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周红霞 《河北医药》2009,31(17):2268-226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差异。方法对同一时期收住院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TIA患者入院后在给予相同的改善脑循环、脑保护药物静脉输液治疗的基础上,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原发病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A组):给予速碧林5000U经腹部皮下注射,1次/12h;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B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3次/d,波立维75mg,口服,1次/d;均连续应用7d后,改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维持治疗。观察并记录TIA发作频率的变化、药物不良反应、近期发生脑梗死情况,出院后随访3个月。设1周、3个月2个观察点。根据临床症状评价疗效。结果1周、3个月两个观察点均显示,2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抗凝治疗优于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结论在减少TIA临床发作方面,抗凝治疗优于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1985年4月至1986年5月期间收住院治疗并经 CT 脑扫描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共77例。为探讨它们的临床和 CT 的鉴别诊断、以及病因等有关问题,本文就其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以供参考。临床资料本文77例均经 CT 脑扫描检查,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塞51例,二者之比约为1∶2。一、病变部位1.脑出血部位以内囊区附近最多,包括基底节10例、内囊4例,丘脑4例,共计18例(69.3%),其次为脑叶出血5例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与脑梗塞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MI与脑梗塞时血小板 4项参数的变化。方法 :对 16 9例AMI、399例脑梗塞及 6 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压积 (PC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检测分析。结果 :AMI组与脑梗塞组PLT、PCT均明显降低 (P <0 0 1) ,MPV明显增高 (P <0 0 1) ,PDW则仅AMI组增高 (P <0 0 5 )。AMI组与脑梗塞组比较 ,唯MPV脑梗塞组高于AMI组 (P <0 0 5 )。结论 :外周血液血小板 4项参数改变是AMI和脑梗塞的非特异性表现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应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与心肌梗塞(MI)的关系的看法不一,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血小板在冠心病的自然病程中所起的作用甚为重要,并认为缺血性发作与血小板聚集有关。研究资料证明在 AMI 急性期至康复期血小板发生显著聚集。本文对30例 AMI 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测定,观察急性期至康复期血小板聚集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3年1月~1997年3月经治的通过临床和CT确诊的混合性中风,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塞3组病历,对其在起病后1周内血压下降程度及3种类型脑卒中患者心率减慢程度进行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混合性中风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55~86岁.其中2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17例有眼底动脉硬化表现,16例胸片及超声心动检查有主动脉硬化表现,7例合并糖尿病.入院时查心电图.起病后4小时至1周做头颅CT检查,均表现为新鲜出血灶与梗塞并存,互不相联.出血均为1侧单发,其中丘脑出血5例,基底节出血13例,脑叶出血6例,脑干出血1例.24例中伴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梗塞灶单发18例,多发6例,其中基底节区梗塞24例,脑叶区梗塞6例,合并脑萎缩6例.在同期住院用人中随机选择经临床和CT诊断,高血压脑出血24例,男15例,女9例.脑梗塞24例,男16例,女8例.2 方法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 (ASA)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血中血栓素 B2 (TXB2 )的影响。方法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 T1组 41例 (ASA5 0 mg/ d) ,T2组 40例 (ASA10 0 mg/ d) ,T3组 40例 (ASA3 0 0m g/ d) ,T0组 3 9例 (口服安慰剂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2周末、4周末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花生四烯酸 (ACA) 5 0 0 μg/ d 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中 TXB2的含量。结果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确切 ,显效率 3 3 % ,总有效率 62 %。160例患者治疗前 TXB2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 ,经治疗后 TXB2在不同 ASA剂量组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的作用疗效与剂量的递增无显著的相关性 ,强调了个体化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7.
