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次声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18人(n=18)空腹抽血并分离其淋巴细胞,按照实验处理方法分为次声组(次声处理,n=18)、对照组(处理同次声组但次声治疗仪处于关闭状态,n=18)、空白组(淋巴细胞分离后一直置于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培养,n=18);实验处理15,30,60,90,120min,每时间段依次取样后放入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进行培养。培养24,48h,检测相关指标,包括台盼蓝染色法、噻唑蓝染色法(MTT法)、流式细胞术以及扫描电镜的检测。结果分离后的淋巴细胞存活率达到95%以上,采用MTT法检测的结果显示,实验处理后培养24,48h,次声组的OD值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次声组OD值随处理时间呈依次增大趋势,而对照组这种趋势不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次声处理组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结果显示:次声处理作用120min且培养48h的细胞大小、形状、表面微绒毛疏密程度与空白组差异不大;而对照组细胞却有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异形细胞增加等变化。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次声治疗剂量对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活性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其凋亡率影响不大;次声处理可能会引起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熟悉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短期培养方法,掌握染色体的制备技术。方法以人外周血为材料,采用RPMI 1640全培养基进行体外淋巴细胞培养,对采血后细胞培养时间、秋水仙碱浓度、固定液的配制时间、滴片距离及烤片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较成熟的淋巴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及染色体制作技术。结论该方法具有取材便利、用血量少、培养简单等优点,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合麻醉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IL-8,IL-1β基因表达,探讨异氟醚吸入和硬膜外阻滞对外周血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4例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12)和硬膜外组(n=12),在麻醉诱导后即刻和4h分别取静脉血20ml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进行梯度离心,从收获的淋巴细胞中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PCR后电泳扫描求积,检测淋巴细胞IL-8,IL-1β和mRNA表达结果:异氟醚组麻醉维持4h后比麻醉诱导后即刻IL-8,IL-1β的表达增加,(P<0.05),硬膜外组麻醉维持4h与麻醉诱导后即刻ILIL-8,IL-1β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复合麻醉中吸入异氟醚能增强肝脏部分切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即在转录水平上,异氟醚能增强外周血炎性反应,而硬膜外阻滞无此效应。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淋巴细胞人白细胞抗B原基因mRN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肿瘤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表达下调与肿瘤的发生、分化转移有关 ,是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目前主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白细胞抗原Ⅰ类 (HLA Ⅰ )分子。本研究设计、筛选HLA B特异性引物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扩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HLA BcDNA ,并对其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初步建立外周血淋巴细胞HLA BmRNA的检测方法。一、对象和方法1 对象 :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取自本院 4 0名健康体检职工 ,男 2 2名 ,女 1 8名 ,平均年龄 4 8 5岁。 30例胃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 ,男 2 2例 ,女 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链球菌制剂SM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增殖效应及抗瘤活性。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链球菌制剂SM(0.5KE/ml--0.015KE/ml)与正常人PBL共同孵育20小时,以MTT法检测经诱导后的人PBL的增殖效应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并采用生物活性检测法测定其上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PBL与不同浓度的链球菌制剂SM作用20小时后,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且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随之增加,尤其浓度为0.125KE/ml时最为理想。其上清中亦能检测到较高水平的TNF-α,在0.125KE/ml--0.015KE/ml时与对照组相比,P值<0.01。结论:链球菌制剂别能增强SM的增殖效应及抗瘤活性,其作用与其药物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1960年,Moorhead等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外周血体外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方法,该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上的变化,对于常见遗传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优生优育工作意义重大[1]。但该技术对细胞的培养时间较长,使得实验易受温度、pH、溶血和凝血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失败[2]。为了临床上能高效、快速、准确地诊断遗传性疾病,有学者已经报道了该技术的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X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后 miRNA表达谱的变化,为寻找新的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健康成年男性外周血,给予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后分别于 12h和 24h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各组细胞总 RNA,采用 Taqman低密度流体芯片技术检测照射组与对照组的 miRNA表达谱差异,并选取 4种 miRNAs进行 PCR单管验证。结果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12h可诱导 283种 miRNAs表达上调,473种 miRNAs表达下调;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24h可诱导 464种 miRNAs表达上调,331种 miRNAs表达下调。其中,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后,有 20种 miRNAs同时表现出时间反应性,即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其升高倍数为 0.25~27.43倍; 8种 miRNA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下调倍数为 0.11~13.84倍。其次,照射 12h与 24h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仅发现 2种 miRNAs表现出剂量反应性,即随着照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其升高倍数为 0.16至 1.12倍; 24种 miRNAs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下调倍数为 0.08~45.34。结论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 2Gy与 4Gy 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可筛选出多种差异表达的 miRNAs,这些差异表达的 miRNAs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反应性,可能是辐射损伤评估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8.
