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邪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湿病证候错综复杂,既有内温,也有外湿,病势缠绵。《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仲景常运用以下8法进行辨证论治。 发汗祛风胜湿法 此法用于风湿表实证,也是外湿常用的治法。在表之湿可以发汗而解,但汗性粘滞,治  相似文献   

2.
正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家在继承《黄帝内经》学术思想和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分消走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其"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是指以苦温燥湿祛其中焦之湿,以淡渗利湿祛其下焦之湿。张仲景创"辛开苦降,分消其邪"之法,如泻心汤、柴胡剂、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开上、畅中、渗下,蕴含了分消走泄法的雏  相似文献   

3.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宜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这都说明了湿病的治则不外苦燥和淡泄;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后世医家经过不断实践对上述治则有所发挥,现归纳为7法概述于...  相似文献   

4.
藿香正气散化湿特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有内外之分,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早在《内经》即提出:“湿淫于内,治宜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等治湿之原则,总不外苦燥和淡渗。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广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厚朴、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擅治湿,可适用于湿邪为患的多种病证,被历代医家尊为“....  相似文献   

5.
苦寒论究     
<正>《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历代医家从《内经》出发,言苦能泄能燥。病有阴阳,药有寒热,苦味之药能泄能燥,可用于湿证。是故苦温之药,如苍术,多用于寒湿证;苦寒之药,如黄连,多用于湿热证。这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  相似文献   

6.
总结李士懋教授以养阴祛湿法治疗湿证经验。传统观点认为养阴之品多滋腻助湿,难以用于湿证的治疗。在"湿盛则燥"学术观点指导下,提出苦燥淡渗治湿邪之常、养阴祛湿疗湿邪之变,养阴祛湿不得滥用、辨证详准确保全功等主张,临证通过养阴与祛湿同用的方法治疗湿证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7.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湿证的药物,为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配伍的方剂,为祛湿刑。祛湿药属“燥剂”之列。即李时珍云:“湿去则燥,故谓之燥。”然湿邪有内外之别,湿证有表里之异,湿又常与它邪相合而为患,故湿证范围广泛,证候复杂。如:《目经大成·因湿》云:“元气虚,湿邪入,入肺湿病生;入脾肺胀成;入肝身痛风湿搏;入肾体重寒湿落;久湿入心变湿热,乃发肿痛与痃疟;湿淫肠胃为濡泄;湿阻气血倦怠绝;湿在皮肤则顽麻;强硬不仁居经脉;湿邪上淤眼弦烂,或胀微疼眵不彻。”故祛湿方药种类繁多。笔者试从发散外湿和祛除内湿入手,分析归纳祛湿药的功用特点,以期对其临床施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对"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苏 《吉林中医药》2006,26(2):9-10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湿邪为患多有兼挟证。“湿热之症,脉无定体”,故湿病在辨证方面,重苔而不重脉。治湿大法以淡渗利尿为主,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当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分寒湿、风湿、湿热、暑湿。湿邪留滞三焦,应本“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原则。临床常用的几种治法为:苦寒燥湿、益气化湿、温阳祛湿、升阳除湿、苦辛泄湿、解毒燥湿等。  相似文献   

9.
论张仲景治脾法的组方配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赛萍 《中医杂志》2005,46(6):467-468
张仲景以<内经>学说为制方之本,创立了诸多治脾之法,对临床指导意义深远.从治以甘辛,佐以酸收;辛开苦降,佐以甘补;辛甘通阳,苦以燥之,淡以渗之;治以辛热,佐以甘缓等几方面探讨了治脾法组方配伍的原理,旨在加深对方剂配伍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江苏中医药》2005,26(11):44-4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其应用规律择其精要,探讨如下。1中药性味配伍意义1.1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配伍是中医用药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而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相似文献   

11.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2.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3.
分消走泄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展翔  黄海 《山西中医》2007,23(4):48-48
1 分消走泄法的源流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家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和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经》中对湿温病的用药特点和作用原理有原则性的提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挥《内经》理论应用于临床,将发汗、清化、渗利诸法结合治疗多种湿病,方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其中的方药配伍蕴含了分消走泄配伍方法的雏形[1].  相似文献   

