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BP180、Dsgs抗体和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结果对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天疱疮患者,2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30例排除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和14例疑似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用ELISA方法检测其外周血BP180、Dsg1、Dsg3抗体,采其皮损周围正常皮肤进行DIF实验。结果 Dsgs抗体检测在天疱疮组阳性率为100%,BP180抗体检测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组阳性率为83%,DIF检测在天疱疮组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组阳性率均为75%。结论 ELISA方法检测自身抗体和DIF实验对大疱性皮肤病具有诊断价值,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抗桥粒芯蛋白1(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的检测在天疱疮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1例天疱疮患者、11例类天疱疮患者和20例非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的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结果抗桥粒芯蛋白抗体在天疱疮中的总阳性率为90.5%,在类天疱疮和非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中未检出阳性。结论 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桥粒芯蛋白抗体(Dsg)1和抗Dsg3在天疱疮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汁价应用新型BP180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ELISA法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bulbuspemphigod.BP)的价值。方法拟诊BP患者13例,采用ELISA法检测BP180抗体,并行间接免疫荧光学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IIF)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ELISA法、IIF法诊断BP的符合率。结果组织病理学诊断BP13例,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ELISA法、IIF诊断BP的符合率分别是92.31%(12/13)和76.92%(10/1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型BP180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BP180抗体许计算ELISA指数。可为临床诊断BP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水平在天疱疮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确诊的63例天疱疮患者(试验组)及同期40例排除大疱性皮肤病诊断的健康人群(对照组),分别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直接免疫荧光法两者符合率,分析Dsg1、Dsg3抗体水平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63例经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确诊的天疱疮患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水平与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比结果的一致性(符合率)为88.89%。抗桥粒芯蛋白Dsg1抗体水平治疗中及治疗后(158.70±62.62、81.98±45.23)与治疗前(232.61±80.67)有显著性差异(P0.05),Dsg3抗体水平治疗中及治疗后(52.24±15.58、39.58±52.72)与治疗前(78.87±13.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水平用于天疱疮疾病的诊断与直接免疫荧光法一致性较高,且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水平与病情疗效呈正相关性,可用于疾病治疗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抗细胞间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抗体和抗桥粒芯糖蛋白3(Dsg3)抗体联合检测对于天疱疮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各项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天疱疮患者、14例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细胞间抗体。结果抗细胞间抗体、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33%(16/30)、46.67%(14/30)、53.33%(16/30)。3项检测指标在天疱疮患者和类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细胞间抗体与抗Dsg1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检测结果显著相关。抗细胞间抗体与抗Dsg3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检测结果显著相关。他们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结论3种检测指标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临床上诊断天疱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损害皮肤及黏膜的屏障功能。该病是由患者体内产生的针对细胞间黏附分子等结构的自身抗体导致,其中主要产生致病作用的抗体是针对桥粒芯蛋白(desmogelin,Dsg)1和Dsg3的抗体。这2种抗体主要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及抗原抗体结合之后的信号转导两方面机制致病,而抗Dsc抗体、抗斑蛋白家族抗体、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也在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随着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等技术的普及,抗体检测已成为天疱疮临床诊断、病程监测的重要方法。新近临床研究提示,抗Dsg1、Dsg3抗体滴度与天疱疮病情活动程度间存在相关性,同时可监测病情的复发及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特点,旨在为BP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结果。结果 38例BP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36~88岁,平均发病年龄(68.32±13.85)岁;35例患者Nikolsky征检查为阴性。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裂隙及水疱形成,疱壁表皮完整,未见棘层松解。DIF检查显示表皮、真皮交界处基底膜带出现绿色荧光信号,C3、IgG于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结论 中老年患者皮肤出现紧张性水疱,应考虑BP可能,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荧光检查相结合能有效提高BP诊断的准确率,有效地防止漏诊、误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3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为67.6%。23例中误诊为湿疹14例,误诊为天疱疮5例,误诊为多形红斑2例,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和脐周炎各1例。误诊时间为3 d~2个月。患者行皮肤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后,均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外用药膏治疗,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早期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必须熟悉掌握其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尽早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共34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血浆置换组(PE组,15例)与常规治疗组(19例)。观察2组患者激素使用剂量、减量时间、自身抗体变化、无新发水疱时间及并发症。