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啸  董香玉  朱传安 《临床荟萃》2001,16(18):841-841
苦参素 (博尔泰力注射液Marineinjection)是从中草药苦豆子中提取的纯中药制剂 ,其主要有效成份为氧化苦参碱 ,基础研究及初步的临床应用表明[1,2 ] ,该药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并使其复制指标阴转的作用 ,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程度的紊乱或低下 ,是导致HBV不能被清除的重要原因[3 ,4 ] 。我们于 1998年 10月至2 0 0 0年 11月 ,在观察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过程中 ,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做了观察分析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  相似文献   

9.
γ-射线辐照对淋巴细胞杀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 确定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所需的最低辐照剂量。方法 分别用 5、15、2 5、35、5 0Gy 5种剂量对血液进行辐照处理 ,然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及有丝分裂原刺激试验 ,测定3 H掺入量以测定淋巴细胞的残存增殖活性。结果 与未辐照血相比 ,15Gy剂量辐照时 ,对MLC培养的抑制率已达 (96 .4± 2 .0 ) % ,但对PHA刺激和ConA刺激反应的抑制率分别为 (85 .0± 1.7) %和 (86 .5± 5 .1) % ,均低于 95 % ;2 5Gy剂量辐照时 ,对PHA刺激和ConA刺激反应的抑制率分别达 (96 .3± 2 .8) %和 (96 .6± 4 .3) %。结果  15Gy剂量不足以预防TA GVHD ,最低辐照剂量应为 2 5Gy。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两种小牛胸腺地9例癌症患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的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胸腺肽能使癌症患者低下的T3明显增加,并对T4及T8具有两相调节作用,使过高过低的T4/T8的比值恢复正常。(2)某些胸腺肽尚能增加淋转的功能,尤其是功能低下者。(3)胸腺肽对NK及LAK活性无明显促进作用,有的甚至是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泰胃美对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杨正安裴红红创伤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抑现象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因感染导致死亡者占创伤治疗后期死亡者的70%~80%〔1〕,创伤后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感染的体内原因。对如何纠正和改善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我们为了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 增殖和抗肿瘤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HPBL;采用强度为0-80 mW/cm2的LIUPS刺激HPBL增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抗肿瘤因子(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培养基上清中的表达;采用共培养HPBL与人肺巨细胞癌细胞(95D)检测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与对照组(0 mW/cm2)相比,LIPUS刺激组(30 mW/cm2)每天刺激10 min,刺激2d后HPBL细胞增殖增强(P<0.01)。抗肿瘤因子刺激组INF-γ(39.66ng/L±8.30)、IL-2(619.84 pg/mL ± 125.94)、TNF-α(461.29 ng/L ± 14.08)和GM-CSF (108.11 ng/L ± 2.07),分别大于对照组(24.40ng/L±6.84)、(279.56 pg/mL ± 128.18)、(417.17 ng/ ± 21.44)和(96.53 ng/L ± 1.56);共培养实验显示,30 mW/cm2组肺癌杀伤率为51.11%±5.21,对照组为42.86%±0.55。结论:LIPUS刺激后可提高HPBLs的增殖活性和杀伤率。本研究结果可能对LIPUS联合淋巴细胞治疗肿瘤具有较大的治疗潜力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癌细胞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 取肝癌标本的同时抽取其外周血,利用噻唑蓝(MTT)法,体外检测26例患者癌细胞和淋巴细胞对8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肝癌患者癌细胞抑制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抑制率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选择化疗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光照对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及褪黑素膜受体基因(mt1和mt2)表达的影响,为生物钟应用于临床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将10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全黑暗和光照-黑暗交替(12∶12)条件下饲养。6周后用活动度测定仪筛选昼夜节律表现比较一致的大鼠,每组36只,再根据不同检测时间点随机分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继续于相应光照条件下(全黑暗和光照黑暗交替)饲养1周后,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生物钟相关基因clock、mt1和mt2的变化,用余弦软件进行节律特征分析,并比较在两种光照条件下基因表达的节律变化。 结果在全黑暗光制下,clock、mt1和mt2均呈节律性表达,其峰值相位分别位于CT7、CT9和CT11;在光照-黑暗交替(12∶12)光制下,各基因表达的节律特征发生了变化,峰值相位分别为ZT21、ZT8和ZT6。在不同光制下,基因表达的强度和振幅有所不同。 结论光照能影响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光照可能通过clock对mt1和mt2的表达节律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肿瘤病人对化疗药物敏感性观察。