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题研究证明,用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取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对医务人员、注射器生产厂商、消费者和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利益相关分析,证实了这种策略也具有可行性。并对推广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毁型注射器对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评价使用自毁型(AD)注射器对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影响,促进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实施。方法在湖北、安徽省每省随机抽取2个县,分设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小组访谈。结果实验组村医安全注射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分别为94%、85%和88%;实验组村医安全注射行为正确率好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分别是83%、81%和73%。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监护人对安全注射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77%和60%(P<0·05)。结论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项目的开展,改善了乡村医生和当地居民安全注射的知、信、行。在AD注射器的使用过程中,应确保AD注射器的质量;正确回收、处理使用过的AD注射器和安全盒;继续加强安全注射知识与正确使用AD注射器技能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自毁式注射器(AD)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的安全注射措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探讨该措施的经济可行性。方法:现场调查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并根据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和现场调查结果,计算乙肝所造成的失能调整生命年损失及其疾病经济负担。将安全注射减轻的乙肝患者疾病负担作为效益指标,并将AD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增加的直接费用作为成本,对该干预措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2001年中国乙肝患者总的医疗费用为161.95-201.67亿元,年人均治疗费用为1755.38-1409.64元。AD代替普通一次性注射器方案的总成本比为32.46-97.39,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农村优于城市。当两种注射器的差价>0.24元时,AD替代方案的直接效益成本比值开始<1。结论:用AD替代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的方法来解决安全注射问题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4.
注射器是在实施各种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由于它使用广泛,使用后的处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不及时销毁,被重复使用,将造成病原体的污染、传播和流行,产生严重后果。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注射器,旨在达到真正意义的一次性使用。该设计申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申请号01265582.1。此同步自废式注射器由活塞与推杆刚性连接的内芯、圆柱状针管、密封塞3部分组成。本注射器是在针嘴内腔的侧面做成带有2道凹陷的定位槽,密封塞上带有可嵌入定位槽的钩,其前部设有导流槽,后部是实体。密封塞完全进入针嘴后,密封塞上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安全注射器技术与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次性注射器发展简史及各代的划分 以穿刺注射为特征的一次性注射器,至今经历了3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款自行设计的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它主要由针筒、芯杆、针座、弹簧和护套组成。该注射器在完成注射后.芯杆顶端扁方结构上的卡环与针座的卡合突起相卡,同时芯杆顶端撑开针座止位结构,压缩弹簧被激发后将针座及注射针拉回芯杆内。该注射器使用时的回缩力、针座推出力和芯杆锁住力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十分稳定,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装配容易.可广泛用于临床注射。  相似文献   

7.
不安全注射的危害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和长寿已成为人人追求的目标。人们逐步意识到 ,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然而 ,越来越多的调查发现 ,人们正面临着病毒性疾病交叉感染的危险。其中不安全注射和不安全注射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威胁。例如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 0 % [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数十万人 ,其中被感染的途径 ,与不安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有重要关系。不安全注射给人类带来灾难大家都知道 ,有病需吃药或注射 ,而注射比吃药的效果来得快。所以 ,患者为了尽快治好病 ,愿意采用注射、输液的方法。注射 ,是通过注射…  相似文献   

8.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具质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强一次性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注射针的质量检测。方法 对 1999年 7月至 2 0 0 2年 5月我院新购进每批号的一次性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注射针按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相应的国家标准 (GB)进行生物性能及化学性能测定。结果 共检测 112批次 ,生物性能检测中无菌检测合格率 95 .5 4 % ,细菌内毒素检测合格率 10 0 % ,化学性能检测中易氧化物 (还原物质 )合格率 73.12 % ,紫外吸光度合格率 6 0 .6 %。结论 只检测生物性能不能全面反映一次性注射器材的质量 ,各医院有必要开展一次性注射器材的化学分析检测工作 ,以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目前市场上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及注射器用活塞的细胞毒性是否符合GB15810-200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YY/T0243-2016《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用活塞》的要求。方法: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DMEM)作为浸提介质,供试品分为两组,一组取注射器采用公称容量法浸提;另一组取注射器活塞,按重量法浸提,浸提液分别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进行吸光度检测,计算细胞的相对增殖率。结果:部分注射器用活塞细胞毒性较大。结论:需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细胞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陕西、福建、江苏等地相继发生不法分子利用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加工制作成塑料制品以谋取利益的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如何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不安全注射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安全注射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农村的不安全注射问题较为严重。笔者对我国农村不安全注射的发生情况、卫生服务人员对安全注射的认知、存在的安全隐患作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介绍了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分析了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对微量注射泵形成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的管理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加强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临床使用的管理,确保医疗和护理安全. 方法加强采购、验收、储存、领用、发放、回收各环节的管理. 结果通过对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形成了订货索证、进货验收、用前核对、用后消毒毁形、以旧换新的管理模式. 结论加强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临床使用管理,可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和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效果 ,为制订广东省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预防接种安全注射试点地区统一使用由卫生部提供的器材或一次性注射器 ,严格按照安全注射标准与操作技术规范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器材的消毒效果监测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无菌试验”要求进行。结果 接种器材的HBsAg、霉菌、需氧 厌氧菌消毒效果监测 ,使用高压消毒锅消毒阳性率分别为 1 6 9%、0 83%、17 5 9% ;煮沸消毒法消毒阳性率分别为 1 87%、10 39%、36 0 8% ;两者比较 ,除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外 ,均高压消毒锅消毒效果优于煮沸消毒法 (P <0 0 1)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比使用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玻璃注射器在工作量、经济效益、工作人员和群众接受程度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结论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应推行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安全注射方式 ,在经济发达地区应广泛推广使用自毁型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注射器安全箱  相似文献   

16.
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使用,给临床工作提供了方便,也减少了疾病的相互传播.但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要求临床科室和供应室经过两次浸泡消毒,导致消毒药械的消耗急剧增加,大量废弃的消毒残液的排出[1],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进行分类处理,对严重污染的进行浸泡消毒,减少了消毒药械的消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安全注射问题是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2001年中国计划免疫评估资料表明,能够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接种点仅为30.6%,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接种点也仅为38.6%,这些情况在中国农村地区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灭菌效果监测分析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检测结果表明,一次性注射器及一次性输液器的产品合格率为59.3%。其中,一次性注射器合格率47.6%,一次性输液器合格率为66.7%;有证产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及批准文号)合格率65.1%,无证产品合格率36.4%,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u=1.94,0.025P<0.05)  相似文献   

19.
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无害化处理有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毁形,焚烧,高压蒸汽灭菌毁形三种方法,均有弊端,但高压蒸汽灭菌毁形,更快捷、省力、适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