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心静脉阻塞性疾病( CVO)包括中心静脉狭窄及闭塞,是血液净化通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到25%~40%[1].我国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管通路建立时机普遍较晚,中心静脉置管广泛应用,且留置时间偏长,容易导致CVO,严重影响透析充分性及生活质量.因此,我们通过分析10例临床疑诊CVO患者的资料,探讨CVO的诊断线索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不断增多,透析龄不断延长,其相应的并发症处理也越显重要。中心静脉是常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及血液透析导管)的最终回路,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可引起严重的静脉高压,影响通路的使用甚至缩短透析龄。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中心静脉疾病成为血液透析并发症的一大难题。随着通路维护的广泛开展,中心静脉疾病作为血透通路的终极并发症,也越来越得到通路医师及患者的重视。2019年发布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较第一版增加了中心静脉疾病的章节[1];2023年英国发布的通路指南更新版也特意将中心静脉病变单列一节[2],这均凸显中心静脉对于血透通路的重要性。第2版中国专家共识初步阐述了中心静脉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以此作为临床工作的指导原则,并着重强调预防,减少或避免中心静脉插管,以降低中心静脉疾病的发生。不过,近几年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以及诊治经验进一步丰富,又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49岁,2017年3月14因"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3个月,呼吸困难半月"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患者3个月前因血液透析长期置管流量差改为腹膜透析,起初行1. 5%腹透液2 000 m L,每日4次,留腹4 h,每次超滤约800 m L。随后超滤量逐渐减少,在当地医院改为2. 5%腹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经血管造影检查存在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18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插管史,平均留置时间(3.0±0.4)个月。PTA术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 s后缓慢放气。PTS术18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4枚,2例为左侧锁骨下静脉狭窄,使用血管球囊扩张成后残留狭窄严重,植入10 mm×62 mm自膨式支架,另2例为右侧无名静脉狭窄,植入12 mm×62 mm自膨式支架。结果发生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18例均行PTA进行治疗,术后予双嘧达莫50mg,口服3次/d,随访6~12个月,其中2例出现再次狭窄,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肿胀,3个月后再次予以PTS,术后3 d予以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皮下注射,随访至今无肿胀发生,手术成功。结论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血透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虽然中心静脉导管不是长期血透通路的最佳选择,但对于内瘘建立困难的患者以及需要急诊透析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不可避免。60%以上长期透析的患者首次透析使用的血透通路为中心静脉导管[1],近2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中心静脉导管的高使用率及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会引起中心静脉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院血液透析中心静脉长期导管感染的发病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47例中心静脉长期导管患者的原发病,导管留置时间,病原菌分布。结果: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贫血越严重,导管留置时间越长者,中心静脉长期导管感染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留置时间超过2年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菌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缩短留置时间可减少血液透析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延期留置临时导管后中心静脉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延期留置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周)的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CT血管造影检查判断中心静脉病变(CVD),按照中心静脉病变及狭窄程度分组。Logistic回归法分析延期留置导管致CVD的危险因素。113例患者中67例(59.3%)存在中心静脉病变,病变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较无病变组高(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长透析龄是延期留置导管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周足以导致中心静脉病变,建议应避免延期留置中心静脉临时导管。  相似文献   

8.
<正>血液透析能够有效过滤体内有害物质,是终末期肾病主要的肾脏替代疗法。近年来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血液透析患者比例呈现增加趋势,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nous stenosis,CVS)是与血液透析相关的最为棘手和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并影响血管通路的使用及其寿命,临床对其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维持血管通路的长期通畅,保证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一、CVS的危险因素CVC是导致CV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上肢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上肢血液透析通路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前臂血管耗竭.采用前臂"U"型或桡侧直行皮下隧道,于下肢取适当长度大隐静脉行预扩张,两端修剪成斜面,远心端与腕部桡动脉或肘部肱动脉行端侧吻合,...  相似文献   

10.
