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3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和30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分别从细胞蛋白水平和分子基因水平检测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表达。结果: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0);VEGF与组织学分级相关:其表达按高、中、低分化顺序升高(P=0.007,P=0.001);但与病理分期无关(P=0.160)。结论: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高表达,参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肿瘤血管形成,可能在该疾病的早期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GPER(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EE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PER对EEC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的意义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EEC组织中的GPER mRN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GPER蛋白含量,分析GPER表达对EEC的临床意义。结果:GPER高表达于FIGO晚期、低分化、子宫肌层深浸润及淋巴转移的EEC组织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PER mRNA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OS,P=0.001;DSS,P=0.001;PFS,P0.001),GPER蛋白阳性的患者预后亦较差(OS,P=0.009;DSS,P=0.009;PFS,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GPER不是影响EE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GPER与ER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GPER不是EEC预后的独立因子,但在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动蛋白聚合蛋白(fascin)和CD44V6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A组),19例子宫内膜增生症(B组)以及17例正常子宫内膜(C组)组织中fascin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①A组中fascin的表达率(71.74%)明显高于B组(15.79%)及C组(5.88%)(P<0.01).fascin在A组中的表达率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而与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0.05).②A组中CD44V6的表达率(43.48%)明显高于B组(5.26%)及C组(5.88%)(P<0.01).CD44V6在A组中的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肌层浸润深度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③fascin与CD44V6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3,P<0.05).结论:fascin及CD44V6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Twist2与E-cadherin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wist2、E-cadherin在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宫颈鳞癌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wist2和E-cadherin在4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63,P=0.000;χ2=43.169,P=0.000)。宫颈鳞癌Twist2、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2与E-cadherin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01,P=0.003)。对照组、CIN组、宫颈鳞癌组间Twist2、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225,P=0.000;F=299.112,P=0.000)。结论:Twist2、E-cadherin可能共同参与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恶性转化过程,联合检测Twist2与E-cadherin有助于判断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D31在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1)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3.8%、31.8%、65.4%;CD3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别为23.6±11.7、31.5±17.7、51.9±21.1。VEGF的阳性表达及CD31-MVD(CD31标记的MV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2)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31-MVD与肿瘤分期、浸润肌层深度、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VEGF表达与CD31-MVD无明显相关性(r=0.095,P=0.504)。结论:VEGF表达、CD31-MV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增高,可能促进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浸润。 相似文献
6.
7.
LehnerR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3,30(2):F003-F003
端粒酶表达是癌症细胞逃逸正常细胞衰老的主要机制,对其研究已经成为肿瘤判断预后和诊断性标志物的重要课题。功能件端粒酶全酶由端粒酶RNA(hTR)和催化蛋白亚基(hTERT)组成,前者作为端粒DNA合成的模板引物。hTERTmRNA的表达与端粒酶酶活性的水平呈平行关系,提示诱导hTERT基因表达可调节端粒酶活性。为验证定量测定hTERT 相似文献
8.
