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胃癌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作用机制及中药通过调控lncRNA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lncRNA在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多个层面影响胃癌进程及诊断治疗。多酚类、黄酮类、萜类、皂苷类、生物碱类等中药单体及中药靶向作用于不同的lncRNA,通过调控胃癌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调节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逆转胃癌细胞的耐药等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尽管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治疗胃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存在并发症多、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在近年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被证实能够治疗胃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中药的特点是多成分、多靶点,而胃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这决定了中药防治胃癌存在相关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从分子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层面揭示中药防治胃癌的作用机制。中医学认为胃癌的发生主要归结于肝气郁结、痰瘀气滞、津亏热结、正气衰败、癌毒胶结等因素。在文献中,中药复方主要为补益剂、清热解毒剂,如三草调胃汤、小建中汤、益气化瘀解毒汤等,而中药单体主要为攻毒杀虫类、清热类、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等。这些中药与中医学所认为的胃癌发生的病因病机相符合。研究发现,中药还可以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自噬、阻滞细胞周期、逆转细胞耐药等作用来治疗胃癌,但缺乏系统认识。该研究通过系统总结中药调控胃癌的相关信号通路,旨在明确中药治疗在胃癌分子机制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等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胃癌临床诊治状况仍处于早诊率低、手术切除率低、5a生存率低的局面,虽有手术治疗、化疗、内镜治疗、生物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尚存在有不良反应大、疗效欠佳等问题,探寻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超  沈克平  胡兵 《中医药学刊》2014,(9):2243-2245
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治疗手段,在胃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复方是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可以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转移,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免疫,逆转耐药等。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病例发现时已属中晚期,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中晚期胃癌的治疗疗效不甚满意,中医药因其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毒副反应低等特点而在中晚期胃癌治疗上具有较大发挥空间。本文从辨证论治、中药联合化疗、专方专药、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的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并就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胃癌是全球高发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早期发现困难,临床预后差,一旦确诊往往已达中晚期病程,治疗难度大。手术、放化疗、免疫疗法、姑息疗法等常规疗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中医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胃癌的治疗中,在疾病发展早期、进展期、晚期或术后等多个阶段,中医药疗法的单独或联合运用,都展现较为显著的疗效。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下,越来越多的中药活性成分被证实,在调节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抑制胃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机体免疫、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表明中医药参与胃癌治疗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王萧萧  何玲燕  吴国水 《中药材》2023,(6):1585-1588
胃癌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处于极易向胃癌发展的病理状态,包括肠化、萎缩、异常增生,是转变至胃癌的关键环节,尽早诊断、及时防治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减缓或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胃癌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是现阶段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西医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疗多集中于病因与症状的治疗,对胃癌癌前病变的逆转多无确切疗效。而中医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中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疗效显著,且具有多靶点、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中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鉴于此,该文就中药靶向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中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相关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构建及分析,探讨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通过HMDD、DisGeNET、OMIM、GeneCards、TTD、lncRNADisease数据库查找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基因,并通过starBase平台构建lncRNA相关ceRNA网络,采用MCODE、MCL、GLay方法识别功能模块,基于最小结构熵确定最优模块识别方法,筛选包含lncRNA、miRNA、mRNA的模块,通过文献预测模块中潜在的调控轴。结果 ceRNA网络共有283个节点,由72个miRNA、182个mRNA、29个lncRNA和4 990个调控关系组成,共划分为11个功能模块,发现UCA1-miR-1-G6PD调控轴,其中miR-1抑制G6PD表达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而UCA1能够解除miR-1的抑制从而恢复G6PD正常表达。结论 UCA1-miR-1-G6PD分子调控轴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可通过ceRNA网络的模块化分析开展病证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肿瘤是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中医药是防治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产生抗肿瘤效应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逆转耐药,提高生活质量等。网络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阐述药物作用于疾病的靶点和通路,与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效应不谋而合,已广泛用于抗肿瘤中药研究;研究显示抗肿瘤中药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以及调节肿瘤微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网络药理学在防治肿瘤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中药抗肿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胃癌(GC)是一种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多种因素原因导致该病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即使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今通过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依然无法有效遏制其进展,所以进一步探索并阐明GC发病原理及其分子机制,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GC的不断恶化离不开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的改变,有氧糖酵解(AEG)作为肿瘤的独特代谢方式,直接或间接促进了GC肿瘤组织的多种恶性表型。GC的肿瘤微环境为AEG的发生提供了良好“土壤”,其紊乱的信号分子引起大量诱导AEG启动及调控其活性的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糖酵解相关酶及多种基因活化,最终促进了AEG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及复方在抗肿瘤及干预GC细胞AEG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药及复方调控多靶点、多通路的优势在此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近年来中药干预AEG影响GC发生发展的多项研究,从基因、蛋白、糖酵解关键酶及信号通路等方面总结中药调控AEG研究的进展,以期进一步明确AEG在GC进展中的确切作用以及中药与上述二者的具体作用关系,反思当前研究存在的缺陷,为今后相关领域临床、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虽然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仍存在并发症多、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众多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治疗食管癌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及食管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现状,决定了中药防治食管癌存在相关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需要从现代医学着手,从分子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层面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中医学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多归结于肝气郁结、痰瘀气滞、津亏热结、正气衰败、癌毒胶结等。