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RFS)是机体经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后,提供再喂养(包括经口摄食、肠内或肠外营养)后出现的以低磷血症为特征的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1],包括水电解质失衡、葡萄糖耐受性下降、维生素缺乏及由此引发的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系统并发症。RFS文献报道较少,临床医师对其认知不足,易误诊误治。我科近期收治RFS 1例,误诊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灾后慎防再喂养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RFS)是机体经过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后发生的以低磷血症为特征的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通常在营养治疗后3~4d内发生。进食原则:先少后多,先盐后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RF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以低血糖为主要表现的RF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伴气促6年入院,经检查符合营养治疗的指征,应患者及家属要求行右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给予营养混合液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意识改变,经血糖测定考虑为低血糖症,补充葡萄糖后症状可缓解,临床诊断为RFS。后停用全营养混合液,改用复方氨基酸及脂肪乳剂进行营养治疗,低血糖症状未再发生。结论临床对于已经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应同时补充电解质及维生素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以防RF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对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108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观察记录每位患者呼吸机撤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住ICU时间和营养支持时间以及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测定臂肌围、氮、电解质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结果肠外营养组的氮平衡指标较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其他营养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在住ICU时间和对营养耐受性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营养支持天数方面,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易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而肠外营养组易并发血气胸和心衰加重。结论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应尽早给予肠内或尽早由肠外营养过渡为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尽早脱机、拔管,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支持方式,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等有重要意义。肠内营养是肠瘘患者主要的营养支持方式之一,但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早期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诸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淤胆先重后轻和腹泻,这些现象可以不同组合形式表现出来,总称为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现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近来诊治的100例肠外瘘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初期出现再灌食综合征后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于伤后3天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共10天,观察营养状况,肝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及并发症等指标,同时介绍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结果(1)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2)肠内营养组无肝功能损害,肠外营养组有明显肝功能损害;(3)两种营养方法均能纠正电解质轻度异常;(4)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而肠外营养组容易产生高葡萄血糖;(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肠内营养组57.9%,肠外营养组82.4%,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肠外营养组发生静脉炎的机会多。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可代替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风险预测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营养支持患者再喂养综合征(RFS)发生情况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选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08例营养支持患者为研究对象,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营养支持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RFS风险评估及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喂养前、喂养5 d后的营养状况、电解质代谢情况及RFS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5 d后的血清磷、血清镁、血清钾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喂养5 d后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 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风险预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ICU营养支持患者RFS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ICU肠内营养患者再喂养综合征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7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4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分为再喂养综合征组和非再喂养综合征组,分析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结果 共130例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群体长期饥饿者的营养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被困井下8 d获救矿工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分阶段给予相应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结果:20例患者均符合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3.28王家岭矿山透水事故伤病员出院标准》,在入院后13 d内陆续出院。结论:长期饥饿是发生再喂养综合征最危险的因素,本次救治中营养素供给总量及速度均超出欧洲临床营养杂志2007年发表的指南,但无一例发生再喂养综合征,为今后临床诊治该类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与单纯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需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组(30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30例),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观察胃肠并发症及高血糖、二重感染发生情况,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纯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多,易发生高血糖、二重感染及胃肠功能衰竭。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少。能有效保护胃肠功能,降低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论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实施肠内加肠外营养,不仅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同时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腹部手术患者预防性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腹部手术患者分为肠内组(EN组)和对照组,手术后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常规输液治疗,并观察临床反应和测定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以及营养指标。结果:①肠功能恢复时问EN组短于对照组(P〈0.01)。②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治疗后体重、前自蛋白、自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EN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手术患者实行预防性牢肠造瘴肠内营养是一种可行的肠内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8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41例。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3天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15d后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B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临床并发症发生。结果E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2组患者营养支持15d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EN组静脉炎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低于肠外营养,因此在临床中建议应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次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患者初次喂养后发生再喂养综合征(RFS)的早期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入院早期的急危重症患者营养选择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首次收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且符合病例入排标准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并发RFS,分为RFS组和非RFS组,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数据指标,并构建RFS早期预测模型。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200例,分为RFS组134例,非RFS组66例,发病率为66.7%。单因素分析显示:NRS2002营养评分,APACHEⅡ评分,入院3 d是否诊断脓毒症,3 d内胰岛素应用病史,前白蛋白,尿素氮,C反应蛋白等与RFS发生相关(P<0.05)。筛选患者入院初期即可获得的危险因素并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白蛋白、尿素氮、C反应蛋白为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入院早期RFS预测模型Logit(P)=0.114X1+0.011X2-0.005X3,模型预测急危重症患者RFS发病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95%CI:0.6708~0.8132),灵敏度为81.34%,特异度为57.58%。模型拟合优度显示:χ2=3.808(P>0.05)。结论:在剔除了入院初始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急危重症患者后,其首次喂养获得了更高的RFS发病率,脏器功能的损害或抑制了电解质水平的下降。前白蛋白、尿素氮、C反应蛋白是急危重症患者早期即可获得的危险因素指标,基于此构建的RFS风险预测模型有着良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可以有效评估急危重症患者RFS发病风险,为医师营养策略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王桢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881-188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的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胃癌且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72例,依患者意愿分为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肠内组和行术后肠外营养治疗的肠外组。对比观察两组胃肠道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胃肠道功能(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恢复情况上,肠内组明显优于肠外组,且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内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临床营养支持(clinical nutrition support)一般认为可以通过经口、经肠道或经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及全肠内营养治疗早产儿的临床疗效。【A-法】选择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治疗的56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应用奶内联合肠外喂养;另选择同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3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肠内营养。分别比较两组出院体重、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院体重明显增加,各种并发症如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喂养不耐受等发生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可使早产儿获得更多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治疗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神经内 科危重症患者98 例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各49 例。2 组均给予针对原发疾病的神经内科治 疗,肠外营养组于发病48 h 内给予肠外营养7 d,然后改为肠内营养7 d;肠内营养组于发病48 h 内经鼻饲予 以肠内营养14 d。于治疗前、后比较2 组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质量指数 (BMI)、总淋巴细胞计数(TLC)、IgM、IgG、HLA-DR;比较2 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 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的临床营养指标(TP、ALB、HB、BMI),免疫指标(TLC、IgM、 IgG、HLA-DR),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优于肠外营养组,并发症 的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 者的营养、免疫、胃肠功能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和临床护理观察。方法:将84例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为胃肠内营养组和胃肠外营养组各42例。观察两组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等)以及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lt;0.05),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后,患者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肠外组应激性溃疡、高血糖、合并呼吸道感染、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内组(P&lt;0.05)。结论: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低等优点,在脑血管意外患者消化道功能健全的条件下可代替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腔喂养管与普通胃管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食管癌患者根治术中放置三腔喂养管术后24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观察患者反应;并随机抽取26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放置普通胃管,术后采用肠外营养作对照。2组均在术后2d及1周查肝肾功能,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果食管癌切除术后采用三腔喂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比留置普通胃管采用肠外营养更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及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了护理工作压力。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采用三腔喂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此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RFS)的危险因素回归方程,并分析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54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FS发生情况分为RFS组51例和非RFS组10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发生RFS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因子对RFS的预测价值;构建并验证相关Logistic回归方程,拟定相关护理干预内容。结果 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有创机械通气、喂养前禁食时间、D-二聚体水平、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血镁水平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水平均为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水平和联合预测因子预测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