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卵黄囊瘤主要发生于性腺 ,偶可发生于性腺外组织。Teilum首先指出此瘤来源于生殖细胞 ,因其组织形态与大白鼠胎盘内的内胚窦相似 ,故又名为内胚窦瘤[1] 。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为我院 1963~ 2 0 0 1年间所见外检材料。其中 ,3岁以下患者 12例 (66 7% ) ,5~ 9岁患者 2例 (11 1% ) ,成人患者 4例 (2 2 2 % )。最小年龄为 10个月 ,最大年龄为 68岁。发生于单侧睾丸者 14例 (左右各 7例 ) ,双侧者 1例 ,未注明左右者 3例。1 2 方法 所有标本石蜡包埋 ,常规切片 ,HE染色 ,光镜检查。2 结果2 1 大体检查 肿瘤大小不一 ,直径 …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组11例,年龄2个月~5岁。多以无痛性阴囊肿块就诊。术前常规进行血清AFP检查,胸片和(或)胸部CT检查,阴囊和腹膜后超声检查,睾丸MRI检查。术中冷冻病检了解肿瘤性质,决定手术方式。采用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后根据瘤体性质进行相应的化疗,必要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3个月~5年,监测血清AFP动态变化,并行阴囊、腹股沟、腹膜后超声检查和胸片检查。结果本组11例,病理结果均为卵黄囊瘤。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10例,睾丸肿瘤剔除术1例。1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卵黄囊瘤Ⅰ期9例,术后化疗一个疗程;Ⅱ期2例,术后1个月复检AFP再次阳性,PET检查提示阴囊残留复发1例(再次手术),腹膜后转移1例,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结论卵黄囊瘤Ⅰ期宜行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Ⅱ期以上应考虑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后宜配合化疗和放疗。  相似文献   

4.
陈炳宇 《临床医学》2001,21(7):22-23
恶性卵黄囊瘤,又名内胚窦瘤,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在临床和病理上常易漏诊或误诊近年我科遇12例,现将病理诊断等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2例中男2例,女10例,年龄在4~27岁间,平均年龄15岁,多见青少年。发生部位卵巢10例,其中双侧1例,睾丸2例。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在7天~9个月,平均为3个月。主要症状有腹部及睾丸肿块、腹  相似文献   

5.
10例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免疫组化技术在该瘤的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10例睾丸卵黄囊瘤的存档蜡块,经切片、HE染色,分别以AFP、AAT、HCG、CEA、CK、Vimentin行免疫组化S-D法染色。结果HE染色以疏松网状结构、嗜酸性透明小体、S-D小体、腺体及腺样结构为最常见。免疫组化AAT10例均阳性,阳性范围和强度大于AFP。3例CEA阳性病例中,2例死亡,1例失访。HCG均阴性。Vimentin、CK均阳性。结论免疫组化检测该肿瘤的标记蛋白对诊断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AAT可作为此瘤的特征性蛋白标记。CEA与肿瘤的预后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睾丸卵黄囊瘤合并胸腔卵黄囊瘤1例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2岁.因间断咳嗽进行性加重15 d入院.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于左侧胸腔第二、三、四肋可见隆起,皮肤无异常改变.于左侧阴囊内可见质硬肿物,自诉有2年.右侧睾丸正常.  相似文献   

7.
8.
卵黄囊瘤是一种发生在性腺的高度恶性肿瘤 ,发生于性腺外却少见 ,我院从 1 985~ 2 0 0 0年收治病理确诊 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女 4例 ,男 2例 ,年龄 7月龄~ 2 3岁。 6例全部经手术切除 ,病理检查确诊。发生部位 :颅内基底节区 1例 ,后腹膜 2例 ,骶前 3例。本组从发病到入院 2 0 d~ 3个月不等。病程短 ,进展快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表现各有差异 ,无特异性体征和临床表现。性腺发育均正常。血清 AFP检查 5例阳性。随访结果 :4例有明确结果 ,术后 2个月死亡 1例 ,术后 6个月死亡 1例 ,术后 1 0个月死亡 1例 ,术后 1 4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9.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临床上少见,组织结构比较复杂,与生殖细胞源性其它恶性肿瘤易混淆或并存,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我院自1986~1996年6月共收治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2岁。出生后右侧睾丸较左侧大,近2年明显增大。触诊肿物约4.2cm×4.0cm×2cm,表面光滑,质韧无压痛。诊断:右睾丸肿物,左睾丸鞘膜积液。行根治性右侧睾丸切除术。病理诊断:右睾丸卵黄囊瘤,部分浸润白膜纤维组织。术后5天血甲胎球蛋白(AFP)100ng/ml,术后12天<20ng/ml,拒绝化疗,术后5个月,血AFP回升到400ng/ml。例2女,11岁。发现…  相似文献   