查阅文献发现,中药复方主要为补益剂如六君子汤、润燥剂如启膈散及清热剂如复方苦参注射液等;中药单体以攻毒杀虫类、清热类、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等为主;与中医学所认为的食管癌发生的病因病机相挈合。研究发现,中药还可以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分泌型糖蛋白/β-链蛋白(Wnt/β-caten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酪氨酸激酶2/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等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自噬,阻滞细胞周期,逆转细胞耐药等作用治疗食管癌,但缺乏系统认识。该文通过系统总结中药调控食管癌的相关信号通路,利于明确中药治疗在食管癌分子机制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等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新视角,新思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也称出血性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绝大多数存活者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血肿的形成及扩大、颅内压升高、血脑屏障的破坏、脑水肿、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目前西医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法有抗血小板治疗、降压以及祛除血肿的外科手术等,然而通常伴有手术造成的再出血、感染、神经损伤、有效灌注压不足等风险。中医认为,瘀血阻滞、内生热毒是急性期脑出血的最基本病机。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可以改善脑出血相关的血脑屏障损伤、脑水肿、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减轻脑出血损伤,其调控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包括水通道转运蛋白4(AQP4)相关分子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分子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阻抑蛋白/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相关X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P53/Bax/Caspase-3)分子通路等。本文从目前中药对脑出血介导脑损伤的改善作用以及干预的分子通路出发,综述近十年来发表在国外期刊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新药研发提供线索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IPF的作用机制和现存问题进行综述。中药可通过氧化/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及基因表达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能改善IPF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多由外伤引起,常导致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是造成截瘫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工业的不断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但目前却仍然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药物治疗脊髓损伤是当今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药具有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特性,被用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历史悠久。近期研究指出一些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能够有效减轻或改善局部血管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轴突脱髓鞘、胶质瘢痕形成等继发性脊髓损伤病变,并从机制上肯定了其治疗脊髓损伤的科学性。本文对上述研究中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促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中药可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4(AQP-4),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表达改善脊髓水肿、缺血缺氧,调控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等抑制炎症反应,抗氧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再生,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等多方面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说明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等独特治疗优势,其用以治疗脊髓损伤、改善预后具有广阔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对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产生严重的影响。中医药治疗COPD具有较好的疗效和优势,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网络药理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疾病”互作网络,从生物网络系统的角度阐释生命体对疾病刺激和药物治疗的反应,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理念与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相一致,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特征相契合。近年来,网络药理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中药治疗COPD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药在改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细胞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的可靠性、规范性及可验证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对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COPD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反流、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组织细胞过度增殖、阻断胃癌前期病变近一步向胃癌转化、上调相关抑癌基因的表达、下调相关癌基因的表达、降低ICAM-1蛋白表达等多种作用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征状,逆转其病理改变。积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癌是一种在消化道中常见的肿瘤,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被揭示。在肝癌的治疗方面,虽然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疗法等方式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但这些治疗手段也伴随着相当数量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近年来,中药在肝癌治疗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中药的功效。中药以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来应对疾病,然而肝癌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且尚未完全解析,这也意味着中药在防治肝癌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为人了解。为此,可以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以更深入地挖掘中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中药可以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刺猬(Hedgehog)信号通路、Wnt/β-连接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及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Smad信号通路等途径,从而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阻滞细胞周期等方面展现其抗肝癌效果。然而,对其系统性认知尚不充分。该研究旨在全面研究中药对肝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揭示中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分子作用机制。这一研究有望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新的视角和新的疗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医疗优势,中医药治疗已成为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的组方,最能体现出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近年来,中药复方治疗胃癌机制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宁胃癌细胞凋亡和分化,抑制胃癌细胞转移,调控多种癌基因表达等多种方式产生抗癌作用。文章就目前中药复方治疗胃癌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始逐渐追求个体化治疗。目前,针对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主要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因其伴随明显的副作用且价格昂贵,已成为目前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具有个体化和整体协调的能力,可以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来发挥防治多发性硬化的作用,但仍缺少系统阐述。因此本文就近5年来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研究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中药单体及复方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指导及思路,并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伟琪 《中医药导报》2005,11(11):64-65,73
文章对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从调脂作用、抗氧化作用、对动脉壁细胞的直接作用,SMC增值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因子和主长因子的作用,对凝血纤溶系统作用、以钙拮抗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