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1患者刘某,女,25岁。1996年8月20日就诊。酷暑炎热,沿街摆摊叫卖,因感头痛眩晕而求诊治。望之面赤气粗,大汗出,舌苔黄燥;问之烦热,头胀痛,眩晕欲仆,口渴喜冷饮;切其尺肤灼热,脉洪数。按暑入阳明诊治,予白虎汤方:生石膏30g,知母12g,粳...  相似文献   

2.
吴宗艺  张慧  陈新枝 《光明中医》2008,23(10):1455-1456
中暑(Heat illness)与暑温之“暑必挟湿”的发病机理有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探讨这两者的病因病机,认为中暑属于暑温的范畴,暑必挟湿,暑温挟湿与暑湿病有着根本的区别,对临床治疗中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暑咳证治     
  相似文献   

4.
一、暑温气分案:蔡某,男,13岁,1973年8月3日初诊。主诉:发热两天,入院39℃抽搐,颈强。问诊:平素健康,发热两天仍在玩耍,于昨晚突然高热抽筋,昏不知人。望诊:面赤,神志昏沉,时明时昧,抽搐,呼吸急促,腹上下起伏,指纹深红,苔黄。闻诊:息粗痰鸣。切诊:胸腹灼热,手指和足趾欠温。  相似文献   

5.
《中医杂志》1987年第5期载《杂病汇讲(读)—程门雪遗稿之八》专论—《燥湿同形同病解》文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见火化,郁甚皆见湿化,郁极则由湿而转见燥化,何者?亢甚则浊气千犯清道,有升无降,故见火化也;郁则津液不能流通,而有所聚,聚则见湿矣;积久不能生新,则燥化见矣”。又曰:“大抵燥湿同病者,湿多在脾,以脾为阴土,性最恶湿,湿病必先困于太阴,燥湿必用脾药,用药不离苦温,苦以燥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也,而燥则有伤肺、伤胃、伤肝肾之不同,肺胃同治,均以甘寒为主,故脾湿胃燥,脾湿肺燥诸病,必以甘寒与苦温同用……。”阅后颇受启发,用之临床,每获良效。现举病案如下。 1 痞证案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吴鞠通暑温病案的研究,总结了其救治暑温误用表散、消导攻伐、滥予阴柔及过投寒凉而致变的种种经验,并发现以银翘散加味清手太阴气分、逆传心包仍重清气、冷香合辛凉法治两太阴暑温、甘苦合化阴气利小便诸法,补充了《温病条辨》之未备。同时指出研究医学家说必须与其临床实践相结合,方可对其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湿温病证治的临床体会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330006)钱金祥主题词湿温/中医药疗法湿温病,是中医外感热病中的一大类型,具有起病缓慢,病程缠绵易复发等特点,给诊断与治疗带来许多难题。由于病因不同,各患者的证候、诊治、预后及转归方面也必然有所区别。本文...  相似文献   

9.
周金花 《光明中医》2009,24(10):1961-1962
寿胎丸出自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川断10g、桑寄生10g、菟丝子15g、阿胶10g组成,该方具有补肾、安胎、固脱之功效,为治疗滑胎的要方.笔者在临证中用此方辨证加减,随证化裁,治疗肾虚所致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崩漏、带下病、不孕、恶露不绝、更年期腰痛证等病证,每收奇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夏季,兰州出现了持续10天以上的高温天气,每天最高气温在36~39°C之间。门诊以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不思饮食等症为主诉前来就诊者占50%以上。我在跟师学习期间,见廖志峰老师应用中药辨证治疗这类病症,效如桴鼓。现将体会浅述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1病机认识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除气候炎热外,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  相似文献   

11.
胃痛临证一得白城市中医院(137000)刘庆山【关键词】胃脘痛,中医治疗,医案笔者在临床中对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均按胃痛论治,其病机分析辨证分型及治则方药除按传统法则外,又总结了一些颇为...  相似文献   

12.
湿证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证具有缠绵难愈、症状繁杂、不易辨治的特点,其成因虽与季节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先天禀赋、喜生冷油腻食物、嗜好烟酒等影响.笔者现就湿证的特点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丛柏艳 《河北中医》2011,33(7):1015-1016
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邪气,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均称为暑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故暑病之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神,多兼夹湿为其特点,治暑病应根据病因和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强弱、  相似文献   

14.
五官科领域里的“湿”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千 《江苏中医》2001,22(3):13-14
五官科领域里的“湿”证有异于其他疾病的湿证,此湿证已由湿邪嬗化成湿浊证,浊邪能弥漫于人体上半身,侵犯头面诸窍而致病,文中选取《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数例以佐证,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1 利湿化浊案吴某某,男,65岁。患者于5d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全身乏力,咳嗽痰白量少,在我院住院,诊断为“肺炎”,经多种抗生素及补液治疗18d,体温未降,反上升至39.5℃,精神萎靡,嗜卧,呼吸稍促,在院内外多次扩大会诊,使用多种抗生素,仍高热不退,病情危重而请中医会诊。诊见:...  相似文献   

16.
杨宁 《西部中医药》1994,7(5):16-17
近年来,我们根据前人“治湿必须温”的原则,和万友生教授寒温统一的热病理论,在治疗急性外感热病时,对湿热为患,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之湿温证中,一些湿热闭表,肺气不宣而兼见胸闷,喘急息促、咳嗽、鼻塞、音哑等证,或湿热郁遏三焦,肺失清肃而兼见小便赤涩不利,大便峻结不通等证的患者,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宣肺化湿药,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本文试举数例,以期抛砖引玉,就正贤达。  相似文献   

17.
盗汗乃寐中汗出 ,醒来自止。临床辨证多以阴虚而论 ,阴虚内热则盗汗。《丹溪心法·盗汗》曰 :“盗汗属血虚 ,阴虚” ,阴精亏虚 ,虚火内生 ,阴津被扰 ,不能自藏而外泄 ,循规治之 ,以滋阴泻火为主。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也有因外感、阳虚、血瘀而致者 ,应据因而论 ,现举例如下。1 外感盗汗外感六淫 ,邪自皮毛而侵 ,正邪交争 ,逐邪随汗而出 ,邪出阴时寐中 ,可表现为盗汗。其症 :虽是外感但寒热不著 ,或午后发热 ,头痛鼻塞 ,轻咳 ,口干 ,舌红苔薄白 ,脉浮或小数。治宜疏风解表 ,调和营卫 ,偏风寒用辛温疏散 ,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偏风热辛凉透表 ,…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阴虚挟湿证治体会魏军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00053)关键词糖尿病,阴虚挟湿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理的认识,多责于之燥热偏盛,阴津亏耗。临床上遇到有的糖尿病患者,阴液亏虚,兼挟湿邪,治疗用药颇为棘手。现就此证...  相似文献   

19.
“暑必挟湿”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来的。他认为暑邪致病一是“夏暑发自阳明”,一是“暑必兼湿”,指出了治疗暑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0.
暑温重症抢救心得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钱利凝【关键词】暑温气营两燔中医药疗法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病机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根据季节特点(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