方法 用系列SABC试剂盒。T3、T4、T4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测定,122例恶性肿瘤患者(男75例。女47例,平均年龄46岁)并对其中49例病人化疗前后进行了监测。正常对照组38例。为义务献血员。结果 恶性肿瘤病人CD3、CD4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组。而CD8细胞明显高于正常组,导致CD4/CD8比值较正常组显著降低。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前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化疗后CD3、CD4显著增高。接近正常组水平,CD8细胞下降.但与化疗前无明显差异。而CD4/CD8比值则显著增高。结论 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化疗可使其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组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孔素 (Perforin)又称成孔蛋白 (Pore formingprotein,PFP) ,存在于激活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 (NK)细胞胞浆杀伤颗粒中[1] ,检测PFP表达细胞的数量可以判断个体细胞免疫功能 ,对疾病的诊断将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利用人PF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免疫组化法 ,识别未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中PFP的表达 ,同时还采用双重免疫酶组化染色法 ,研究PFP在CD3+ 的T淋巴细胞和CD5 6+ 的NK细胞中分布的情况。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健康儿童 ,男 5例 ,女 3例 ,平均年…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受体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检测凋亡受体Fas、TNFRⅠ、TNFRⅡ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增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细胞周期特异性,并探讨其与凋亡受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周期特异性细胞凋亡的关联性。应用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G0期和经植物凝集素刺激(PHA)进入细胞周期后Fas、TNFRⅠ、TNFRⅡ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周期特异性,同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抗Fas抗体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经植物凝集素刺激24小时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Fas、TNFRⅠ、TNFRⅡ表达率较G0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增加了(35.55±6.63)%,(30.63±2.66)%,(26.62±5.14)%,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主要表达在G1期;未经植物凝集素刺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停留在G0期,TNF-α和anti-Fas诱导后没有发生凋亡,而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淋巴细胞经TNF-α和anti-Fas诱导后发生凋亡,其凋亡主要在G1期。结论:凋亡受体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凋亡受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凋亡受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与凋亡受体表达的细胞周期特异性有关,细胞凋亡的发生与细胞是否进入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检测62例有核辐射接触史者(接触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CD56+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以40例无核辐射接触史的健康男性为对照。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7.6±7.01)%和(64.3±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0.73±5.48)%和(22.60±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P<0.05)。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能引起CD3+CD8+T淋巴细胞降低,可能对机体有一定程度的辐射损伤,应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光照对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及褪黑素膜受体基因(mt1和mt2)表达的影响,为生物钟应用于临床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将10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全黑暗和光照-黑暗交替(12:12)条件下饲养.6周后用活动度测定仪筛选昼夜节律表现比较一致的大鼠,每组36只,再根据不同检测时间点随机分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继续于相应光照条件下(全黑暗和光照黑暗交替)饲养1周后,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生物钟相关基因clock、mt1和mt2的变化,用余弦软件进行节律特征分析,并比较在两种光照条件下基因表达的节律变化.结果 在全黑暗光制下,clock、mt1和mt2均呈节律性表达,其峰值相位分别位于CT7、CT9和CT11;在光照-黑暗交替(12:12)光制下,各基因表达的节律特征发生了变化,峰值相位分别为ZT21、ZT8和ZT6.在不同光制下,基因表达的强度和振幅有所不同.结论 光照能影响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光照可能通过clock对mt1和mt2的表达节律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