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用唇弓和摇椅弓作用下各牙位所受应力情况。方法:建立下颌骨、下牙列、下颌牙方丝弓托槽及弓丝的有限元模型,通过 ANSYS 分析多用唇弓和摇椅弓不同应用方法下各牙位的受力情况。结果:多用唇弓入槽后,切牙受龈向力,磨牙受向力;并随着多用唇弓丝给尖牙施以龈向力,切牙所受龈向力减小,第一磨牙所受向力增加。摇椅弓随着入槽牙位的增加,切牙受龈向力继续增加,尖牙受向力并逐渐增加,第二前磨牙受向力,第一磨牙受力方向由向转为龈向。结论:多用唇弓对尖牙施加龈向力时,侧切牙受力显著减小,应在切牙压低完成后,单独完成尖牙的压低过程。摇椅弓入槽方式不同对各牙位所产生的应力大小和方向都有所不同,并且随着入槽牙位的增加,侧切牙和磨牙受力改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3.
多曲方丝弓与镍钛摇椅弓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MEAW弓丝和NiTi摇椅弓丝在解决同种或相似临床问题的差异性。方法:选择均需进行竖直和逆时针旋转磨牙,纠正错畸形的病例4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应用MEAW技术,0.018"方丝弓托槽,0.016×0.022"不锈钢丝,B组应用MBT直丝弓技术,采用0.018"×0.025"NiTi方丝摇椅弓。其他弓丝按方丝弓或直丝弓技术常规标准使用。两组病例均测量、计算:①垂直向异常指数(ODI).②前后向异常指数(APDI)③综合指数(CF).④拔牙指数(EI)决定是否拔牙及估算牙移动的速度。结果:①.在治疗时间上,两组病例无明显差异。②.两组病例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③.MEAW弓椅旁操作时间平均多于摇椅弓20~30min。④.多曲方丝弓成本高于摇椅弓。结论:在竖直磨牙使其逆时针旋转的治疗中,特别是对反、开病例,MEAW技术有很大的优势,但高弹性摇椅弓的应用,矫治效果与多曲方丝弓无显著差异,其椅旁操作时间短,患者口内异物感小,口腔卫生易于清洁和保持,同时又降低了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4.
乔文兰 《广东牙病防治》2010,18(10):554-557
弓丝的直径、截面形态、材质和弯制方式都会影响摇椅弓的力学行为,进而影响其在三维方向上对牙列的控制。笔者对三种类型摇椅弓的力学行为及牙列控制的差异性做一综述,并着重描述了低滞后钛镍丝用于弯制后倾弯间隔的摇椅弓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5.
“摇椅弓”打开咬合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标准方丝弓技术中,如何快速有效的打开咬合,是正畸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作者近两年来用预成的钛镍丝经手加工弯制成为"摇椅弓"(又称反spee氏曲线弓),经临床应用80例,均收到了预期的矫治效果。本文介绍使用摇椅弓的适应征、弯制方法、疗效分析,探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6.
李洋  石晶  彭惠 《北京口腔医学》2016,24(3):155-158
目的:应用PAR指数结合头影测量的方法对多曲方丝弓与摇椅弓治疗深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比较。方法选取深覆Ⅱ~Ⅲ度青少年患者30例,均为均角型,多曲方丝弓组和摇椅弓组各15例,所有病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比治疗前、后的PAR指数和头影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组正畸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各项PAR分值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曲方丝弓组中的颊侧咬合关系及覆的PAR分值减少量大于摇椅弓组(P<0.05)。权重PAR总分差大于摇椅组(P<0.05)。多曲方丝弓组对上下切牙的压低效果比摇椅弓组明显,且对下切牙的唇倾度控制的较摇椅弓组好(P<0.05)。多曲方丝弓组治疗前后对后牙的升高及下颌平面角、下面高和全面高各测量值没有摇椅弓组升高的明显(P<0.05)。结论两组矫治方法对深覆的治疗效果都有明显的改善,但多曲方丝弓组比摇椅组改善的更明显,尤其是覆及颊侧咬合关系两方面改善更明显。而摇椅弓组对颌骨和面型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正常颧弓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其生物力学行为。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图像,通过相关软件建立颧弓三维有限元模型,在UGNX5.0中模拟载荷分别作用于颧弓外侧的前、中、后以及整个外侧部分,按10N、30N、60N、90N、120N、150N六个级别模拟六种工况,记录分析该有限元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及位移情况。结果:在六种工况下,除应力值大小不同外,应力集中部位固定,颧弓存在着三个应力较大的区域,分别为颧弓根部转折处、颧颞缝部位以及靠近颧骨端转折处。应力作用于颧弓中间部分时,模型最大应力值高于其他作用部位。结论:实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颧弓常见骨折部位的力学机理,为新型颧弓骨折固定装置的设计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种植支抗配合摇椅弓矫治双颌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12例双颌前突患者,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直丝弓固定矫治,应用摇椅弓配合种植支抗矫治内收上下颌切牙完成矫治。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对比。结果 12例患者获得成功矫治,上下切牙明显内收:上中切牙唇倾度U1-SN平均减少12.92°,上中切牙与NA角度U1-NA平均减少13.08°,距离U1-NA(mm)平均减少5.62 mm,下中切牙唇倾度L1-MP平均减少12.75°,下中切牙与NB角度L1-NB角度平均减少12.82°,距离L1-NB(mm)平均减少5.19 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鼻唇角NLA平均增加9.24°,EP-UL平均减少2.82 mm,EP-LL平均减少2.62 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PA,OP-FH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微种植支抗配合摇椅弓可以有效矫治双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9.
