05)。结论医院康复模式对小年龄脑瘫儿童可能是更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可以作为此年龄段的有效补充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小于3岁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同时接受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和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评定的193例小于3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比较GMFM各项分值与FMFM分值在不同月龄和类型患儿中的相关程度,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GMFM5个功能区分值对FMFM分值的影响程度。结果在不同月龄和类型的脑性瘫痪患儿中,GMFM各项分值与FMFM分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26~0.85,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MFM的A区和B区分值对FMFM分值的影响力较大,校正决定系数为0.748,A区的作用更为强烈。结论小于3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对不同年龄和类型的脑性瘫痪儿童都应该重视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训练相结合,同时必须加强基本运动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量表(quality of upper extremity skills test,QUEST)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评定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将英文版QUEST翻译并完善成中文版,研究对象为75例在我院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检测其重测信度及评定者间信度。同时进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精细运动部分(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fine motor,PDMS-FM),精细运动能力(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分析PDMS-FM原始分、FMFM各区分数与中文版QUEST各分测试项原始分之间的相关性,评估量表的平行效度。结果:中文版QUEST分测试项得分及总分具有优良的重测信度及评估者间信度(ICC值均0.890),中文版QUEST分测试项原始分与PDMS-FM、FMFM各区原始分间具有较好的平行效度(Pearson/Spearso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r1=0.563—0.816、r2=0.389—0.830)。结论:中文版QUEST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核心稳定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1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0例接受包括助力电刺激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组后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和表面肌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析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B区(坐位)、D区(站立位)、E区(行走、跑和跳)及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88、B、D、E区)及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助力电刺激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按家长意愿,将98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引导式教育。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总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 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腕手矫形器治疗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腕手矫形器治疗拇指内收异常姿势。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ROM、FMFM均提高(均P<0.05)。结论腕手矫形器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外展活动度,提高精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效度和反应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量表的效度和反应度。方法:共有612例大于6个月的脑瘫患儿参加了本研究,男423例(69.1%),女189例(30.9%);平均年龄(30.6±25.5)个月;其中痉挛型四肢瘫224例(36.6%)、痉挛型双瘫208例(34.0%)、痉挛型偏瘫122例(包括2例单瘫)(19.9%)、徐动型30例(4.9%),肌张力障碍型20例(3.3%),共济失调型8例(1.3%)。分析FMFM量表精细运动能力分值的平行效度(与PDMS-FM原始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构效度(样组间差异分析)和反应度(效应尺度)。结果:FMFM量表精细运动能力分值PDMS-FM量表原始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能有效地区分同一偏瘫患儿健侧和患侧上肢精细运动能力分值之间差异,同时也能有效地区分相同月龄段双瘫和四肢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之间的差异;此外本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应尺度。结论:FMFM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反应度,可以有效地评定脑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42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组由固定家长陪伴患儿治疗全过程,对患儿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康复医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环境优化及家庭康复方法培训。对照组因经济及其他因素放弃康复或间断康复,未采取家庭康复环境优化措施。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 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88 总百分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内收肌角度,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 D区、E区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并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国际功能、健康和残疾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活动项在脑性瘫痪儿童中信度和效度;探讨ICF-CY活动项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脑性瘫痪儿童,采用ICF-CY活动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EDI儿童能力评估量表进行评定.评定者间信度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方法;同步效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ICF-CY活动项除“利用交通工具到处移动”外的14个类目kappa值为0.650~0.902,信度中到优;ICF-CY活动项除“利用交通工具到处移动”外其他项目的总分与GMFM-88、Peabody、PED1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967、-0.832、-0.874(P<0.01).结论:采用ICF-CY活动项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运动评定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