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回顾分析42例动脉导管未闭外科(patent duct arterious,PDA)治疗效果。方法 ①单纯PDA或同时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小~中,可采用左前或左后外侧胸切口或胸部正中切口结扎(30例单纯PDA,3例合并心内畸形);②动脉导管粗大、钙化或同时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胸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经肺动脉切口闭合(9例);③同期或分期矫治心内畸形。结果术中死亡1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小量残余分流2例、短暂声音嘶哑2例、乳糜胸2例。除2例残余分流病例外,其余病例无导管再通,心功能明显改善,痊愈出院。结论单纯结扎简便易行,适用于大多数病例:导管粗大、重度肺动脉高压、怀疑有动脉内膜炎、钙化、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病例,应采用CPB(结合深低温、低流量)下缝闭,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同期应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全组13例,年龄3~42(9±17)岁。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其中7例为房间隔缺损(VSD),5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为3种心脏复合畸形(VSD、ASD及PDA)。介入治疗顺序先行VSD封堵术,其次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1d、1个月、6个月及1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ECG及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3例同期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1d、1个月、6个月及1年TTE显示室间隔及房间隔无残余分流。并发PDA患者,应用PDA封堵器关闭术后10min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无残余分流。结论同期介入治疗ASD并发某些心脏畸形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房间隔缺损并发畸形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评价同期应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其并发心脏其它畸形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7例 ,年龄 2~ 6 5 (34± 2 8)岁。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 A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 ,其中 3例为肺动脉瓣狭窄 ,2例为二尖瓣狭窄 (L utembacher综合征 ) ,2例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关闭ASD前 ,先纠正其它畸形 (包括瓣膜成形术及 PDA封堵术 )。术后 3d,1~ 6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心电图、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7例同期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 3d,1~ 6月TTE显示房间隔无残余分流。并发肺动脉瓣狭窄患者 ,术后即刻跨肺动脉瓣压差得到满意的下降 ;L 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 ,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由术前 1.0 ,1.2 cm2增加到术后 1.9,2 .0 cm2 ,左房平均压分别由 2 9,2 6 m m Hg(1mm Hg=0 .133k Pa)降至 8,7m m Hg;并发 PDA患者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 PDA关闭术后 10 min降主动脉侧位造影 ,无残余分流。术后 6月 X线检查显示肺血减少 ,心脏房、室缩小。结论 :同期介入治疗 ASD并发某些心脏畸形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随访。方法 :全组 16 9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4 .7± 3.8(2 .0~ 13.0 ) mm。封堵后 10 min行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 h及 1,3,6月 ,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16 6例 PDA采用 Am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3例采用 Am 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1例 PDA术中证实伴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行介入治疗。术后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 4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1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13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余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1例封堵术后 10h并发溶血 ,4 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 5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3月 4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月及 1年 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最后行 PFM弹簧圈治疗未再见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同期矫治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双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和手术结果.结果 4例双主动脉弓合并复杂心内畸形的患者中,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2例合并右心室双出口.手术经正中开胸,在锁骨下动脉远端切断一侧小弓,同时切断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松解气管食管周围组织,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1例术后因呕吐误吸导致病情恶化死亡,其余3例存活,未出现与双弓矫治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双主动脉弓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合并心内畸形的双主动脉弓患者,可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期矫治.  相似文献   

6.
