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严重复合伤系机体在同一机械因素作用下所致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其中脏器的严重损伤(ISS〉20),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很高。救治时护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救治成功率。我院于2003-2006年共收治严重多发伤104例,其中伴发创伤失血性休克72例,现将72例的救治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多发伤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连斌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45-1046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方法 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治疗,我中心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158例多发伤患者.结果 救治多发伤158例.接诊时心搏、呼吸停止6例,处于濒死状态11例.其余大部分处于休克状态.其中7例在急诊室复苏急救未成功.10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包括48例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死亡5例.53例在急诊科经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1例.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多发复合外伤往往并发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是创伤外科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手术止血是唯一可以挽救病人生命的措施,由于病情复杂和凶险,该类病人的麻醉处理和术中治疗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和死亡率.我院1999年1月至2002年7月共麻醉该类病人16例,本文旨在探索多发复合伤并重度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及术中治疗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研究,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 男65例, 女63例, 年龄(57.82±5.79)岁, 年龄范围为46~7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统一治疗措施, 统计急诊救治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调查其临床资料,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 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良好率为87.5%(112/128);急诊救治效果良好患者的休克程度、病情程度均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合并脊柱、四肢,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有院外处理状况、年龄<60岁占比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显示, 年龄≥60岁, 重度休克, 重伤,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无院外处理状况及合并头颅、腹部、胸部损伤为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235例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包括奔赴现场,环境与伤情评估,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象,现场处理,安全转送及心理护理等,认为把握好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各个院前救治环节,可为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为成功手术、后期治疗、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专科专治救治模式和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创伤一体化救治的患者132例,并与传统专科专治救治的患者115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入院病情确诊时间、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及预后。结果:与传统专科专治救治模式比较,采用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能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缩短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天数,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病死率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行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60-3061
选取收治的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组输液量、复苏开始1h乳酸值、复苏后PT、APTT、Hb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RDS、SIRS、DIC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影响机体内环境以及代谢机制,减少后期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头面部复合伤并失血性休克病情重 ,发展快 ,抓住有效的抢救时机、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及病情观察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1 病例简介患儿女 ,6岁。于入院 2h前被人用刀砍伤头面部 ,血流不止 ,急来院。入院检查 :昏迷状态 ,面色苍白 ,四肢冰冷 ,呼吸 30次 /min ,脉搏 130次/min ,血压 6 / 0kPa ,双侧瞳孔稍散大直径约 0 5cm ,光反应迟钝。头顶部见一长约 6cm伤口 ,枕部有一长约10cm伤口 ,深达骨质 ,右颞部有 2处长约 10cm伤口 ,可见骨折并有脑组织溢出 ,右额部有一长约 6cm伤口 ,右面部有 4处伤口 ,长约 7~ 10cm ,右眼内眦处有一长约 2…  相似文献   

10.
刘传兰  陆皓  张世范  郑军  高炜  汉瑞娟  朱鑫华 《护理研究》2013,27(20):2171-2172
[目的]研制适用于现场救护的握力手泵,观察其用于严重多发伤并发失血性休克现场救护效果。[方法]将健康比格犬23只随机分为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组[A组,n=12,将A组再分为液体复苏组(A1组,n=6)、液体复苏+自体血回输组(A2组,n=6)]和胸腹联合伤、失血性休克组[B组,n=11,再分为常规处理组(B1组,n=5)和综合处理组(B2组,n=6)],观察各组处理效果。[结果]A1组动物半数死亡,A2组动物全部存活;B组死亡的4例中3例为B1组,1例为B2组。[结论]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采用液体复苏+自体血回输优于单纯液体复苏;综合处理组优于常规处理组,本组研制的握力手泵、救生袋等救护装备在模型实验中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伤急诊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5年5月至2009年3月采用传统模式救治的多发伤患者123例为对照组,以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开展急诊一体化救治的161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死率、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急诊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明显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方法对48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急诊行积极抗休克治疗、动脉栓塞治疗和骨盆外固定。结果救治成功率87.5%,术后随访骨折恢复情况优良率95.2%。结论对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积极救治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何梅 《当代护士》2016,(6):112-113
目的观察加温液体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急诊科收入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液体是否加温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护理过程液体不加温,研究组液体加温。观察两组抢救后的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在中心温度、血乳酸及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死亡和寒战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明显研究组效果更好。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抢救过程予以加温液体能快速改善患者失血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体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症多发伤(S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的148例SMI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急诊科2021年1-12月收治的144例SMI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急诊救治效率、急诊时间效能、急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完成B超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ICU住院时长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分别为84.7%、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以提高SMI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急救成功率,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构建高效、快速、全覆盖的协同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抢救急性失血休克患者术中使用液体温度对机体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96例,对照组98例,观察组98例,采取术中使用液体加温和不加温、提高手术室温度和不提高室温方法进行分组,监测相同指标和严格控制液体温度和室温,严格细节护理。结果术中液体经过加温后使用,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稳定,尿量每小时达50ral以上,术中并发症发生减少。对照组和观察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P〈O.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要及时迅速有效,严格细节措施护理,使用加温液体和冲洗液,减少各种并发症现象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功抢救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护理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抢救护理措施及预后等,评价护理方法及预后相关性。结果 通过医生的积极抢救休克、手术等治疗,及建立急救护理程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全面而得当的护理、积极有效的心理沟通。抢救成功72例(92.3%),死亡6例(7.7%)。 结论 制定急救护理程序,迅速准确的判断,完善抢救措施,提高护士的素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心理沟通,使多发伤病人得以及时解除威胁病人生命的症状,保证病人呼吸、循环的稳定,为急诊创伤医师的诊断、治疗方案的调整及进一步的手术处理提供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休克状态下断指再植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9月~2004年2月本院收治的多发伤、复合伤并休克、手指离断14例26指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26指术后全部成活。结论:失血性休克状态下试行断指再植是可行的,围手术期处理得当是断指再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腹部多发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发生失血性休克的死亡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84例腹部多发伤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制定和实施急救护理,完善抢救措施。结果 治愈出院72例,死亡12例,无因护理措施不当而导致患者死亡或并发症发生。结论 正确的急救与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腹部多发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医院多发伤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ICU时血乳酸值和血红蛋白值、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ICU时观察组乳酸值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提高了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8例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救治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既往的专科救治模式,观察组(n=58)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比两组的院内急诊时间、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入院2周损伤严重程度、出院后3个月预后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早期病死率及休克、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急诊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入院2周的损伤严重程度均较抢救前明显减轻,并且观察组入院2周的轻伤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严重伤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能够提高多发伤救治的系统性、连续性及整体性,可尽快启动确定性治疗,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