股静脉直接穿刺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江英 《护理学杂志》2002,17(5):331-331
1990年 10月至 2 0 0 1年 8月 ,我院对 2 10例无内瘘的急、慢性肾衰竭及急性中毒的病人 ,采用内瘘穿刺针行股静脉直接穿刺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 (或血液灌流 ) 10 78例次 ,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 10例病人中 ,男 15 0例、女 6 0例 ,年龄 16~ 86岁 ,平均(5 0± 10 )岁。临床诊断 :急性肾衰竭 70例 ,慢性肾衰竭 110例 ,毒物、药物急性中毒 30例。慢性肾衰竭中因内瘘阻塞 80例 ,内瘘尚未成熟 2 0例 ,因经济问题不能坚持透析 10例。1.2 股静脉穿刺方法病人平卧 ,穿刺侧下肢略外展 ,充分显露股三角。术者位于病人右侧 ,消毒…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局部血管经过多次穿刺往往造成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狭窄或闭塞(血管变细),需要多次手术建立动静脉内瘘,但仍不能维持很长时间。1993年2月至2005年1月,我院采用同种异体静脉移植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AVG),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越来越多高龄、糖尿病、高血压和周围血管病患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血管通路的问题也越多见.我们比较3种血管通路的开通率、使用寿命和并发症的差异,探讨其优缺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1994年12月至2011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MHD半年以上的患者675例为对象.根据血管通路类型分为3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组334例,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组185例,带毡套中心静脉置管(CVC)组156例.观察指标为开通率、使用寿命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头孢他啶封管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5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68±2)岁.其中高血压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糖尿病6例;置管部位分别为股静脉置管3例、颈内静脉置管12例(9例为颈内静脉长期留置管),留置时间14~ 370 d.15例导管感染患者中1例于3周内发生感染,2例于4周内发生感染,3例于5周内发生感染,颈内长期留置导管的9例患者在置管后4~ 12个月发生感染.对感染患者均留导管血培养,于透析当日行置管口换药,血液透析后采用普通肝素2 ml(1 2500 IU)+生理盐水稀释至2.6 ml和头孢他啶1g,用4ml的生理盐水稀释后抽取0.4ml的稀释液混合,按照导管标明的量注入,连续封管2周,以后改为每周1次.1例糖尿病患者置管口出现皮肤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除按上述方法封管外,每天局部予以常规消毒处理后,外用2%莫匹罗欣软膏.结果 培养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3例,嗜麦芽假单胞菌2例,荧光假单胞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隧道口分泌物培养表皮葡萄球菌1例,未培养出细菌者3例.在封管治疗1~2周后,15例患者导管感染者症状缓解,改为每周1次封管,连续2个月后停止封管,连续观察5个月,无再发生感染.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易发生导管感染.头孢他啶抗菌谱广,对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阳性菌有效.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头孢他啶封管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经皮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通路的有效方法。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实用、创伤小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造瘘困难、造瘘失败的患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净化室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及其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使得65岁以上老年人越来越多,在中国尤其是在发达的大城市糖尿病尿毒症患病率在不断增加,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存期限不断延长;这类人群的透析血管通路面临的问题也成为当今透析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央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采用经皮下隧道穿刺中心静脉留置的带涤纶套导管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被作为一种留置时间较长的血液透析通路而使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和高危因素.方法 以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感染率为18.83/1 000导管日.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使用非隧道导管(non-tenneled catheter,NTC)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TC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糖尿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而导管留置部位和时间都不是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使用NTC的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使用NTC的患者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论 应控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出血性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71例接受临时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分析置管位置(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置管后透析时机(即刻或隔日)、透析中抗凝方式(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无肝素)与出血并发症的关系。结果①置管后即刻透析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较隔日透析高(16.4% vs 4.2%,P〈0.01);②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较普通肝素抗凝出血少(5.2% vs 13.8%,P〈0.01)。结论恰当的安排透析时机、选用合适的抗凝技术以可有效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龄3个月)患者临床资料、血流量、超滤量、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分析首次血液透析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不同类型血管通路的分布情况,并按性别、年龄、透析龄对各种血管通路的选择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所纳入的290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25例,年龄(54.6±14.5)岁;2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分别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88.2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10.34%,移植物内瘘(AVG)1.38%;首次使用各种血管通路的比例为AVF 15.17%,TCC(CGN)1.38%,临时透析导管83.45%;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病的患者比较,AVF使用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661),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AVF使用比例较2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使用AVF透析患者中,有AVF失功重建史占比32.68%,有临时导管置入史占比达82.28%。290例维特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44岁、45~59岁、60~74岁和≥75岁的患者中AVF的使用率分别为88.89%、90.20%、90.11%、88.00%,各年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57,P=0.982);在透析龄1年、1~5年、5~10年、10年的患者中AVF使用率分别为72.73%、86.51%、96.20%、98.08%,组间比较,透析龄1年、1~5年与5~10年或10年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透析龄为5~10年与10年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23)。结论血管通路选择与年龄、性别无关,与原发病、透析龄等密切相关。在本中心,动静脉内瘘作为主要血管通路,但透析导管使用比例较高以及有导管置入史比例高,对内瘘长期使用影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通路相关缺血综合征及窃血现象发病率,对缺血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2年1至3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以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为通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71例,询问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内瘘侧肢端发凉、发绀等缺血症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动静脉内瘘吻合口桡动脉近心端、远心端是否存在反向血流,测量内瘘吻合口、桡动脉、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记录入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动脉硬化等,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透析通路相关缺血综合征发病率为19.7%(14/71).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桡动脉远端血流方向及频谱方向均为反向者42例(59.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内瘘口径大小、肱动脉血流量、女性、糖尿病、动脉硬化不是缺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动静脉内瘘后,缺血综合征发生率不低,目前尚不能通过控制内瘘口径大小等方法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