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除关节病变外,也可引起几乎所有内脏器官受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器官系统是否受损。1 类风湿血管炎:可累及全身任何一个脏器的血管,引起相应的症状。发生在皮肤及其周围血管,可见到皮肤有棕色皮疹、指端坏死、末梢坏疽或溃疡,最严重者为“全身性”坏死性动脉炎,其特点是视网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包炎、肠系膜血管梗死、脑血管坏死及栓塞。造成血管炎病理改变的基础是免疫复合物及补体在血管壁的沉积以及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
川畸病(Kawasakj disease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好发于婴幼儿期的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性血管炎,累及多脏器血管,以冠状动脉(CA)损害最为严重,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作者回顾性分析40例川畸病以探讨超声对本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治要点,并提出防范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例误诊的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以单根(1例)或多根(4例)周围神经损害就诊,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肌无力以及步态不稳,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其他脏器损害,误诊为末梢神经炎2例,脑梗死、脑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1例。后经肌电图及自身抗体检测确诊。原发病因为干燥综合征2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性血管炎-显微多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各1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及时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示教片活页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retroperitonealfibrosis)是1948年Ormond首先确定本病。系原因不明的腹膜后瘤样纤维组织增生,在我国发病率低。由于病因不清楚,命名混乱。如腹膜后纤维化,硬化性腹膜后炎,腹膜后炎伴血管周围纤维化及主动脉炎等。以前认为与血管炎有关  相似文献   

5.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又称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免疾复合物病(Ⅲ型免疫反应),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的中、小动脉,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本病虽然并不多见,由于进展迅速,病情严重,在诸风湿性疾病中属预后最差者,从而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的炎症和(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一组疾病。1999年美国Chapelhill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将其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认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是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中的一种,以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纤维素样坏死性改变、管壁及壁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钱海燕 《现代护理》2007,13(20):1948-1949
Eales病亦称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青年复发性玻璃体出血,1882年Henry Eales首先报道了该病[1],它是一种原发的视网膜血管炎,主要累及青年男性,其发病原因目前不明,临床特点为反复玻璃体出血,最终可以产生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疾病,严重可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并失明[2],因目前Eales病的  相似文献   

8.
Wegener肉芽肿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是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与循环中对蛋白酶3(PR3)或髓过氧化物酶(MPO)有特异性的中性粒细胞胞质抗原(ANCA)自身抗体密切相关.70%的患者肾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强烈的炎性浸润;表现出肾小球节段性坏死的肾小球毛细管炎;肾小球内单核细胞增生导致寡免疫,聚集和坏死,新月体肾小球肾炎.80%的急进性肾炎发生血管炎并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病例,可以通过类固醇和免疫治疗来预防.  相似文献   

9.
尹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286-1288
原发性小血管炎是目前病因尚未明确的一类小血管炎,以血管壁炎性反应、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原发性小血管炎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检出率高因而又称之为ANCA相关小血管炎(AAV),包括  相似文献   

10.
肝局灶性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增强表现。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对肝脓肿、炎性假瘤、胆管周围炎症、肝结核和真菌感染共58个肝局灶性炎性病灶施行了超声造影检查。观测病灶的增强水平、形态以及随时相变化的特点。结果32个肝脓肿病灶在动脉期呈现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26个、5个和1个;30个病灶为周边环状增强伴中央无增强,其中22个见内部分隔状增强;20例显示动脉早期病灶所在区域肝组织楔形高增强;26个高增强病灶至门脉期14个、至延迟期共21个消退至低增强;5个等增强病灶至门脉期3个、至延迟期共4个消退至低增强。5例胆管周围炎症者动脉期表现为不均匀高增强(3例)或等增强(2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灶减退至低增强。19个炎性假瘤病灶动脉期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11个、3个和5个,其中12个具有周边环状增强的特点,门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低增强。1个肝结核病灶和1个真菌感染炎性病灶动脉期均呈不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亦减退至低增强。结论肝脓肿病灶大多数在门脉期为低增强,与欧洲指南所描述的典型表现有所不同。胆管周围炎和局灶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则表现出在动脉期高增强或等增强后,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与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相似。  相似文献   

