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颈部恶性肿瘤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大的淋巴结可经触诊获得,而较小的淋巴结则需借助影像学的诊断.本文就B超、CT、MRI及PET等影像学方法对颈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活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的表达,分析ERK活化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例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肿瘤新鲜冻存组织中提取总蛋白,并采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活化ERK的表达。对20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及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20例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活化ERK表达阳性12例,其中9例术后复发,3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在8例活化ERK表达阴性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1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活化ERK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情况高于ERK表达阴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间颈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活化ERK表达阳性患者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2001年12月住院治疗的27例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其中23例行颈清扫术,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44例非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对比.结果微小型与非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2/23(52.2%)、108/144(75.0%),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29.7%、37.8%;Ⅵ区淋巴结转移分别为9/23(39.1%)、43/58(74.1%),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2.0%、58.4%;Ⅰ-Ⅴ区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1/23(47.8%)、93/144(64.6%),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5.2%、34.9%,三者统计学均有显著性意义.10例临床颈部N0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例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比非微小型低,以颈静脉链为常见部位,其次是气管食管沟.对一个确诊为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都应行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喉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喉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1%专利兰(Patent blue V dye),对31例颈淋巴结N0的喉癌患者进行术中前哨淋巴结定位研究,且对术中前哨淋巴结及颈清扫术切除淋巴结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对比,观察前哨淋巴结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值.结果3l例中21例找到前哨淋巴结,成功率67.7%,前哨淋巴结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值为95.2%.结论喉癌前哨淋巴结的定位和活检技术切实可行,且前哨淋巴结检测能够准确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咽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肿瘤中p53基因、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差异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链霉素生物素-生物素(abelled-streptavidin-biotion,LASB)法检测48例下咽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中p53、Ki67表达差异,根据标示指数和范围与TNM分期、病理学分级、转移和预后等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淋巴结和原发灶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原发灶中p53阳性率为50%,平均染色比率为17.875%,淋巴结中为25.2%,平均染色比率为6.85%,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Ki67标示率为0-70%,平均为14.15%,淋巴结平均染色比率为7.23%,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下咽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肿瘤中p53基因、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部皮脂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一步提高诊治率。方法收集28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皮脂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眼睑皮脂腺癌10例;腮腺皮脂腺癌2例;外耳道皮脂腺癌5例;颌面部皮脂腺癌7例;颈部皮脂腺癌4例,颈部淋巴结转3例,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结果皮脂腺癌确诊需要免疫组化检测,而罕见的腮腺皮脂腺癌还需和透明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鉴别,全组病例5年以上随访,5年生存率可达71.4%(20/28),5年内原发灶复发10例,其中,3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而再次手术,4例失访(按死亡计);2例死于远处转移;2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皮脂腺癌多发于头面部尤其是眼睑,罕见的腮腺皮脂腺癌易被临床忽视,主要复发在局部病灶,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死亡原因主要为远处转移,早期诊断、早期根治性综合治疗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颈淋巴结清扫术(简称颈清扫术)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或放射化学治疗(简称放化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7例鼻咽癌放疗或放化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卡方检验、Log-Rank检验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颈清扫术及其他临床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确诊淋巴结阳性45例、阴性12例。淋巴结阳性患者行根治性颈清扫术或行择区性颈清扫术,3年和5年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阳性淋巴结大小、术前淋巴结N分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值均<0.05)。结论 残留或复发淋巴结N分期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应根据颈淋巴结分期、放疗后颈部条件及医师临床经验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声门上喉癌患者STAT3的表达与手术切缘长度、术后复发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2例声门上喉癌患者病理阴性边缘标本中STAT3的表达情况。结果 喉癌原发灶中STAT3的阳性表达率为83%(68/82)。手术切缘STAT3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手术切缘长度与术后复发率的关系,得出以STAT3表达判断肿瘤边缘安全手术边缘为5 mm。随访3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TAT3手术切缘阴性表达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手术切缘STAT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临床分期T3、T4组明显高于临床分期T1、T2组(P<0.05)。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手术切缘STAT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T3蛋白可作为评估手术切缘和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中血管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对 60 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细胞 VEGF、bFGF 的表达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组 VEGF 的表达(FI=2.35±0.49)较非转移组(FI=1.86±0.57)呈高表达(P<0.01),VEGF 与 bFGF二者在喉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6,P<0.01).