倾斜角度对种植体骨界面生物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分析不同倾斜种植对种植体界面应力、应变及位移分布状况的影响。方法 :在第一磨牙区分别垂直及向舌侧倾斜10°、20°、30°植入种植体 ,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咀嚼肌力加载 ,分析在正中咬合情况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应变及位移分布情况。结果 :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 ,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应变及位移均增加。倾斜30°种植时 ,种植体骨界面应力显著性增大(P<0.01)。结论 :种植体倾斜角度应小于30°。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摇椅形弓丝矫治骨性前牙反后的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方法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治疗时间为(2.3±0.4)年,使用摇椅形弓丝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T1)和矫治后(T2)的头颅侧位X线片,对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上下前牙均代偿性移动,建立正常覆覆盖关系。治疗后L1-MP减小9.51°(t=7.19,P〈0.01),U1-SN增加了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05),下磨牙远中直立,上磨牙趋向于前倾,OP-MP增大3.5°(t=-5.79,P〈0.01),平面变平,ANB角平均增大0.62°(t=-5.14,P〈0.01),但幅度有限,SN-M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08,P〉0.05),提示患者的垂直向得到较好的控制。结论摇椅形弓丝能有效矫治骨性Ⅲ类错,其矫治机理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似,但其临床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 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在内的牙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分析矫治力作用在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大小及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 ,认清牙齿移动的机理。结果 利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 |6 7畸形可以使后牙远中直立并压低 ,前牙在垂直牵引力作用下会抵消“摇椅形”弓丝对其的压低作用而牙合向移动。但要注意“摇椅形”弓丝的弧度不能太大。结论 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符合开牙合畸形治疗机理 :前牙牙合向移动 ,后牙直立及压低。可以取得与应用多曲方丝弓治疗开牙合的同样效果 ,建议临床推广应用治疗开牙合畸形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袷时下颌牙齿的应力分布及移动趋势.方法:建立与人体物理性能相似的1:1的全牙颌光弹模型,对模型进行临床实际应用的"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力加载,将下颌实验模型单颗牙进行三维方向冻结切片,利用三维切力差法,计算单颗牙牙槽骨各点应力值,从而描述单颗牙牙周组织应力分布规律及运动趋势.结果: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作用下,17运动趋势为整体远中移动,冠受远中向力大于根,整体龈向压低,轻微颊向移动;(6)整体远中移动,龈向压低,冠向远中舌向倾斜;(5)的移动趋势为整体远中移动,(牙合)向伸长,冠向远中旋转,近中颊向远中舌向扭转;(3)运动趋势为(牙合)向伸长,冠唇向根舌向倾斜;(2)的运动趋势为(牙合)向伸长,冠唇向根舌向转矩.结论:"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作用于全牙弓牙齿的移动趋势符合开(牙合)的矫治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三维光弹应力分析法研究"摇椅形"方弓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作用下,下颌牙齿牙槽骨的应力分布规律和移动趋势。方法制作上下颌三维光弹模型,对模型加载"摇椅形"不锈钢方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力,将下颌实验模型单颗牙进行三维方向冻结切片,利用三维切力差法,计算单颗牙牙槽骨各点应力值。结果在"摇椅形"方弓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作用下,各牙齿均未受到较大正畸力。17整体龈向压低,颊向移动,冠向远中旋转,近中颊向远中舌向扭转。16整体龈向压低,颊向移动,冠向远中旋转。15整体向伸长,冠向远中旋转,冠颊向根舌向转矩。13整体向伸长,冠唇向根舌向转矩。12为向伸长,冠唇向根舌向转矩。结论"摇椅形"方弓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可以用来矫治开,随着弓丝直径增加,摇椅角度要减小。