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学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GE Singna1.5MRI作平扫、增强及MRS,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多发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患者共计35个瘤灶,CT呈等或等高密度,MRI呈等或等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约20个病灶周围可见脑膜尾征。结论联合运用CT、MRI平扫增强及MRI波谱分析,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诊断有很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肾脏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病理确诊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多发病灶4例,单发病灶2例,腹膜后淋巴肿直接蔓延3例,肾周淋巴瘤、肾脏弥漫性浸润和肾窦累及各1例。11例病灶境界不清但密度(或信号)均匀,12例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5例MRI平扫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低信号。12例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均低于正常肾实质,其中10例呈渐进性强化,2例呈皮髓质期明显强化。结论:肾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分期和随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肌内黏液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4例接受MR检查(其中3例接受增强扫描),1例接受CT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5例肌内黏液瘤患者中,股内侧肌内黏液瘤2例,腓肠肌内黏液瘤1例,腓骨长肌内黏液瘤1例,胸锁乳突肌后方肌内黏液瘤1例.MR平扫肌内黏液瘤旱与肌肉走行一致的椭圆形3例,呈不规则片状1例,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接受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呈厚壁强化并可见结节.CT平扫肿瘤呈液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内部渐进性强化.结论 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但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MR增强扫描与病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有MR、CT影像资料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2例,1例行CT平扫及MR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及MRI的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例病灶位于左侧臀大肌及臀中肌内,病灶呈分叶状,大部分边缘清晰,CT平扫为等、低密度改变,以低密度为主,其间见不规则条片状、索状等密度影;MRI平扫该肿块信号不均匀,在T1WI、T2WI上肿块内均见不规则条片状、索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肿块内低信号区域未见强化,病灶内稍高信号区域不同程度强化,以内侧强化为著。1例病灶位于右胸壁第2、3肋间隙内,呈梭形生长,内侧突向胸腔,大部分边缘清晰,CT平扫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MRI平扫病灶内与纤维化相符合的长T1短T2低信号区,增强扫描不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影像学上主要与一些富于胶原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纤维母细胞性病变作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8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脏PECom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在CT及MRI图像上的位置、密度及信号特点、强化形式。  结果  含脂肪型病灶肉眼可见的脂肪成分无明显强化,而软组织成分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并见到瘤内血管,门脉期及延时期出现中轻度强化,并可见环形强化的假包膜。无脂肪型呈实质性软组织肿块,肉眼不可见脂肪成分,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呈明显均质强化,可见粗大扭曲的畸形血管和动脉瘤样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呈延时强化改变。由于病灶缺少正常肝细胞,肝胆特异期病灶对比剂摄取呈低信号改变。其中含脂肪型需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但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无脂肪型几乎全部误诊为肝细胞癌。  结论  肝脏PEComa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如果依据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成分来分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性,但是病变在表观扩散系数图及肝胆特异期没有特异性,不能作为单独的诊断依据。乏脂肪型PEComa临床术前误诊概率较大,因此放射科医生加强对此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癌变的CT、MRI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肝硬化癌变的诊断及介入诊疗水平。方法:对10例12个经病理证实的癌变灶的影像学病灶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接受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检出7个病灶,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出12个病灶;螺旋CT三期扫描显示,动脉早期7个病灶均出现中等度增强;MRI平扫在T1WI像上,12个病灶中,4个病灶略呈高信号,8个病灶呈略低信号,在T2WI像上9个病灶呈高信号影,增强动态扫描,动脉期9个病灶呈中度强化,3个病灶呈现小结节样强化;并对7例甲胎蛋白(AFP)升高的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结论:对于肝硬化癌变病灶的检出,MRI优于螺旋CT,MRI应作为肝硬化癌变检出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对影像学高度提示的肝硬化癌变病灶及早实施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dorsi,EFD)的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F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CT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3例MRI平扫检查,并分别测量EFD、前锯肌及周围脂肪CT平扫及增强后CT值进行比较,分析EFD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结果 20例患者中,13例病灶位于双侧,4例病灶位于右侧,3例病灶位于左侧,CT共发现33处病灶,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肌肉深面,均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以肌肉样密度为主,病灶内见条纹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病灶边缘毛糙不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3例轻度强化,5例无强化;EFD与前锯肌、EFD与周围脂肪间平扫及增强CT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信号不均匀,呈等信号为主的肌组织与高信号的脂肪组织交错排列,MRI增强扫描1例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根据CT及MRI影像表现均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1例中8例接受B超检查;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右侧者7例,位于左侧者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8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3例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PNE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软组织pPNETs6例,骨pPNETs9例;7例行X线检查,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pPNETsX线及CT平扫表现为范围较广泛、边缘模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均见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2.5cm×2.8cm~10cm×13cm,平均6.2cm×7.4cm;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见肿块强化,但强化多不均匀。软组织pPNETs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为等密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区;肿瘤大小2.7cm×4.8cm~12.4cm×14.5cm,平均6.7cm×8.2cm;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6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中等稍高信号2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8例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pPNETs多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常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CT、MR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判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及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CT表现特点,提高PS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为PSH的10例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10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6例行增强CT。结果 10例患者共11个病灶,左肺6个,右肺5个,病灶均呈类圆形肿块或结节,边缘清楚,直径1.2~8.6cm,9个病灶直径小于3.0cm,3例周边有分叶,3例与胸膜粘连,7例密度均匀,CT值26~53Hu,平均32.6Hu,3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周边见空气新月征。注射造影剂后,6例病灶强化明显,大小3.2~7.5cm,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CT值59~86Hu),2例见贴边血管征。结论 PSH多呈球形或类圆形,密度偏高且较均匀,边缘光滑锐利,病灶内可见空气新月征,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并可见贴边血管征;多数病灶术前可以诊断,少数确诊仍需病理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1.