14.
湿为六淫之一。四季皆发,尤以长夏多见,乡村发病率较高。现将个人多年来,对湿证治疗体会浅述如下:湿证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治湿应根据发病季节,人体的差异及湿邪停留的部位,用药不能拘泥一方,应随症加减,药量适宜,分别采用解表祛湿,芳香化浊,淡渗利湿。若湿邪从寒热转化,应清热利湿,温阳化湿。总之,以健脾利湿,舒畅气机,利其小便为主。临证病例(一)解表祛湿法主要应用于表湿证,湿邪留于肌表,治宜微微汗出,禁发大汗,否则湿邪未  相似文献   

15.
升降散拾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为清代医家杨栗山所创,载于《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传之于世,颇能启迪后人。升降散以僵蚕清热解郁、除湿化痰。蝉衣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姜黄行气散郁,大黄泄热排毒。药虽四味,然配伍精当,深合《内经》风淫、热淫、湿淫所胜,治以辛凉、成寒、苦辛。佐以甘缓、淡泄之旨。四药相合,寒温并用,升降同施。有通里达表、升清降浊、调达气血、宣郁散火、驱风胜湿、镇惊止痉等作用,故可用治内伤外感之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16.
杏苏散非治燥之方 亦非润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传富 《四川中医》1993,11(5):21-22
吴鞠通《温病条辨》载云:“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吴氏本意,“燥为小寒”,燥凉之因,实为外感风寒袭肺,当以温散之品治之。而现行《方剂学》讲义沿袭旧说,将杏苏散仍列入轻宣润燥剂,作为治疗“凉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将湿证分为外湿和内湿两大类,在《伤寒论》中虽条文不多,但充分阐明了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具体方药,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根据湿邪内外表里之不同,张仲景提出了治湿八法:解表祛湿散寒法、通阳利水祛湿法、温阳化湿祛寒法、温阳健脾利湿法、育阴除湿清热法、行气健脾除湿法、清热利湿退黄法、通表透湿泄热法。  相似文献   

18.
11.为什么说苍术可用治内外表里诸湿证? 答:苍术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辛香发散,苦温燥湿,气香化湿,以治湿为用。善通行而发散,为发散“阳明湿淫”之要药。李杲“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泔浸火炒,能出汗。”刘完素“苍术能除湿发汗”。可见苍术有发散除湿之功,湿邪侵淫者可以用之。如瘴气时疫,霍乱吐泻,可与藿香、厚朴配伍;伤风外感、痹证身痛可与细辛、白芷等同用;湿滞热壅、  相似文献   

19.
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萍 《陕西中医》2002,23(11):1013-1014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症 ,多发病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 ,笔者运用自拟退黄汤加减 ,取得了满意疗效。治疗方法 :茵陈 1 0~ 1 5 g,栀子、郁金、鸡内金各 6g。将煮药浸泡 1 0~ 1 5 min,先用文火煮沸1 5 m in,取汁 2 0 0 ml,分 4~ 6次服完。本方的药物组成茵陈蒿性苦微寒 ,苦燥脾湿 ,祛中焦湿邪 ,苦泄下降 ,又引湿邪从小便而出 ,其寒能清热 ,清泄肝胆之余热 ,为治肝湿热之主药 ,配栀子清湿中之热 ,配伍郁金、鸡内金宣通气机 ,并可化湿祛瘀 ,消食除胀。临床加减法 :只要新生儿湿热具盛出现可加柴胡 3 g,黄芩 6g祛邪热 ,腹胀甚者 ,加枳壳 3 g,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医医经典籍中"关节肿胀"相关论述,寻找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因病机与治疗的历史沿革。方法检索数十部医经典籍中与"关节肿胀"相关的词条,将相关节论述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结果历代文献对关节肿胀已有较深入的论述,其病因多斥之于湿邪为患,与君火有余、脾土失运相关。其病机多为水湿流注关节、阳气郁结、湿痰凝滞、瘀血阻络。湿邪常与风、寒、热等邪气相合,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的治疗原则不外祛湿利水、行气通阳、化痰活血。对与水湿相合之风、寒、热等邪气则针对性地采取疏风、散寒、泻热等治则。治湿之法尤为多样,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淡渗之,以风药胜湿。在上述法则指导下,创制了大量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药物的选用上亦有一定之规。结论临证之时,抓住"湿"这一导致关节肿胀的要素是治疗RA关节肿胀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