57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57例,复合类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房间隔缺损(ASD)21例,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并PDA8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2例,VSD并PS2例。复合畸形同期介入治疗顺序依次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结果:57例患者中,除1例因PDA过小,导丝无法通过未闭导管,在VSD成功封堵后放弃PDA封堵。56例患者同期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VSD、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固定好。并发PS的24例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6.0±30.0)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5.6±3.3)mmHg(P<0.01)。术后3d、1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跨瓣压差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雷芸  张伟华  尹小龙  丁云川  姚雨凡 《心脏杂志》2005,17(2):190-191,19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心脏复合畸形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5~5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PDA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PS各1例;VSD修补术后遗留ASD2例,ASD修补术后遗留PDA1例和刀刺伤致左室前侧术后遗留VSD1例。ASD或PDA并发PS者,先扩张肺动脉瓣,再行ASD或PDA封堵治疗。ASD并发VSD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10例患者介入手术均1次成功。5例ASD封堵器的直径为8~38mm,2例膜部对称性VSD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和6mm,1例用10mm肌部VSD封堵器。2例PDA均用弹簧圈封堵。封堵PDA或VSD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ASD后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3例并发PS者,肺动脉瓣扩张术后即刻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下降,由术前50、38、40mmHg分别降低为20、15和21mmHg。有1例PDA封堵弹簧圈脱落至肺动脉远端未能取出。随访1年肺功能正常,无肺不张。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同期矫治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双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和手术结果。结果4例双主动脉弓合并复杂心内畸形的患者中.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2例合并右心室双出口。手术经正中开胸,在锁骨下动脉远端切断一侧小弓.同时切断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松解气管食管周围组织,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1例术后因呕吐误吸导致病情恶化死亡,其余3例存活,未出现与双弓矫治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双主动脉弓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合并心内畸形的双主动脉弓患者,可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期矫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s,ASD)封堵后残余漏再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3月,9例PDA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2例ASD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械的分流,11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长期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 9例PDA及2例ASD患者中,8例再次置入蘑菇封堵器,3例弹簧圈,术后复查超声6例无残余分流;5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2例PDA患者置入弹簧圈后短期溶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行外科急诊手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PDA、ASD介入治疗后出现残余漏行介入封堵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分析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规律及可能的发生原因,为临床PDA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延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PDA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10例病例,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时间、下降规律、残余分流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为1.55% (10/647),10例均为巨大PDA患者,10例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血小板减少发生于封堵术后3d内,血小板最低发生于术后4~6d,有6例输注血小板,所有病例无严重内脏出血发生.结论 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属于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残余分流所致机械性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管型PDA患儿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进行堵闭,2例窗型PDA用Amplatzer房间隔双伞封堵器堵闭。在透视下经6F输送器置入封堵器,术后10分钟,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小时、1、3个月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患儿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均消失,术后10分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例,均为窗型PDA。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上述2例仍有微量分流。术后24小时、1、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PDA再通及封堵器移位,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2例有分流的患儿术后均出现急性溶血,经积极内科治疗后好转。其余10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对窗型PDA可试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堵闭。对术后发生急性溶血者可采用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儿童大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2岁以下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66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进行介入治疗,于术后1、3、6月及每年进行超声心动图等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狭窄等,评估该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有效性。结果:技术成功率97%。应用目前最大封堵器失败转外科手术1例,由于重度肺动脉高压,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改善而放弃治疗1例。手术即刻残余分流率为23%,随访观察1月后为3%,6月后所有64例患儿均无残余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儿童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报告8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方法。其中男性78例,女性6例,合并畸形37例,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和右室流出道狭窄。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5.95%。主动脉窦瘤破裂要完善修补瘤体的基底,切口途径以升主动脉切口为好,可防止主动脉瓣扭曲和损伤冠状动脉。当合并心内畸形时须切开相关心腔,以纠治心内畸形。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主动脉关闭不全的纠正是心脏顺利复跳和防止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8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婴儿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arterial duct,PDA)堵闭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PDA 29例,年龄在1岁以下,体重4.5~10.5 kg,PDA最窄处直径2.0~7.4 mm,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行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术.结果 所有病例1次封堵成功,术后即时升主动脉造影,发现有微量残余分流3例,术后3 d消失,1例有中量残余分流伴肉眼血尿,24 h后血尿消失,1个月后仅存微量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介入治疗对婴儿PDA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人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修补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后残余漏的手术疗效及预防VSD残余漏的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年内收治的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再次手术18例,均为先天性膜部VSD,首次手术中缺损直接缝合修补者4例(直径<1.0cm),1例术中停体外循环后发现右室表面震颤,立即再次修补,3例术后早期分别因血红蛋白尿、严重心脏杂音及心功能不良再次手术.首次手术中缺损采用补片修补(直径>1.0cm)14例术后晚期(>6个月)再次手术,除一例仅因心脏杂音外,其余均因有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及x线胸片示心影大、肺血多,ECG示左室肥厚等表现和超声心动图示VSD残余分流明显.结果2例死亡,2例仍存在残余漏,14例痊愈.结论良好的术野显露、准确的手术操作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防止VSD修补后残余漏的主要因素.再次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手术的关键在于避免损伤性大出血及准确地修补残余漏.  相似文献   

18.
应用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共 10例 ,年龄 2~ 35 (平均 11.6 )岁 ,体重 8~ 6 4(平均 30 .6 ) kg,PDA最窄处直径 1.4~ 3.2 (平均 2 .6 ) m m。经导管置入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 PDA。封堵后 10 min行胸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 3天、1月、6月及 12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后 10 m in胸主动脉造影及术后 3d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随访 12个月 ,均未发现 PDA再通及弹簧栓子移位。结论 :应用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小型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