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改进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方法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腹膜透析质量.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145例终末期肾脏病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4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漂管移位、网膜包裹、血块或纤维素阻塞、漏液、腹膜炎、隧道炎以及出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后1年内导管移位3例(4.22%),网膜包裹2例(2.81%);对照组1年内导管移位10例(13.51%),网膜包裹5例(6.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内两组患者总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22.53%(16/71),对照组为40.55%(30/74),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后的腹膜透析置管术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进一步提高腹膜透析的质量,且手术操作简易、方便、安全,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运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双涤纶套鹅颈管与Tenckhoff管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入选首次植管并接受CAP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110例,随机分为鹅颈管组(A组)和Tenckhoff管组(B组),各55例。腹透管末端均为直型,以常规手术法植入,随访1年。记录并发症、生存时间、退出透析或死亡等结局。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随访结束时,110例CAPD患者中17例死亡,3例转为肾移植,8例转为血液透析治疗,3例转至其他医院,79例(71.8%)继续在我院腹透治疗。两组患者共发生腹膜炎26例(35例次),总腹膜炎发生率为0.32次/病人年,A组为0.35次/病人年和B组为0.29次/病人年(P > 0.05)。植管距离首次腹膜炎时间分别为A组(30±29)周和B组(29±24)周(P > 0.05)。12个月时两组发生腹膜炎的风险同为26.97%。两组共发生隧道感染2次,出口感染9次,隧道及出口感染的发生率为0.1次/病人年。与A组比较,B组隧道感染(0.036次/病人年比0)和出口感染(0.11次/病人年比0.06次/病人年)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导管机械并发症(导管移位、大网膜包裹、腹透液渗漏、外涤纶套滑出)、腹股沟疝及腹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各有4例拔管,12个月技术生存率两组同为92.73%。两组共17例死亡(15.45%),其中A组死亡7例,B组死亡10例(P > 0.05),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并发症(47.1%)和感染(23.5%)。患者12个月生存率A组为86.34%,B组为80.68%(P > 0.05)。 结论 鹅颈管与Tenckhoff管应用于CAPD患者,在感染并发症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12个月技术生存率及患者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腹透管的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动化腹膜透析在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过渡期的运用及对患者远期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在本腹膜透析中心进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性腹膜透析组(IPD组)和自动化腹膜透析组(APD组),均从置管日即开始渐进式的腹膜透析7d,分别记录其出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血钾、超滤量、尿量等指标及他们的培训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同时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的腹膜炎发生情况,并分析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主要临床及生化指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过渡治疗一周后IPD组患者血压下降值、电解质下降值、尿量减少情况均较APD组患者显著,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术后IPD组有7例患者出现伤口渗漏,APD组有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32).APD组患者平均每天的学习和培训时间(3.45±1.34h/d)亦显著高于IPD组患者(2.34±0.78h/d),P=0.022.随访半年后两组在主要临床及生化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随访期间APD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3/44)显著低于IPD组(13/44)(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培训时间是腹膜炎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在初置管患者过渡期使用APD方式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素,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并且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透析培训时间,减少远期腹膜炎的发生率,有其明显优越性,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改良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固定方法在PD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肾脏内科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并选择PD治疗的大于18岁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与改良腹壁固定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后导管漂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导管两种不同拔除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至2020年6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行腹膜透析导管拔除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拔管组24例和pull组2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导管类型、导管使用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手术器械、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术后止疼药物应用情况、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①pull组与常规拔管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17.8±2.5)min vs.(68.3±11.9)min,t=-15.923,P<0.001]、住院时间较短[(6.4±0.9)d vs.(10.7±3.1)d,t=-6.608,P<0.001)、住院费用较少[(1950.8±529.8)元vs.(2974.2±1267.9)元,t=-3.679,P=0.001]、术后疼痛程度更轻[(4.00±0.78)分vs.(1.26±0.59)分,P<0.001];②pull组随访3~15个月,术中出现导管断裂3例,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与常规拔管术相比,pull方法是安全、实用和微创的。推荐对置管时间<5年者常规使用pull技术,≥5年者也可以视情况应用。  相似文献   

