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disease,GBM)病是一种罕见的小血管炎,其特征在于存在针对肾脏和(或)肺组织基底膜抗原的循环和沉积抗体[1]。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和免疫荧光染色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沿肾小球基底膜线样沉积为抗GBM  相似文献   

2.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作用于B细胞表面CD20分子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靶向诱导B细胞凋亡,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与自身抗体致病相关的疾病治疗存在理论基础。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中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类风湿关节炎”等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4月.收集有关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2 727例研究对象,其中1 000mg RTX试验组1 240例,500 mg RTX试验组548例,安慰剂组939例;4个临床试验随访了第24周的情况,1个临床试验随访了第52周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4周疗效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显著性[OR=2.78,95%CI (2.26,3.34),P<0.000 01];②安全性方面:利妥昔单抗组的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500 mg RTX组:OR=0.91,95%CI (0.67,1.25),P=0.56;1 000 mg RTX组:OR=1.00,95%CI(0.80,1.26),P=0.97].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和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F...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 通过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由2名评价者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采用Revie...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 INS)是儿童及成人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糖皮质激素是INS治疗的基础用药。对于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 IRNS)患者,多数需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类药物。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利用利妥昔单抗(RTX)治疗IRNS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主要就IRNS的发病机制及RTX在不同病理类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微小病变肾病(MCD)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及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关系密切.利妥昔单抗(RTX)是针对CD20的一种单克隆抗体,2007年开始被用于治疗成人MCD.根据在PubMed中检索到的RTX治疗成人MCD的所有文献显示RTX能够将表现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MCD患...  相似文献   

9.
10.
探讨极低剂量(100 mg)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7例用单次100 mg利妥昔单抗治疗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追踪患者病情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显示,3例患者实现完全缓解,其中有2位出现复发.1例患者出现输注不良反应;1例患者用药后第16个月时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第37个月进入终末期肾脏病.部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用极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获完全缓解,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正>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最常见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之一[1],对显著的蛋白尿及肾功能恶化的高危患者均建议积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治疗缺乏反应。近年来,国外报道利妥昔单抗治疗IMN疗效显著,甚至对部分患者推荐为首选方案[2],但迄今为止,国内有关利妥昔单抗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原发性FSGS且接受过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1次或2次,单次剂量为375 mg/m ...  相似文献   

14.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而浆细胞无CD20抗原.利妥昔单抗对于狼疮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难治性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而且安全的,但对IgA肾病无效.本文就利妥昔单抗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新月体肾炎较为罕见,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本文报道1例仅表现为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的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新月体肾炎、急性肾衰竭病例,经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PLA2R抗体转阴,肾功能好转并摆脱透析。提示利妥昔单抗可显著降低PLA2R抗体水平,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肾病综合征(nephrotie syndrome,NS)是儿童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大多数对激素有效,但约有60%会频繁复发甚至发展为激素依赖,此时加用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ive agents,ISA)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等有较好效果,可以减少激素用量,达到撤减激素的目的,但是仍有一些严重病例治疗困难,对上述免疫抑制剂反应欠佳甚至成年期后仍持续复发。  相似文献   

17.
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已有近20年经验。本文回顾总结了RTX治疗IMN的疗效,包括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和初发的IMN;RTX与保守治疗、环孢素、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治疗IM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RTX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疗效;RTX治疗IMN疗效的影响因素,如RTX剂量、RTX用药间隔、血M型磷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例糖皮质激素和利妥昔单抗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硬皮病样cGVHD治疗效果较好的受者, 经治疗后患处皮肤软化, 关节活动自如, 对今后此类受者的治疗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肾移植受者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时应用利妥昔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间5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资料,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500 mg)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免疫诱导方案、免疫维持方案、移植肾功能、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5例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4例血肌酐恢复正常,1例血肌酐维持在300μmol/L左右。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治疗后移植肾C4d沉积明显减轻。随访6~12个月,1例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1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无受者发生严重感染,人/肾存活率100%。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AMR的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治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PTL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单倍体相合HSCT后PTLD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分别于移植后57~164 d发生PTLD,临床表现为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经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PTLD,均为B淋巴细胞来源,EB病毒DNA阳性.采用减量或者停用免疫抑制剂,抗病毒治疗,应用利妥昔单抗(1例联合化疗)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剂量为375 mg/m2,每周1次,共用4次.结果 治疗后3例的淋巴结均明显缩小,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病情缓解.结论 PTLD是HSCT尤其是单倍体相合HSCT后的严重并发症,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对于PTLD的治疗效果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rituximab-containing regimens on 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PTLD) following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 cases of PTLD after haploidentical HSC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ime to development of PTLD ranged from 57 to 164 days after HSCT.The main symptoms included fever, superfici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Epstein-Bart virus (EBV)-positive B-cell PTLD was diagnosed by biopsy of lymph node. Management of 3 patients consisted of withdraw of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anti-viral therapy, rituximab (375 rng/m2 , per week for four weeks) monotherapy or chemotherapy plus rituximab.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had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PTLD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HSCT especially haploidentical HSCT. Rituximab-containing regimens are potentially effective, well-tolerated with mild toxicity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TLD following haploidentical HS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