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桂宏  杨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9):1090-109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均经病理证实)患者65例,比较术前常规彩超、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常规彩超引导的60个病灶和超声造影引导的75个病灶射频消融后的疗效。结果 65例肝癌患者中发现135个病灶,其中转移灶92个,原发灶43个。常规彩超检出病灶100个,检出率为74.1%;增强CT扫描检出病灶130个,检出率为96.3%;超声造影检出病灶128个,检出率为94.8%;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14,P=0.007);其中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彩超 (χ2=26.413和22.105,P=0.007和0.008);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824)。常规彩超引导下60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42个,完全消融率为70.0%;超声造影引导下75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63个,完全消融率为84.0%,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下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8,P=0.041)。以术后1个月增强CT扫描检查作为标准,112个病灶完全消融,术后超声造影显示完全消融84个,正确率为75.0%。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可以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射频消融后可以提高对疗效的判定率,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EUS)在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RFA治疗转移性肝癌8例,比较传统超声与CEUS检查对肿瘤病灶诊断结果及评价RFA治疗效果。结果8例患者一般超声示肿瘤病灶为12个,CEUS示病灶为16个,病灶发现率提高33.3%(4/12);RFA治疗后,14个病灶消融完全(14/16),2个病灶重新消融(2/16)。结论CEUS能灵敏、清楚的显示肿瘤大小、数目及微小病灶,在肝癌行RFA治疗后能早期显示凝固样坏死与残留的肿瘤组织,是评估RFA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何兰芳  刘燕娜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0):2427-2429
超声造影(CEUS)是近年来超声成像技术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微气泡造影剂联合CEUS谐波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但增强了图像的对比分辨率,而且能精确反映靶器官和病灶的微血管及组织血流灌注信息,明显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可对获取的动态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精确反映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特点.CEUS与TIC的结合实现了对疾病的定性及定量诊断.目前,CEUS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且在肝癌介入诊疗方面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前景.本文就新型CEUS技术及其肝癌介入诊疗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造影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原发性肝癌血管造影时部分病变区域内无典型肿瘤血管特征改变,易造成漏诊及误诊。本文收集了32例行血管造影的肝占位病例,通过与超声对比探讨超声和血管造影对此病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临床可疑原发性肝癌于1周内行超  相似文献   

5.
肝癌术中超声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肝脏叶段切除术已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然而,由于肝脏分段(Couinaud's法)主要是依肝内血管走向进行的,从肝表面观察缺乏标记,限制了肝脏手术的发展。术中超声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治疗后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肝转移癌灶的检出率。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对治疗后肝转移癌进行检查,分析49例58个治疗后肝转移癌灶的超声造影特点;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治疗后肝转移癌灶的检出率。结果:常规超声共发现40个肝转移癌灶,检出率为68.9%,而超声造影检查发现52个,检出率89.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Ρ<0.05);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显示肝转移癌灶血流的病灶数目增多(Ρ<0.05),血流灌注、增强类型复杂多样。结论:与常规超声比较,超声造影能显著提高治疗后肝转移癌灶的检出率,对判断肝转移癌治疗后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小肝癌共39例及肝脏良性小肿瘤18例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良性、恶性小肿瘤的二维图像表现有一定区别,但部分病例表现相似,并有部分小肝癌在二维图像上难以显示,组织谐波显像(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能量多普勒(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及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P〈0.01),小肝癌患者的肝动脉PS及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的患者。结论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及CDE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用于肝癌局部消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晓玲  董宝玮 《医学争鸣》2004,25(14):1341-1343
0引言超声造影技术是利用超声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较大的声特性阻抗的差异,人为地增大含造影剂的血液与相邻组织之间的声阻抗差,使获得的相关超声图像反差加大,从而清楚显示含造影剂的细小血流信号及微血管灌注.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具有敏感地显现肝肿瘤,更准确地鉴别诊断,清楚地显示肝脏和肿瘤的血流状况及组织灌注等优势,可以应用于超声引导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以及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的残癌评定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疑似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在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术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判断其肌层浸润的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总正确率75.0%,超声造影与病理检查方法存在高度一致性(P<0.01)。超声造影在诊断肌层浸润及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0.0%、75.0%、90.0%、75.0%、85.7%和100.0%、82.6%、55.6%、100.0%、85.7%。结论: 超声造影对临床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癌侵犯门脉的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n J  Zhou KR  Wang JH  Yan Z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5):308-312