对于采用拔除双尖牙矫治的开患者,利用"摇椅形"不锈钢方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关闭拔牙间隙可以满足开矫治机理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应用"摇椅形"弓丝矫治前牙开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摇椅形”弓丝对前牙开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 14例前牙开牙合的患者应用“摇椅形”弓丝同时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进行矫治 ,通过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评价其矫治效果。结果 矫治后上下颌切牙伸长、内收 ,下颌磨牙直立 ,牙合平面改建 ;同时控制了开牙合患者垂直方向的生长。结论 应用“摇椅形”弓丝同时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符合利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开牙合的机理 ,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摇椅弓配合种植钉技术矫治前牙开(牙合)的效果,探讨该技术矫治开(牙合)的机制和临床要点.方法 选择18例青少年前牙开(牙合)患者,应用摇椅弓配合后牙区种植钉及前牙段垂直牵引进行矫治,分析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变化.结果 矫治后上下磨牙直立并略压低,上、下颌切牙伸长且上切牙内收,(牙合)平面平整,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下唇略内收.结论 摇椅弓配合种植钉技术能有效矫治青少年牙性前牙开(牙合),该技术矫治机理与MEAW技术相似,对轻度拥挤病例可以推磨牙向后并内收前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不同直径和长度的分体桩核冠修复磨牙后牙根及核桩的应力分布规律,比较分体桩的直径和长度对修复磨牙的影响。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及医学影像传输与转录技术,建立不同直径和长度的分体桩核冠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不同载荷下各桩核冠修复磨牙后牙根及核桩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减少核桩的长度,可以降低牙根及核桩的应力峰值;牙根的应力随着核桩直径的增加而增加,而核桩的应力随其直径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适当减少核桩的长度和直径有利于提高修复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正畸方丝转矩余隙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正畸方丝在0.022英寸托槽内转矩余隙角的大小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截距测量法与计算法对几种常用正畸方丝的余隙角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①钛镍方丝的余隙角明显大于不锈钢方丝;②钛镍方丝边缘斜面半径明显大于不锈钢方丝;③两种方法得到的余隙角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0.022英寸托槽体系内,宽面为0.025英寸的不锈钢方丝及钛镍方丝每0.001英寸的余隙分别有4°、6°的余隙角;②不锈钢方丝与钛镍方丝余隙角的差异主要是两种材质弓丝边缘斜面不同造成的。钛镍方丝的边缘斜面大于不锈钢方丝。  相似文献   

18.
"摇椅形"弓丝治疗开(牙合)产生的作用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别测量“摇椅形”弓丝对标准模型前牙及磨牙产生作用力的大小 ,与多曲方丝弓作用力对比寻找适合治疗开畸形应用的最佳性质及弧度的弓丝。方法 :利用组合测量装置分别测出各种弓丝对模型前牙及磨牙的作用力。结果 :15°、2 0°、2 5°的 0 .0 16× 0 .0 2 2″、0 .0 17× 0 .0 2 5″NiNi方丝0 .0 14″不锈钢弓丝及 15°2 0°的 0 .0 16″的不锈钢弓丝弯制成的“摇椅形”弓丝对前牙及磨牙产生的力与0 .0 16× 0 .0 2 2″多曲方丝对牙齿产生的力相近。结论 :建议临床应用“摇椅形”弓丝治疗开患者尽可能应用筛选出的弓丝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一侧下颌角受力瞬间双侧颞下颌关节(TMJ)关节盘及髁突软骨的相应变化及其与临床实际的关系。方法:建立下颌骨和TMJ共5个不同开口度(闭口位及1、2、3、4cm开口位)的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于左侧下颌角下缘向上,施以与眶耳平面垂直的1000N压力。获取受力后双侧关节盘和髁突软骨产生的平均主应力的分布及其峰值大小。结果:(1)闭口位时,双侧关节盘和髁突软骨的平均主应力(EQV应力)峰值明显较小;(2)在不同开口位,关节盘EQV应力峰值多位于后带,髁突软骨则多位于前斜面;(3)关节盘EQV应力峰值始终是左侧大于右侧,而髁突软骨在闭口位及1、4cm开口位时左侧EQV应力峰值大于右侧,2、3cm开口位时则是右侧大于左侧;(4)双侧关节盘和髁突软骨的EQV应力峰值出现的部位基本对称。结论:(1)本组模型较精确地反映了实物,并且实验结果与临床实际相接近,解决了以往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TMJ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2)稳定的咬合关系可以明显减小TMJ的间接损伤。(3)关节盘后带病变及髁突器质性病变可能由下颌骨一次性暴力创伤后造成的TMJ间接损伤引起;受力侧关节盘比对侧更易受损伤,而双侧髁突软骨都有受到严重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