李和侠  王慧 《淮海医药》2013,(6):531-532
目的 观察脑梗塞急性期的血压水平对患者的病情转归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组使用药物让脑梗急性期患者血压控制在220~140/60~120 mm Hg,对照组对脑梗急性期患者血压大于220/120 mm Hg和小于140/60mm Hg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脑梗急性期患者血压控制在220 ~ 140/60 ~ 120 mm Hg有利于脑梗塞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建议脑梗塞急性期血压控制不宜过高或过低,血压过高脑细胞水肿较明显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血压过低会加重脑细胞缺血缺氧.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6年~1999年收治无糖尿病病史脑梗塞病人286例,现将其急性期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286例中,男212例,女74例;年龄42岁~86岁,平均67.5岁;病程0.5~16小时。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1.2 血糖测定:入院后48小时内清晨空腹时从肘静脉抽取血液2ml,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浓度,正常值为3.9~5.9mmol/L,≥6.6mmol/L为血糖升高。1.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山莨菪碱(654-2)、阿斯匹林(ASA)、前列环素(PGI_2)样物质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以及烙铁头蛇毒血小板聚集素(TMVA)诱导的阻抗法全血血小板聚集(简称全血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ADP.AA.TMVA诱导的全血聚集随剂量增加而增强.阻抗技术对于估价生理条件下的血小板功能较为敏感。654-2促进ADP诱导的全血聚集.而ASA和PGI_2样物质对ADP和AA诱导的聚集均有抑制作用.但不能防止TMVA诱导的聚集。提示TMVA可能通过第3途径(类似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经ADP和AA作用过的血小板对TMVA的活化仍有反应,其机理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与脑梗塞计量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8年,池田根据病理解剖或手术确诊的病例发病2周以内的病史、一般症状、神经症状等用尤度法制定了脑出血与脑梗塞计量鉴别表。据报道,此表对于剖检病例的正诊率极高。但秋田脑研所考察此表时,发现其对脑梗塞的正诊率虽较高,但对脑出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对于机体生理性及病理性的改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疾病诊断、鉴别、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对患病后1-3天的50例脑梗塞急性(ACI)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Ts(ThrombspondinTs)与部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以了解Ts改变后与生化指标异常间的相互关系,为脑梗塞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资料脑梗塞按全国1986年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并经头颅CT或MR头颅扫描证实。患病组50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4.5(60-68)岁。设健康人21例做对照组,男性,平均年龄65(60-70)岁。两组在受试前2周均确认没有服用抗凝、降脂、降糖、钙剂等药物,并排除平素患有动、静脉炎,血小板增多、减少症及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压管理。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监测发病24 h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入院后7 d内的血压,记录其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其既往史、伴发疾病情况、病情变化进行评估,随访其发病6个月时的死亡/残疾情况,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并完成随访的患者366例。脑出血入院时收缩压、第1天平均收缩压与发病6个月时死亡/残疾率呈J型关系,随着血压的升高死亡/残疾率增加。入院后7 d平均血压在120~160/70~80 mmHg(1 mmHg=0.133 kPa)时预后较好。发病24 h内血压下降越显著,发病6个月时死亡率越高。收缩压及舒张压的7 d连续性变异率与6个月预后呈U型关系,变异率均在5~15 mmHg时死亡率和死亡/残疾率最低(P<0.05)。影响预后的主要血压因素为24 h收缩压下降率及血压连续性变异率。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独立影响预后,临床工作中可适当积极降压治疗,但应注意血压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5.
周红霞 《河北医药》2009,31(14):1781-178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种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典型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1h,且无急性脑梗死的明确证据。如不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危及生命或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其中TIA后第1个月卒中发生率4%,第1年为12%,特别是反复发作者每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达5%(而其脑血管狭窄率均在50%以上)。在随后的5年内50%者致残,病死率高达60%。然而TIA也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因此,TIA的预防和积极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是出血性中风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类疾病,是造成成年人死亡、致残的重要原因,约占中风的10%[1].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神经等处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就有关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张桂平 《今日药学》2007,17(4):26-28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异常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抵抗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异常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抵抗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早期血糖水平与临床的关系,国内报告尚少。本文就我院收治的278例发病早期血糖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糖水平与临床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全部患者均于发病后48小时内入院,同时脑CT证实。入院后24小时内做晨起空腹血糖测定,血糖>6.7mmol/L为高血糖组,≤6.7mmol/L为非高血糖组。高血糖组共149例,平均年龄59.8岁,非高血糖组129例,平均年龄60.7岁。根据CT测量血肿量,判定大量脑出血的标准是:壳核及脑叶出血>50ml,丘脑>14ml,小脑>10ml,脑干>5ml,尾状核出血脑实质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总和超过35ml。  相似文献   

20.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过程中常发生血小板聚集,后者是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因此,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将有助于对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