10.
卵黄囊瘤是一种发生在性腺的高度恶性肿瘤 ,发生于性腺外却少见 ,我院从 1 985~ 2 0 0 0年收治病理确诊 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女 4例 ,男 2例 ,年龄 7月龄~ 2 3岁。 6例全部经手术切除 ,病理检查确诊。发生部位 :颅内基底节区 1例 ,后腹膜 2例 ,骶前 3例。本组从发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findings of pathologically proven yolk sac tumors of the ovary. Methods  Two radiologists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CT findings of 10 yolk sac tumors in consensus. The presence of bright dot sign; laterality; presence of necrosis; size, margin, and shape of the mass were analyzed. Results  Mean age of patients was 22 years (ranging from 11 to 34 years). Mean size of the tumors was 14 cm (ranging from 11.1 to 18.5 cm). All 10 tumors showed bright dot sign, necrotic portion, and smooth margin in post-contrast CT scan. All the tumors were unilateral. Nine of 10 tumors showed oval shape. Conclusions  On CT scans, ovarian yolk sac tumors appeared as large, unilateral, smooth marginated mass with bright dot sign and necrotic por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卵黄囊瘤(YST)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YST患者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结果 44例中,性腺YST 34例,包括睾丸YST 18例,卵巢YST 16例;性腺外YST 10例,包括骶尾部YST 5例,阴道YST 2例,纵隔YST 2例,臀部YST 1例。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为(25.47±11.38)cm/s,阻力指数(RI)为0.51±0.11。超声表现为实质性(Ⅰ型)15例,实性为主的囊实性(Ⅱ型)22例,囊性为主的囊实性(Ⅲ型)6例,囊性(Ⅳ型)1例。血流分级1级(少量血流)5例,2级(中等血流)16例,3级(丰富血流)23例。病理检查示单纯YST 35例,混合型YST 9例。结论 不同部位YST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与预后。方法对8例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3岁。临床表现因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血清AFP明显升高。肿瘤组织形态多样,具有疏松的网状结构、S-D小体和嗜酸性小体等特点。免疫组化显示AFP、SALL4、CK和PLAP(+),CD117、EMA、vimentin、p16、CD34和HPL部分(+),Oct3/4、Sox-2、HCG、CD30、CA125和WT-1(-),Ki-67阳性指数1%~90%。预后差。结论性腺外和性腺内卵黄囊瘤的组织学特点类似,但性腺外卵黄囊瘤好发于婴幼儿,且预后更差。血清AFP含量的高低有助于性腺外卵黄囊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睾丸内胚窦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10年8月和2011年9月分别收治的2例睾丸内胚窦瘤诊治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行患侧睾丸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分别随访3个月和1年,无局部复发及处转移。结论甲胎蛋白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睾丸内胚窦瘤的诊断率;根治术结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能提高治愈率;甲胎蛋白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骶尾部卵黄囊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尾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骶尾部卵黄囊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为女童,1例为男童,发病年龄16个月~44个月。以臀部或骶尾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到典型的内胚窦结构以及腺样、乳头状和疏松网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9例AFP(+),其中5例呈灶状(+),4例胞质呈弥漫性强(+);2例PLAP灶状(+);8例CK呈强(+),1例(-);9例CD30、HCG、EMA、CD15和CD117均(-)。5例确诊后及时进行化疗,3例未化疗者短期内复发死亡,1例失访。结论骶尾部卵黄囊瘤多见于女婴,恶性度高,化疗敏感,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CT表现,提高卵黄囊瘤的CT诊断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12例CT平扫均表现为睾丸实性肿块,10例肿块表现为均匀密度,2例表现为不均匀密度.8例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周边部强化明显,1例累及到一侧精索及同侧腹股沟淋巴结.结论 CT对小儿睾丸内卵黄囊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血清AFP升高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睾丸Leydig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5例睾丸Leydig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例患者术中经腹股沟阻断精索切除病灶,并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证实为Leydig细胞瘤,行保留睾丸手术;1例患者行经阴囊的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Leydig细胞瘤。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睾丸Leydig细胞瘤临床罕见,对于怀疑为Leydig细胞瘤的睾丸小肿瘤患者,我们推荐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对于冷冻病理为良性特征的小体积Leydig细胞瘤,特别是儿童应首选保留睾丸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