结果①PE组患者激素的初始量、最大控制量、减量前累积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②PE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自身抗体滴度明显下降(P〈0.05);③PE组比常规治疗组患者抗体滴度下降明显(P〈0.01);④PE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血浆置换疗法可以减少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糖皮质激素用量,显著降低血清自身抗体滴度,并发症少,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重症患者,血浆置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以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为特点,常发生于老年人。为了解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测特征及治疗情况,对我院所收治的36例BP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抗细胞间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抗体和抗桥粒芯糖蛋白3(Dsg3)抗体联合检测对于天疱疮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各项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天疱疮患者、14例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细胞间抗体。结果抗细胞间抗体、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33%(16/30)、46.67%(14/30)、53.33%(16/30)。3项检测指标在天疱疮患者和类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细胞间抗体与抗Dsg1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检测结果显著相关。抗细胞间抗体与抗Dsg3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检测结果显著相关。他们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结论3种检测指标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临床上诊断天疱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郭颖 《现代护理》2005,11(4):295-295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目前归入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临床上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可以合并多种恶性肿瘤。现将近年来我科住院所见的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DIF)技术在诊断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 AIBD)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155例AIBD的DIF检查结果, 总结各类型AIBD的DIF表现特点, 并与组织病理检查对AIBD诊断的敏感性进行比较。  结果  各类型AIBD的DIF表现各具特征性。DIF诊断AIBD的敏感性为92.9%, 与组织病理检查敏感性(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3, P=0.058)。  结论  DIF技术敏感性高, 对A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加强对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认识,探讨合理的护理方案在高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总结对高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护理经验。结果:回顾病例,严密观察病情,治疗上予以口服及外用激素,护理上予以生活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加强皮肤黏膜护理,采用改良疱液抽取术联合擦药护理,同时结合药物观察、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等,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继发感染,促进疾病痊愈。结论:对于高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联合专业护理,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免疫印迹法在不同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SABD)患者基底膜带自身抗体(BMZ抗体)分布情况及其在SAB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热分离法制备的人真皮、表皮提取物作为抗原,免疫印迹法检测97例SABD患者血清中BMZ抗体与基底膜抗原结合情况。结果 不同SABD患者血清中存在结合不同真皮、表皮抗原的IgG型和(或)IgA型BMZ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IgG和(或)IgA  相似文献   

16.
天疱疮是一种由于表皮棘层细胞松解所致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在正常皮肤、黏膜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大疱性类天疱疮是类天疱疮的一种,是老年人发生的以表皮下水疱形成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性疾病[1]。我科成功救治1例糖尿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寻常型银屑病伴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和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寻常型银屑病伴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病史及实验室资料,其中2例伴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伴天疱疮。结果:3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长期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其中1例发病前有“窄波紫外线B(UVB)”照射史。结论:寻常型银屑病伴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上较少见,紫外线照射及煤焦油灯治疗银屑病,易发生大疱性损害。氨甲碟呤、氨苯芬、硫唑嘌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伴大疱性皮肤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4种天疱疮抗体[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B P)180抗体、B P 230抗体]在天疱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880例临床疑为"天疱疮"患者的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种天疱疮抗体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880例标本中4种天疱疮抗体阳性率为63.86%(562/880),男性和女性4种天疱疮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阳性率(30.23%)>寻常型天疱疮(PV)(16.02%)>落叶型天疱疮(PF)(11.02%)>PV+BP(3.64%)>PF+BP(2.95%),BP阳性率最高,PF+BP阳性率最低.除PV+BP和PF+B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递增(P<0.05),其中>60岁组BP阳率(44.07%)最高.<40岁组和40~60岁组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和>60岁组、<40岁组和>60岁组P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PV阳性率(22.22%)最高,其次是<40岁组(20.99%).<40岁组和40~60岁组P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和>60岁组、<40岁组和>60岁组PF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PF阳性率(17.78%)最高,其次是<40岁组(11.66%).结论 4种天疱疮抗体在天疱疮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莹  郭丽英 《山西护理杂志》2013,(11):3582-3582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为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Ⅲ。2012年3月我科收治1例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5例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全身泛发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表皮下形成大疱和基底膜带IgG沉积。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全身或部分皮肤起水泡,破溃后渗血渗液,极易合并感染导致死亡。我科于1999年10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5例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