目的评价无创性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用于诊断肝癌门脉受侵的准确性。方法90例肝癌患者在肝脏手术或介入治疗前接受门脉3D CE MRA检查,所用仪器为高场强1.5T磁共振机和体线圈,所用造影剂为磁显葡胺。扫描所获的原始图像经计算机重建成类似血管造影的3D CE MRA图,用于诊断门脉主干、左支和右支的开放性。对总共270条门脉做图像分析,门脉开放性分为正常和受累两种,门脉受累又分成包埋、闭塞和癌栓形成。3D CE MRA的诊断结果同手术一病理、术中超声X线门脉造影所见相对照。结果根据手术或X线门脉造影,3D CE MRA检出75支受侵门脉中的74支和195支正常门脉中的188支,其总体敏感性为99%。特异性为96%,阳性预测值为91%,阴性预测值为99%。该法显示门脉主干的准确性达100%。3D CE MRA有7例假阳性,6例发生在门脉左支,1例发生在右支,1例假阴性发生在右支。结论3D CE MRA能相当准确地判断肝癌患者门脉受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小肝癌(sHCC)超声造影(CEUS)特征与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sHCC患者MV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行手术切除的sHCC患者资料,其中MVI阳性组39例,MVI阴性组74例,术前1周内均行CEUS检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超声及CEUS相关特征,分析sHCC患者MVI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与MVI阴性组相比,MVI阳性组AFP水平较高、瘤周有低回声晕、肿瘤边缘不光滑比例较高、开始廓清时间较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不光滑、开始廓清时间较早是sHCC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开始廓清时间以107 s为预测sHCC患者存在MVI的最佳临界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9.20%、75.70%。结论 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sHCC患者MVI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边缘不光滑及开始廓清时间较早是sHCC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sHCC患者是否存在MVI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6例肝癌患者共118个肿瘤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消融术后1个月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对残余消融灶行动态分析,并与同期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病理为金标准,对肿瘤残余消融病灶良恶性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肝脏射频消融治疗后超声造影疗效的准确性为82.2%,增强MRI为83.9%;超声造影与增强MR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消融术后良性残留消融灶与恶性残留灶血流灌注特点不同,时间强度曲线示峰值强度(IMAX)良性残留消融灶小于恶性残留灶(P<0.01),峰值强度上升时间(RT)及达峰时间(TTP)良性残留消融灶长于恶性残留灶(P<0.01);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判断残余病灶良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可以动态、直观、定量地反映灭活灶及良恶性残留灶与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2 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 cm 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 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血流灌注特征及滋养血管显示率,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21个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比较病灶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增强模式及滋养血管显示率。结果肝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期的增强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和增强CT增强类型(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及增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5;t=1.64,P=0.12)。肝癌动脉期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4),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高于CT,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86%(18/21),增强CT供血血管显示率52.3%(11/21)。结论肝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表现一致,可很好地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特点,超声造影对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二维超声造影(2D-CEUS)比较,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对肝细胞肝癌(HCC)的研究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超声检查发现HCC患者52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对病灶均行2D-CEUS和动态3D-CEUS检查,并对动态3D-CEUS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和分析,观察并比较2种造影方式对HCC诊断能力以及显示肿瘤空间信息方面的差别。结果本研究显示,2D-CEUS和动态3D-CEUS对HCC的诊断准确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显示肿瘤的空间信息方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态3D-CEUS可更好地显示肿瘤与滋养血管的空间关系,滋养血管的分布、走行等情况。结论动态3D-CEUS具有诊断价值,并且可更直观地显示HCC肿瘤血管的空间立体关系,可为临床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浙江舟山医院超声科,应用微泡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成像技术对122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35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结果 35灶甲状腺乳头状癌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3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环状不规则缓慢向心性填充(23灶),但中心部分未见造影剂充填;模式Ⅱ,整体均匀性增强(5灶);模式Ⅲ,整体不均匀性增强(7灶).甲状腺良、恶性病灶灌注时间曲线相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相比较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和开始消退时间(WT)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相比较仅WT一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甲状腺癌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Zhou Q  Zhou XB  Wang YF  Liang LJ  Peng BG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5):2497-2500
目的 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人类肝癌细胞内组织因子(TF)基因表达,从而探讨对其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以人类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株为实验对象,将携带有针对TF小干扰RNA( siRNA)序列的质粒pGPU6/GFP/Neo-TF siRNA,转染HepG2细胞株,以适当浓度的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通过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比较转染TF siRNA(+)质粒、转染TF siRNA( -)质粒以及未转染任何质粒的HepG2细胞内源性TF在基因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进而应用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三者的侵袭转移能力,探讨TF对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1) RT-PCR结果 显示,转染TF siRNA(+)质粒的HepG2细胞其内源性TF表达水平低于转染TF siRNA(-)质粒和未转染质粒的表达水平。(2)蛋白质Western印迹法结果 显示,转染TFsiRNA(+)质粒的HepG2细胞其内源性TF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转染TF siRNA( -)质粒和未转染质粒的表达水平。(3) 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结果 显示,转染TF siRNA(+)质粒的HepG2穿膜细胞数[(14±10)个]少于转染TF siRNA(-)质粒的HepG2穿膜细胞数[(128±18)个],经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肿瘤细胞TF表达可以使HepG2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显著下降。结论 TF与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其表达可以明显降低细胞HepG2体外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