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膈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为膈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24具尸体,男20具,女4具。对48侧尸体头、颈、胸部的标本与膈神经穿刺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 结果:①膈神经进针的深度:皮肤至膈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上距其锁骨头25-30mm头侧为进针点)为26.0&;#177;0.3(21~30)mm。②膈神经与胸膜顶,肺尖、胸导管等结构毗邻的关系:胸膜顶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内侧界距胸骨柄上缘中点两侧均为10-19(14.2&;#177;0.3)mm。胸膜顶的外侧界与胸锁关节之间的距离左侧为43~70(55.3&;#177;0.6)mm。右侧为51~80(57.5&;#177;0.6)mm。胸膜顶的最凸点与锁骨之间的距离左侧为11~29(21.6&;#177;0.4)mm,右侧为11-39(26.5&;#177;0.5)mm.左侧锁骨上缘点位于胸锁关节外侧为19-28(22.5&;#177;0.3)mm,右侧为13-29(23.0&;#177;0.4)mm。胸膜顶的外侧界距颈正中线两侧均为50-90(72.1&;#177;0.8)mm,肺尖与颈正中线两侧均为31-52(38.1&;#177;0.4)mm。胸导管在颈动脉鞘后方,椎动脉、椎静脉及膈神经前方弓形入静脉角,胸导管末端的弓高平均为5.2~12.5mm。③膈神经与副膈神经、颈交感干联系的观测结果:颈交感干与膈神经和副膈神经联系的出现率为43.6%,主要与膈神经相联系,与副膈神经则较少。它们与颈下神经节联系最多为60.4%,其次与颈中神经节为17.5%。此外也有与椎动脉神经节、锁骨下袢、颈中、下神经常之间相联系,于此可见膈神经在颈部与交感干有广泛的联系。 结论:为膈神经穿刺的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颈丛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颈丛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0侧尸体颈部与颈丛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颈丛深支穿刺进针深度:皮肤至第4颈椎横突距离(在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平第4颈椎垂直刺入皮肤)左侧21.0±0.4(18.0—24.0)mm,右侧20.5±0.5(19.0—23.5)mm。获得了与颈丛穿刺相关结构的观测结果。胸膜顶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内侧界距胸骨柄上缘中点,左侧为14.2±0.3(11.0—19.0)mm,右侧为14.5±0.5(10.0—17.0)mm。胸膜顶的外侧界与胸锁关节之间的距离,左侧为55.3±0.6(43.0—70.0)mm,右侧为57.5±0.7(51.5—80.0)mm。胸膜顶的最凸点与锁骨之间的距离,左侧为21.6±0.4(11.0—29.0)mm,右侧为26.5±0.5(11.0—39.0)mm。肺尖与颈正中线的距离,左侧为38.4±0.6(31.0—52.0)mm,右侧为38.3±0.9(31.0—50.0)mm。星状神经节多居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与第1肋颈之间的前方。结论:为颈丛神经阻滞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解剖观测 中图分类号:R223,R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08)-03-0248-03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颈胸神经节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颈胸神经节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0侧尸体颈部与颈胸神经节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颈胸神经节穿刺进针深度:颈胸神经节至皮肤(气管旁入路法)的距离,左侧为32.5±0.6(22.2~40.5)mm,右侧为32.7±0.5(23.1~42.3)mm,获得了与颈胸神经节穿刺相关结构的观测结果.星状神经节多居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与第1肋颈之间的前方.结论:为颈胸神经节阻滞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狭义的“胸顶”仅指两侧胸膜腔的顶部,而广义的胸顶是指“胸廓入口”或颈胸交接部的所有结构,即还包括颈根部和上纵隔。胸廓入口的骨架由胸骨柄,第一胸椎体,两侧锁骨和两侧第一肋骨围成。该处密集排列着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包括气管、食管两侧肺和胸膜顶部,无名动、静脉,锁骨下动、静脉和颈动、静脉,椎动脉、胸导管和甲状腺、胸腺、臂丛神经、迷走、交感和膈神经。喉返神经及部分颈、胸椎体,长期以来属手术困难区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I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II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III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最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  相似文献   

6.
邓兆宏  张一飞  孙万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991-992,1002,I0001
目的:为面神经阻滞的进针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0个成人颅骨(120侧,其中男60侧,女60侧)和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与面神经阻滞相关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面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乳突尖至茎乳孔的距离,男性左侧为16.4±0.3mm(12.0—19.5mm),右侧为15.1±0.4mm(11.5—20.0mm);女性左侧为15.4±0.4mm(13.0—18.0mm),右侧为15.3±0.4mm(13.0—18.4mm)。获得了面神经毗邻结构的观测结果。结论:为面神经阻滞的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迷走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学观测,为迷走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0个成人颅骨(120侧,其中男60侧,女60侧)和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迷走神经的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迷走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乳突尖至颈静脉孔外侧缘的距离):男性左侧为24.5±0.5mm(17.0—30.2mm),右侧为24.9±0.7mm(19.5—30.4mm);女性左侧为23.1±0.4mm(16.0—28.5mm),右侧为22.7±0.6mm(13.0—28.3mm)。观测获得了乳突尖至茎乳孔的距离,茎乳孔至颈静脉窝外侧缘的距离。颈静脉孔的变异情况,迷走神经在颈静脉孔内、外与其他结构的关系。结论:可以乳突为标志作为预测颈静脉孔位置深度的参考数据。穿刺时,应注意避免误伤面神经和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在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有关颈部血管、神经的解剖学测量,探讨最佳、最安全的经皮颈前咽后间隙手术入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形态学相关参数.方法:在10具20侧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用游标卡尺对颈椎前方重要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比较经甲状腺上动脉上方与经甲状腺上动脉下方两种入路的数据,结果:C4~C5椎体水平与邻近血管神经的最短距离为(4.59±1.32)mm.经甲状腺上动脉下方入路可以明显减少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副损伤.从C6至C3颈交感干逐渐偏离前正中线.结论:胸锁乳突肌前缘由C4~C5椎体水平于甲状腺上动脉下方经颈动脉鞘和颈内脏鞘之间联合筋膜至咽后间隙,为最佳经皮上颈椎内固定手术入路的途径.对手术入路邻近的血管神经的解剖学测量,为临床应用中预防邻近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副损伤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卵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 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最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男性左侧为(40.4&;#177;0.3)mm,右侧(40.9&;#177;0.4)mm。女性左侧为(39.8&;#177;0.6)mm,右侧为(40.2&;#177;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下颌神经长度(10.4&;#177;1.6)mm,宽度为(4.5&;#177;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77;1.5)mm,卵圆孔内段长(5.1&;#177;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177;0.3)mm,右侧为(1.5&;#177;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177;0.4)mm,右侧为(8.3&;#177;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23%)。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80%)。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13%)。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 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押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卵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最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熏男性左侧为(40.4±0.3)mm,右侧(40.9±0.4)mm。女性左侧为(39.8±0.6)mm,右侧为(40.2±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押下颌神经长度(10.4±1.6)mm,宽度为(4.5±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5)mm,卵圆孔内段长(5.1±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0.3)mm,右侧为(1.5±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0.4)mm,右侧为(8.3±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穴23%雪。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穴80%雪。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穴13%雪。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熏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熏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熏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