PTEN和P27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第 1 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 (PTEN)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 7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通过对PTEN与P2 7关系的研究 ,分析PTEN功能异常参与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了 1 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 ,4 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包括 1 5例单纯型增生 (SH) ,1 9例复合型增生 (CH)和 8例非典型增生 (AH) ,4 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和P2 7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PTEN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为 91 7%(1 1 / 1 2 )、 4 2 9% (1 8/ 4 2 )和 37 8% (1 7/ 4 5 ) ,增生子宫内膜PTE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 (P <0 0 0 1 ) ,PTEN在SH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73 3% (1 1 / 1 5 ) ,高于在CH和AH的阳性表达率 ,分别为2 6 3% (5 / 1 9)和 2 5 0 % (2 / 8) (P <0 0 0 5 )。P2 7在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 0 0 0 % (1 2 / 1 2 )、 6 4 3% (2 7/ 4 2 )和 4 2 2 % (1 9/ 4 5 ) ,三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2 7在SH ,CH和AH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0 0 % (1 2 / 1 5 ) ,6 8 4 % (1 3/ 1 9)和 2 5 0 % (2 / 8)。SH和CH中P2 7的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癌相关蛋白EZH2和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异位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大鼠自体移植方法构建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为实验组(n=15),选取未造模的正常大鼠为对照组(n=10)。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ion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实验组异位灶内及对照组子宫内膜中EZH2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检测EZH2在实验组异位灶和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43.10±1.52)和(32.70±1.64),而E-Cadherin在实验组异位灶和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5.70±1.64)和(23.30±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法检测实验组异位灶中EZH2表达量(195.26)明显高于对照组(85.74),而E-Cadherin表达量(24.67)明显低于对照组(9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EZH2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9626,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EZH2高表达都伴随着ECadherin的低表达,且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EZH2可能通过抑制E-Cadherin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增殖状态,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相应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运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LYVE-1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LYVE-1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增殖活性。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而肿瘤其他区域多为呈闭索状。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MLD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显著性增高(P<0.05),MLD在肿瘤边缘区、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伴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增高,在临床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高(P<0.05),肿瘤边缘区Ki-67阳性表达的微淋巴管比肿瘤其他区域、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存在淋巴管生成,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且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增高。淋巴管密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淋巴道转移有关,与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检测淋巴管密度和增殖状态对预测淋巴道转移可提供一定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正常子宫内膜、36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65例子宫内膜癌中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的异常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E-钙黏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β-连环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分析E-钙黏素、β-连环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有助于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能力,判断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患者(观察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及预后,并抽取相同时期住院的6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及临床特征与对照组较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高分化比例(30.4%)明显低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肿瘤中分化(41.3%)和低分化(28.3%)比例均高于对照组(30.2%,1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肿瘤分期、肿瘤细胞浸肌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随访31.4±17.6个月,观察组死亡及复发共4例(8.7%,4/46),对照组共3例(4.8%,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以中低分化为主,但其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与普通型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差别,临床处理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α及β、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93例子宫内膜腺癌(内膜腺癌组)和31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内膜组)VEGF、ERα、ERβ及PR的表达。结果:1内膜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58.1%)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32.3%),而ERα的阳性表达率(59.1%)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在病理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的阳性表达率在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VEGF与ERα的表达呈负相关(r=-0.273,P=0.046)。结论:VEGF及ER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VEGF及ERα的检测可能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MMP-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 P法检测12例正常子宫内膜,4 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MMP- 2表达情况。结果:FHIT、MMP -2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 0 %、5 9.5 % ;4 1.7%、90 .5 % ,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11、P =0 .0 0 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MMP 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密切,表达强度与组织学病理分级、手术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 <0 .0 1) ,FHIT、MMP -2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 0 .6 5 7,P =0 .0 0 0 )。结论:联合检测FHIT、MMP 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患者内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凋亡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改良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 15例正常月经周期的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 ,11例增殖性子宫内膜 ,12例子宫内膜癌 ,以及术前用孕激素治疗的 13例异常增生子宫内膜中的凋亡细胞 ,并计算其凋亡指数 (AI)。结果 :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增殖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AI均比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AI高 (P <0 .0 1)。增殖症患者内膜不典型增生组AI比单纯增生、复杂增生组AI高 (P <0 .0 5 ) ;内膜癌患者低分化组AI比高分化组、中分化组AI高 (P <0 .0 5 )。结论 :细胞凋亡与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有关 ,而在增殖性和癌变子宫内膜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的良恶性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肌动蛋白聚合蛋白(fascin)和CD44V6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动蛋白聚合蛋白(fascin)和CD44V6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A组),19例子宫内膜增生症(B组)以及17例正常子宫内膜(C组)组织中fascin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①A组中fascin的表达率(71.74%)明显高于B组(15.79%)及C组(5.88%)(P<0.01)。fascin在A组中的表达率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而与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0.05)。②A组中CD44V6的表达率(43.48%)明显高于B组(5.26%)及C组(5.88%)(P<0.01)。CD44V6在A组中的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肌层浸润深度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③fascin与CD44V6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3,P<0.05)。结论:fascin及CD44V6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代谢物异常集结的病理状态,与其有关的远期不良结局日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MS各环节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病机制关系密切,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具有抑制胰岛素抵抗、调节细胞因子水平及独特的抗肿瘤干细胞功能,可能发挥重要的负性调节作用,并可能成为MS人群预防及治疗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