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84例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4例经尿道电切术后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A组),40例仅单纯电切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观察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副反应。结果随访3~54个月,平均36个月,A组6例复发,B组13例复发,两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柔比星主要副作用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结论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明显减少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复发,且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铥激光膀胱病灶切除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 81例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1例经尿道电切术后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A组),40例铥激光膀胱病灶切除术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观察毗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副反应.结果 随访3~54个月,平均36个月,A组13例复发,B组11例复发,两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铥激光膀胱病灶切除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明显减少腺性膀胱炎复发,且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这一新技术操作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 87例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4例经尿道电切术后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A组),43例仅单纯电切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观察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副反应.结果 随访3~54个月,平均36个月,A组7例复发,B组14例复发,两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柔比星主要副作用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明显减少腺件膀胱炎电切术后复发,且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尿流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SD大鼠腺性膀胱炎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成3组:模型组采用DH5a大肠杆菌溶液,隔两日灌注雌性SD大鼠膀胱诱导产生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盐水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每隔两日膀胱灌注,共持续45天;空白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同条件饲养。45天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及病理检测。结果: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模型组大鼠储尿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确立了腺性膀胱炎的动物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SD大鼠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一种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与临床接近且周期较短的SD大鼠腺性膀胱炎模型制备方法与技术。方法模型组采用DH5α大肠埃希菌溶液(10^8~10^9CFU/100μL浓度),每隔2天灌注雌性SD大鼠膀胱以诱导产生腺性膀胱炎。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每隔2天灌注膀胱;空白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同条件饲养。45d后收集膀胱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膀胱标本的腺性膀胱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01);对照组与空白组其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大肠杆菌多次膀胱灌注雌性SD大鼠诱导产生的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其病理表现与人类腺性膀胱炎具有相似性,适用于临床腺性膀胱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经尿道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用于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到2016年9月间在本院就诊的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使用经尿道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盐酸吡柔比星,观察组患者在使用经尿道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盐酸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用于腺性膀胱炎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临床不良反应情况,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我院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成果,探索IC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10年6月~2018年6月采用3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78例IC患者,其中28例采用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素加水扩张并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A组),30例采用膀胱水扩张加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B组),20例采用膀胱水扩张术治疗(C组),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6个月后IC症状指数(ICSI)及治疗效果。结果:78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A组效果显著23例、有效5例、无效0例;B组效果显著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C组效果显著6例、有效6例、无效8例。A组有效率为100%,B组有效率为83.3%,C组有效率为60.0%。治疗前、治疗6周及治疗6个月后I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组与B组、C组间治疗6周及6个月后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黏膜下注射A型肉毒素加水扩张并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IC较膀胱水扩张加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及单纯膀胱水扩张疗效明显,是治疗IC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腺性膀胱炎伴肾积水并发症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伴单、双侧肾积水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单侧肾积水组21例,双侧肾积水组11例,均进行积极的局部治疗,包括经尿道电切和激光切除膀胱内可见病变组织。如输尿管膀胱开口清晰,给予膀胱镜下放置输尿管支架,解除输尿管梗阻(10例);如输尿管膀胱开口无法明确判断,不能放置支架管,则给予开放手术行输尿管膀胱再植(22例)。术后治疗包括膀胱灌注及口服药物抗感染和预防复发。