6.
两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腹透管移位率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透析管是否移位是腹膜透析技术存活的关键,回顾我科1992年~2002年采用不同腹膜透析置管术透析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96例,现将其腹透管移位、大网膜包裹情况对比观察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采取腹腔镜置放腹膜透析导管,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7月在本院住院部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14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及实验组(T组),每组73例患者,C组患者采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方式,T组患者采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疼痛度、抢救...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和加拿大,80%患者选择紧急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入血液透析[1] ,但这可能会增加菌血症、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2,3] ,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率[3].紧急起始腹膜透析( urgent start peritoneal dialysis,USPD)是指在插入腹膜透析( peritoneal dialy...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技术在腹膜透析感染后再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报道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后因反复感染致腹透管拔除且不耐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膜透析再置管术获成功的经验。手术时间90、100min,均顺利进行腹膜透析,术后2周内出院。随访6、10个月,未发现导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麻下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10例尿毒症患者局麻下行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资料。脐上缘(A点)建立CO2气腹,置入5 mm腹腔镜,在腹腔镜监测下于脐下2 cm左旁开1.5 cm处(B点)向下隧道式穿刺入腹,由此置入腹膜透析管,再平B点向左7 cm垂直向下1.5 cm处(C点)置入弯分离钳,将一端准确置入膀胱直肠陷窝或子宫直肠陷窝,另一端经皮下隧道经C点引出体外。结果:腹膜透析管均放置成功,手术时间15~20 min,效果非常满意,并成功进行腹膜透析,未发生透析管漂浮、渗漏、堵管等并发症。结论:局麻下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是定位精确、安全可行的新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部切口更微创,患者痛苦轻,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可尽早下床活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传统Tenckhoff 双涤纶套直管(直管)与鹅颈卷曲管(卷曲管)在腹膜透析(PD)时的技术生存率。 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D中心接受PD并获长期随诊的208例患者的资料。按置入PD管形态的不同将患者分2组,比较组间的技术生存率及透析管相关并发症。 结果 置入直管者122例,卷曲管者86例。直管和卷曲管出口感染率分别为22.1%和19.8%(P = 0.786);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31.1%和22.1% (P = 0.159),卷曲管组略低于直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27例患者(13.0%)拔管,其中直管17例(13.9%),卷曲管10例(11.6%)(P = 0.680)。直管和卷曲管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22个月,技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03)。 结论 直管与卷曲管的出口感染率、腹膜炎发生率及技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鹅颈卷曲管价格较高,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透析管。  相似文献   

14.
15.
16.
腹腔镜技术在腹透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透析目前作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重要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较血液透析而肓,腹膜透析具有无需特殊饮食控制、无需大型医疗设备、操作简便安全等优势。而有效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则依赖于保持腹透管的通畅及降低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各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传统Tenckhoff双涤纶套直管(直管)与鹅颈卷曲管(卷曲管)在腹膜透析(PD)时的技术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D中心接受PD并获长期随诊的208例患者的资料.按置入PD管形态的不同将患者分2组,比较组间的技术生存率及透析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置入直管者122例,卷曲管者86例.直管和卷曲管出口感染率分别为22.1%和19.8%(P=0.786);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31.1%和22.1%(P=0.159),卷曲管组略低于直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27例患者(13.0%)拔管,其中直管17例(13.9%),卷曲管10例(11.6%)(P=0.680).直管和卷曲管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22个月,技术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结论 直管与卷曲管的出口感染率、腹膜炎发生率及技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鹅颈卷曲管价格较高,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透析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传统Tenckhoff双涤纶套直管(直管)与鹅颈卷曲管(卷曲管)在腹膜透析(PD)时的技术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D中心接受PD并获长期随诊的208例患者的资料.按置入PD管形态的不同将患者分2组,比较组间的技术生存率及透析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置入直管者122例,卷曲管者86例.直管和卷曲管出口感染率分别为22.1%和19.8%(P=0.786);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31.1%和22.1%(P=0.159),卷曲管组略低于直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27例患者(13.0%)拔管,其中直管17例(13.9%),卷曲管10例(11.6%)(P=0.680).直管和卷曲管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22个月,技术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结论 直管与卷曲管的出口感染率、腹膜炎发生率及技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鹅颈卷曲管价格较高,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透析管.  相似文献   

19.
两种腹膜透析管在腹膜透析时的技术生存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传统Tenckhoff双涤纶套直管(直管)与鹅颈卷曲管(卷曲管)在腹膜透析(PD)时的技术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D中心接受PD并获长期随诊的208例患者的资料.按置入PD管形态的不同将患者分2组,比较组间的技术生存率及透析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置入直管者122例,卷曲管者86例.直管和卷曲管出口感染率分别为22.1%和19.8%(P=0.786);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31.1%和22.1%(P=0.159),卷曲管组略低于直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27例患者(13.0%)拔管,其中直管17例(13.9%),卷曲管10例(11.6%)(P=0.680).直管和卷曲管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22个月,技术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结论 直管与卷曲管的出口感染率、腹膜炎发生率及技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鹅颈卷曲管价格较高,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透析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传统Tenckhoff双涤纶套直管(直管)与鹅颈卷曲管(卷曲管)在腹膜透析(PD)时的技术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D中心接受PD并获长期随诊的208例患者的资料.按置入PD管形态的不同将患者分2组,比较组间的技术生存率及透析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置入直管者122例,卷曲管者86例.直管和卷曲管出口感染率分别为22.1%和19.8%(P=0.786);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31.1%和22.1%(P=0.159),卷曲管组略低于直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27例患者(13.0%)拔管,其中直管17例(13.9%),卷曲管10例(11.6%)(P=0.680).直管和卷曲管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22个月,技术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结论 直管与卷曲管的出口感染率、腹膜炎发生率及技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鹅颈卷曲管价格较高,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透析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