11.
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血管炎,以广泛的视网膜血管旁渗出为特征,可分为不合并全身表现的特发型与合并全身病变,特别是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全身型[1].自1976年伊藤康行等首次报道此病[2],国内外共报道40余篇,其中国内已报道5例.我科于2005年5月22日,收治1例右眼角膜穿透伤后眼内炎,半月后出现典型的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表现.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属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全身型,但继发于外伤所引起的眼内炎病例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王新婷  曲丽琴  陆莉莉 《护理研究》2009,23(31):2834-2835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置管对免疫性血管炎动物模型内皮损伤的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免疫血管炎动物模型,实验组在注射静脉放置静脉留置针,对照组在注射静脉放置普通钢针,观察两组在置管不同时间局部血管内皮病理学和细菌学情况.[结果]血管炎动物模型置管后血管及血管周围组织易发生炎症性改变,随置管时间延长,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加重,并有肉芽肿形成甚至化脓灶.实验组细菌培养阳性.[结论]留置针在免疫性血管炎动物模型血管中不宜长时间置放.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好发于婴幼儿期的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性血管炎,累及多脏器血管,以冠状动脉损害最为严重,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儿科2005—03/2009—05临床确珍的川崎病患者3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皮肤血管炎     
血管炎是指原发于血管壁及其周围的炎症性疾病。由于受累血管的大小、范围及炎症反应不一样,可有各种临床表现。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常见的皮肤血管炎,即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及硬红斑。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微生物感染所致的心内膜及大血管炎性反应.其在发病过程中极易在感染部位形成赘生物[1],赘生物质地松脆,易脱落而导致外周动脉、各脏器及四肢栓塞,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当赘生物脱落而造成微血管栓塞或微血管炎时,就会出现临床上很罕见的周围肢体体征如Osler结节及Janeways结[2].我科室收治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均出现了以上症状,比较典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中、小动脉炎,冠状动脉损害是其最为严重的病变,是影响KD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对KD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超声图像分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血管炎是指原发于血管壁的炎症。引起血管炎的原因很多,包括感染、变态反应、理化因素等。变应性血管炎由变态反应引起。主要侵犯细小血管,包括小静脉、毛细血管和细动脉,最常侵犯皮肤,其次为关节、肾、肺、脾、胃肠道等内脏器官。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过去许多学者曾用不同名称进行描述,如Gougerot三联症,结节性真皮过敏疹,变应性细动脉炎,超敏性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性皮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等。实际上为同一疾病。  相似文献   

18.
超声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检查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超声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检查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随访证实的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超声表现,观察病变部位、内部回声、大小、边界及血流分布.结果 37例原发性肠脂垂炎均发生于结肠侧旁,其中位于盲肠周围3例,升结肠周围4例,降结肠周围4例,乙状结肠周围26例.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偏高回声包块,呈倒三角形或椭圆型,边界欠清,平均长径(3.9±0.9) cm,平均厚度(2.3±0.8) cm,彩色多普勒包块内未发现明显的血流信号,部分病例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结论 原发性肠脂垂炎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容易作出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9.
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血管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性血管炎 (systemicvasculitis)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血管炎症性疾病。机体任何部位的血管及任何大小的动脉和静脉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且变化多端。血管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管炎主要是指目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性疾病。继发性血管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或感染等。血管炎伴有血小板减少并不少见 ,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就这几方面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血管炎患者血…  相似文献   

20.
ANCA相关性血管炎称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组以小血管为主要侵犯对象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造成所侵害血管的炎性反应和坏死,并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异常或衰竭,其中以肺、肾损害为主[1].目前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术仍是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最佳方案[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