结论 VEGF 在喉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作为判断颈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p21/WAF1和VEGF表达异常的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和显微摄像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结果55例鼻咽癌中p21/WAF1阳性32例(58.2%);VEGF阳性27例(49.1%);30例慢性炎症标本p21/WAF1阳性25例(83.3%),VEGF阳性4例(13.3%),鼻咽癌与慢性炎症中p21/WAF1和VEGF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p21/WAF1阳性率(44.4%)显著低于阴性组(84.2%),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VEGF阳性率(69.4%)显著高于阴性组(10.5%),P<0.05.结论提示p21/WAF1的低表达和VEGF的过表达在鼻咽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脉络膜转移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转移癌是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原发灶男性以肺癌,女性以乳腺癌为首位。脉络膜转移癌生长迅速,短期内对患者的视力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脉络膜转移癌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眼眶原发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眼眶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 ,以揭示MALT淋巴瘤的特征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最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 2 7眼眼眶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6例 9眼位于泪腺部 ,6例位于结膜 ,12例位于眼眶内 ;三种影像学检查 ,假阴性率为 2 2 2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上肿块血流Vmax40 96cm/s ;2 1眼单型免疫球蛋白检测阳性 ,其中 15眼κ阳性 ,6眼λ阳性 ;15眼CD45RA阳性 ,18眼CD45R0弱阳性 ,2 3眼CD2 0阳性 ,2 4眼CD3阴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3眼复发再次切除。结论 :眼眶原发MALT淋巴瘤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学、病理及分子遗传学 ;眼眶MALT淋巴瘤治疗上采取局部切除或放射治疗 ,疗效佳 ,复发率低 ,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颈部肿块CT引导下针刺活检的有效性.方法 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6名颈部肿块患者行CT引导下针刺活检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 6例患者因颈部肿块行CT引导下针刺活检,其中:全部病例一次针刺活检成功.其中5例针刺活检病理得到手术标本的病理证实,1例锁骨上三角肿块的患者因病理诊断为出血而避免了手术,随访3个月出血吸收而痊愈.没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本组病例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对于位置深在或周围结构复杂具有较大危险性的颈部肿块,CT引导下针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术前针刺活检有助于术前制订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颈部肿块CT引导下针刺活检的有效性。方法 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6名颈部肿块患者行CT引导下针剌活检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 6例患者因颈部肿块行CT引导下针剌活检,其中:全部病例一次针剌活检成功。其中5例针刺活检病理得到手术标本的病理证实,1例锁骨上三角肿块的患者因病理诊断为出血而避免了手术,随访3个月出血吸收而痊愈。没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本组病例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对于位置深在或周围结构复杂具有较大危险性的颈部肿块,CT引导下针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术前针刺活检有助于术前制订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6.
视神经转移癌非常罕见,临床表现多变,有系统性肿瘤病史.视神经转移癌通常预后不良,且多伴有系统转移.早期诊断视神经转移癌可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提高患者视力,改善生活质量.国内外对视神经转移癌的报道十分零散.本文归纳视神经转移癌的原发病灶、主要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脉络膜转移癌和脉络膜血管瘤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特点,探讨常规超声联合CEUS在脉络膜转移癌和脉络膜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5/2016-01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7例17眼和脉络膜血管瘤患者35例35眼的常规超声和CEUS资料,常规超声观察肿瘤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特点,CEUS观察肿瘤的造影剂灌注强度和变化情况,并分析CEUS动态资料获得TI曲线和CEUS参数。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脉络膜转移癌较脉络膜血管瘤回声偏低、欠均匀,隆起度较均匀一致,表面呈波浪状,其诊断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血管瘤的正确率分别为59%(10/17)、68%(24/35)。CEUS检查显示,脉络膜转移癌TI曲线类型多呈快进快出模式(14/17),脉络膜血管瘤TI曲线类型多呈快进慢出模式(31/35);脉络膜转移癌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均低于脉络膜血管瘤(P<0.05)。常规超声联合CEUS诊断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血管瘤的正确率分别为82%(14/17)、88%(31/35)。结论:常规超声联合CEUS可为脉络膜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cystatin A)及前梯度蛋白-2(AGR-2)在鼻咽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用于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就诊的鼻咽癌患者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MIP-3α、cystatin A及AGR-2的表达。利用Kplan-Merier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IP-3α、cystatin A及AGR-2评估鼻咽癌预后的价值。结果 癌组织MIP-3α阳性患者49例(54.4%),cystatin A阳性59例(65.6%),AGR-2阳性53例(58.9%),分别显著多于癌旁组织MIP-3α阳性22例(24.4%,χ2=23.320, P<0.001),cystatin A 25例(27.8%,χ2=25.804,P<0.001),AGR-2 28例(31.1%,χ2=14.029,P<0.001)。MIP-3α、AGR-2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OS)、无远端转移生存率(DMFS)差于MIP-3α阴性患者(P<0.005),cystatin A阳性患者的OS、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RFS)、DMFS均差于cystatin A阴性患者(P<0.005)。Cox风险比例发现,MIP-3α、cystatin A及AGR-2可以作为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结论 MIP-3α、cystatin A及AGR-2在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相关,可以作为一种标记物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融合显像技术(PET/CT)可以高度敏感地反映体内生理生化过程并对其精确定位,是临床上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近年来已被逐渐应用于眼部原发肿瘤的检测中.本文就PET/CT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和分期,以及对眶周恶性肿瘤和眶内恶性淋巴瘤的转移评估及分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融合显像技术(PET/CT)可以高度敏感地反映体内生理生化过程并对其精确定位,是临床上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近年来已被逐渐应用于眼部原发肿瘤的检测中.本文就PET/CT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和分期,以及对眶周恶性肿瘤和眶内恶性淋巴瘤的转移评估及分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