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园  刘亚梅  冯大军 《安徽医药》2011,15(5):605-606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24例,在距肿瘤边界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随访1~4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并发症少,腺体功能良好。结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体积较小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腮腺内部分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19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施行腮腺内部分切除术,对照组施行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形成瘢痕大小、局部凹陷畸形程度、暂时性面瘫情况、发生涎瘘情况、发生Frey综合征情况、腮腺功能丧失情况等方面的基础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腮腺内部分切除术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在术后出现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内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且能保存腮腺部分功能的术式,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手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张耐新 《河北医药》2012,34(3):427-427
腮腺区良性肿瘤中以多行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手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我们采取的区域性切除术只解剖与肿瘤毗邻的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只切除肿瘤及周围0.5 ~1.0 cm腮腺组织.此术式较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选择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44例,其中26例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8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纳入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4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腮腺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混合瘤3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建权 《安徽医药》2005,9(8):604-605
目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混合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腮腺混合瘤患者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并与40例腮腺浅叶常规切除术相比较.结果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显著减少,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混合瘤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 本科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 83例当中,分为4组,其中A组行腮腺部分切除术38例,B组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8例,C组行腮腺全切除术15例,D组行腮腺剜除术12例,随访时间1~5年.结果 术后出现瘢痕和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 (Frey综合征)、腮腺功能等方面障碍、涎腺瘘及耳垂麻木的发生率 A组明显要低于其他几组,而肿瘤的复发无明显差异.结论 腮腺部分切除手术并发症少,创伤小,同时还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要优于其它术式,可作为腮腺混合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赵志宇  张丽萍  郭兰  张强  陈晖 《中国医药》2012,7(11):1439-1440
目的 探讨提高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水平和临床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口腔科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38例腮腺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式采用以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浅叶扩大切除术叶及腮腺全切除术,必要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常规术中快速冰冻和术后病理检查,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性根治放疗.术后定期随访2~5年,评价治愈率、局部控制率、转移率等.结果 本组病例良性肿瘤112例、恶性肿瘤26例.138例患者中,126例治愈,治愈率为91.3%.随访良性肿瘤中1例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局部控制率为99.1% (111/112),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和原发灶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9.2% (18/26)和88.5%(23/26),术后淋巴结转移率19.2% (5/26).术中快速冰冻与术后常规病理符合率85.5%(118/138例).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以改良术式为基本术式,采用腮腺浅叶肿瘤瘤体外0.5 ~1.0 cm的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根据肿瘤具体情况可改变为腮腺浅叶扩大切除术或腮腺全切除术.快速冰冻是腮腺手术中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探讨腮腺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比较3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综合分析.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季陆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4):3721-3722
目的比较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40例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作为观察组;3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0.5—1年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78例患者中,发生Frey综合征34例,占43.59%。观察组Frey综合征持续时间为(2.4±0.2)d,优于对照组的(5.4±1.4)d(t=4.12,P〈0.05)。在淀粉碘试验中,观察组共5例出现阳性反应,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且对照组轻、中、重度阳性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X2=3.81、3.42、3.90,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0.5—1年,无1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情况,观察组术后并发瘢痕、面部凹陷畸形、口干、感觉障碍、暂时性面瘫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17、3.88、3.71、3.90、4.17,均P〈0,05)。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可以保存腮腺的部分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比较少,术后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113例,肿瘤直径均〈2.3cm,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1~7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暂时性面部不对称占37.17%(42/113),涎漏占4.42%(5/113),Frey's综合征占1.77%(2/113),肿瘤复发率为2.65%(3/113)。结论 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多形性腺瘤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图像。结果4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有42例在术前超声检查中诊断正确,1例被误诊为腮腺囊肿,有3例被误诊为腮腺恶性肿瘤。高频超声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准确率为91.30%,误诊率为8.70%。结论临床上采用高频超声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容易和其他腮腺肿块混淆造成误诊,因此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的浅叶切除术的术式。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病例,作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切除腮腺浅叶及其肿瘤的手术。结果术后无一例肿瘤发生,残存腺体功能和形态得以恢复,术侧无明显凹陷性畸形,术后积液及涎瘘明显减少。结论腮腺主导管及深叶的保留与腮腺肿瘤的复发无内在联系。该术式适合于腮腺浅叶、颊部和下极的良性肿瘤、临界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cm)。按手术顺序随机采用部分切除术和传统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平均长度、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随访期间均无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We herein describe a case of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tumor, including diagnosis and surgical approach.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is salivary tissue separated from the main parotid gland and lying on masseter muscle. It has secondary duct empting into the Stensen's duct.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exists in 21-61 % of individuals. However, the appearance of an accessory parotid tumor is rare, with a reported frequency of 1-7.7 % of all parotid gland tumors.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tumor.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buccal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to avoid injury to the facial nerve. The tumor in our case was surgically resected without facial nerve injury. Th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pleomorphic adenoma.  相似文献   

16.
腮腺多形性腺瘤1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贞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0):1158-1159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110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形切口的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肿瘤摘除18例,肿瘤 浅叶摘除69例,肿瘤 全叶摘除23例。所有手术均解剖面神经。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8例,味觉出汗综合征8例,涎瘘7例,积液3例,复发2例。结论 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谢萍超声科  江苏省  ) 《江苏医药》2012,38(13):1563-1565
目的探讨回声强度定量分析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15例腺淋巴瘤和12例混合瘤的超声资料,经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在医学平板显示器上观察,利用自由兴趣区绘画工具测量并计算病变相关指标。结果病变内部及其后方回声强度值与病变最大径线无相关性(P>0.05)。腮腺腺淋巴瘤的内部回声强度值低于混合瘤(P<0.05),腺淋巴瘤内部回声强度值与正常腮腺回声强度值的比值也低于混合瘤(P<0.05)。ROC曲线显示病变内部回声强度、病变内部回声强度与正常腮腺回声强度的比值在诊断混合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2(P<0.05)和0.783(P<0.05)。结论超声回声强度定量分析有助于腮腺腺淋巴瘤和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王传彬  程涛 《安徽医药》2015,36(5):548-5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基底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 腮腺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16例单发,1例多发;12个病灶位于浅叶,紧邻包膜下;15个病灶呈圆形、椭圆形,3个病灶呈浅分叶状;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病灶较小,平均最大径约6~36 mm;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实性,增强后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静脉期多缓慢持续强化或缓慢减退;9个病灶呈囊实性,增强后呈均匀薄壁"环形"、不均匀"花环状"或"附壁岛状"强化。 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MSCT能够对大多数病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