少脂肪良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良性少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男6 例,女14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良性肾脏少脂肪AML的超声、CT及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超声检查。12例行CT平扫及增强,1例仅行CT增强。12例行MR平扫及增强,1例仅行MR平扫。结果:病灶呈扁圆形或不规则形10例(50%),与肾脏交界面平直者9例(45%);15例(75%)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其中7例(46.7%)呈限制性生长或“蘑菇”征。9例(75%)CT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全部病灶T2WI信号稍低于肾实质,信号完全均匀4例(30.8%),夹杂微小点片状稍高信号9例(69.2%);双回波化学位移成像5例(41.7%)反相位信号点状或片状减低。双期CT和动态MRI增强扫描示病灶呈均匀或筛网状强化。12例(60%)病灶呈高回声,18例(90%)回声均匀。3例(15%)病灶内见扩张或粗大迂曲走行的血管。结论:良性肾脏少脂肪AML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征:形态不规则或非膨胀性生长、稍高回声、CT平扫呈稍高密度、T2WI呈均匀稍低信号或夹杂少许点片状稍高信号、均匀或筛网状持续性强化、女性多见、病灶内偶可见迂曲扩张血管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DF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CT或/和MRI特征。结果 17例均为单发病变,其中腹壁外型10例,腹壁型5例,腹内型(肠系膜)2例,共进行了10次CT、10次MRI检查,其中3例均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10例,9例平扫呈等密度,密度均匀,1例腹内型DF平扫局部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5例,其中4例为轻度强化,另1例腹内型DF增强呈环形明显强化;2例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检查有10例,T_1WI均为等信号,9例T_2WI、SPIR序列为高信号,内部信号欠均;1例腹内型DF内部见斑片状短T2低信号,SPIR呈低信号。6例DF行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点状、条索状、片状无强化区。结论 DF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更能反映病灶内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扁桃体癌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扁桃体癌患者CT和MRI影像学资料,其中行CT平扫18例,CT平扫+增强扫描6例,MRI平扫+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3例。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形态不规则20例,呈椭圆形8例,圆形3例;边界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17例,边界较清晰14例;CT表现为扁桃体区软组织肿块,肿瘤呈稍低密度;MRI显示T1WI肿瘤呈等信号,信号强度类似或稍低于肌肉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信号,增强扫描多数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清晰显示扁桃体癌的形态、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侵犯周围组织,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和/或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及MRI平扫共8个病灶,CT显示6个病灶中,5个呈稍低密度,1个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其内可见小片状等密度。MR显示的4个病灶中,2个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1病灶未显示脂肪信号特点,病灶内未见囊变、血肿、坏死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个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均匀强化;3个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改变,5个病灶呈持续强化改变;3个病灶内部见粗大畸形血管,5个病灶可见引流静脉。结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病人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扫描检查10例,平扫9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6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6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MRI检查11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9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CD患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8例CD患者中,6例为局灶型,其中5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2例为多中心型,均为浆细胞型。CT检查8例,平扫5例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3例病灶内有小斑片状低密度。3例伴点、条状钙化。CT增强扫描5例透明血管型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血管,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中3例平扫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呈相对低密度改变,1例呈更高密度。3例浆细胞型中等均匀强化。MRI检查4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T2WI中央斑片状亮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一致。结论 CD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局灶型病例多为透明血管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中心型病理多为浆细胞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征,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症患者的CT 及MRI影像学特征,其中行CT检查者5例,行MRI检查者7例.结果 12例中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5例行CT检查者,平扫呈等密度者4例,呈低密度者1例.7例行MRI检查者,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者共3例,呈等T1、等T2信号者共4例.7例中5例病灶中央可见星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患者病灶周边实质均呈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边实质强化减弱,中央星状疤痕呈延迟性强化.结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择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24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CT平扫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均匀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16例患者病灶中可见增粗的肝血供动脉);门脉期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病灶呈等或低密度灶(20例呈等密度灶,4例呈低密度灶)。病灶中心瘢痕呈逐渐延迟强化。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形态及密度情况,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任宏伟  王强  许强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91-3392
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在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的表现,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FN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行螺旋CT检查16例,MRI检查13例,9例患者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16例肝脏FNH患者,结节位于肝左叶6个,肝右叶8个,尾状叶2个。肿瘤平均直径为3.6cm。MRI检查13例,FNH平扫T1WI6例为等信号,7例为稍低信号;T2WI5例为等信号,8例为稍高信号。7例病灶中心或偏心有瘢痕。动态增强扫描7例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为轻度增强或等信号。5例病灶在延迟期出现瘢痕强化.CT平扫低密度者10个,均匀或不均匀,等密度者6个。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及1例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有明显均一强化,其中14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2个病灶为略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3个在延迟期显示相对高密度中心瘢痕。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显示FNH的特征性表现,反映肝脏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有助于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腺瘤等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32例恶性脑膜瘤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诊断率。结果:(1)32例恶性脑膜瘤分布范围为大脑镰9例,大脑凸面14例,后颅凹4例,矢状窦旁5例。(2)平扫CT病灶表现为低密度病灶或不均匀密度灶,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欠清晰,病灶内或可见极低密度灶,病灶内少见钙化征象,部分可见病灶临近颅骨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边界不清晰,可见结节样或分叶状增长,病灶内极低密度区无强化。肿瘤周围可见不均匀水肿低密度区。部分可见临近脑膜尾征。(3)32例恶性脑膜瘤平扫CT诊断6例,增强CT扫描诊断28例,增强CT扫描诊断率高于平扫CT(χ^2=7.192,P=0.000)。结论:增强CT扫描恶性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能够为恶性脑膜瘤的定性诊断提供具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