结果:32例随访12~45个月,伴单侧肾积水并发症的腺性膀胱炎在尿常规缓解、膀胱镜下缓解、肾积水缓解以及最终是否行膀胱全切治疗等方面的结果显著优于伴双侧肾积水并发症的结果(P<0.05)。14例患者最终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或输尿管皮肤造瘘),两组均未发生癌变。结论:对于并发单侧肾积水并发症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积极的局部治疗有效,缓解率高;对于并发双侧肾积水并发症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积极的局部治疗效果差,最终往往需要行膀胱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大鼠慢性膀胱炎模型研究清醒和麻醉状态下膀胱测压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环磷酰胺(CYP)组(n=10)通过腹腔内注射CYP建立慢性膀胱炎模型;鱼精蛋白(PS)组(n=10)采用膀胱内灌注PS和脂多糖建立慢性膀胱炎模型;正常对照组(n=10).各组均分别于建模后48 h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行膀胱测压.结果 清醒状态下膀胱测压结果显示,两组慢性膀胱炎模型均可见非排尿相关收缩增加伴随排尿周期的缩短.麻醉状态下膀胱测压结果显示:PS组膀胱顺应性明显下降,而CYP组则表现为不稳定膀胱.结论 麻醉状态下的膀胱测压对于研究模型动物的尿流动力学仍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及预后(附10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104例腺性膀胱炎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5组,Ⅰ组:经尿道电切 抗感染组;Ⅱ组:经尿道电切 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组;Ⅲ组:单纯抗感染组;Ⅳ组:单纯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组;Ⅴ组:开放手术组。随访各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获得随访98例,随访3~10年。Ⅰ~Ⅴ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4.2%(23/31),50.0%(24/48),21.4%(3/14),0%(0/3),100%(2/2),总治愈率为53.1%(52/98)。诱因明确的14例患者在清除病因后全部治愈,诱因不明确者总治愈率为45.2%(38/84)。所有随访病例未发现有恶变者。结论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以经尿道电切 抗感染为主,治疗应积极寻找并清除诱因;此病为良性病变,恶变率很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西施泰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 腺性膀胱炎患者9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行膀胱黏膜电灼术后5 d拔除尿管:试验组术后第7 d用西施泰40 mg/(50mL)行第一次膀胱灌注,其后1次/周,共4次;对照组不做膀胱灌注.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38例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正常或基本正常,35例治愈,2例缓解,1例未愈;7例膀胱镜检查病变残留或新发(滤泡样水肿型或乳头瘤型),再次电灼并西施泰膀胱灌注治疗,4例治愈,1例缓解,2例未愈.试验组总治愈率8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膀胱镜检查31例膀胱黏膜正常或基本正常,26例治愈,2例缓解,3例未愈;14例膀胱镜检查病变残留或新发(滤泡样水肿型或红润型),再次电灼治疗,6例治愈,1例缓解,7例未愈.对照组总治愈率71.1%,总有效率77.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施泰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对47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及术后膀胱内丝裂霉素灌注治疗。结果:47例随访6个月,治愈40例,好转4例,3例于术后5个月复发。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较好方法,既可消除临床症状,又可预防复发和恶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经膀胱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3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18例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单剂吡柔比星(灌注组),一组120例术后不灌注,常规随访观察(对照组)。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12~52)个月。灌注组有82例治愈,无病理学复发,症状缓解,术后半年复查膀胱镜见膀胱黏膜逐渐恢复为移行上皮覆盖;12例治疗后6~21个月病理学复发,1例3年内反复发作4次,行膀胱部分切除后治愈,无一例发生恶变;24例术后尿频、下腹痛症状仍然存在。对照组有61例治愈,无病理学复发,症状缓解;21例治疗后6~21个月病理学复发。经雨次电切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后治愈;38例术后尿频、下腹痛症状仍然存在。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足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术后给予单剂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腺性膀胱炎诊治的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集5年来误诊误治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分析误诊误治的原因。结果本组15例误诊11例,误诊率73%(11/15),误诊时间3个月~4年。结论对本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准确的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诊断是病情早期诊断的关键,经尿道电灼后间断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女性中囊和/或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情况及其治疗。方法 对87例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女性进行了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根据检出囊和/或腺性膀胱炎的各种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结果 本组囊和/或腺性膀胱炎检出率为70.1%(61/87),所有检出患者治疗后临床小适症状消失,随访3~36个月,复发3例,再次行电切术后治愈。结论 女性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临床常见,其囊和/或腺性膀胱炎发病率高。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并辅以膀胱颈电切开术、膀胱灌注化疗、长期服用小剂量抗生素、尿道外口外用雌激素软膏或口服植物类雌激素等综台措施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25例经膀胱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腺性膀胱炎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后即时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结果随访118例,平均随访24(12-52)个月。82例治愈无复发,术后半年复查膀胱镜,见膀胱黏膜逐渐恢复为移行上皮覆盖。12例治疗后6~21个月复发,1例3年内反复复发4次,行膀胱部分切除后治愈,无一例发生恶变。24例术后尿频、下腹痛症状仍然存在。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术后即刻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华疗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43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术后用羟基喜树碱作膀胱灌注治疗,并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143例患者中,98例在术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6例复发,均再次手术治疗,无癌变.结论: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