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出血性脑梗死及12例大面积脑梗死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 HI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占71.4%,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常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危险性增加,但长期预后较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好转率高。结论 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30例临床和影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影像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3年中341例住院非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30例HI的病因、临床和影像改变。结果 H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8.8%。脑栓塞为其主要病因,占70%,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最早发生在脑梗死后24h内。最长时间为30d。26例发生在MCA分布区。有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之分(18例12 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建议发病后1到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23例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CT和临床检查,对23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I多见于病情加重或经治疗持续不缓解或癫痫发作者16例(69.6%),病后1-2周内HI发生率达91.35%,且均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表现分二型: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建议发病后1-2周内进行颅脑CT复查。治疗中应依据曩像及病情变化而进行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发生于 6 0岁以上 ,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 12例 ,原梗死灶出血 2 0例。脑梗死后第 2周发生出血 12例 ,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 经脱水等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 16例 ,但大量出血者仍需手术治疗 ,预后不良。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 CT观察 ,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对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34.9%)、高血压(53.5%).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CT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利用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变化并动态观察头颅CT表现,然后进行临床与CT分析。结果 HI发生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的4.3%,且在病后1-2周发生率最高,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无变化。头颅CT多表现为低密度影内可见散在斑点、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结论 掌握HI的临床特点,对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论其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作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患16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梗死后第2周发生出血8例,第一周内发生出血19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不少见,并发高血糖者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头痛发生率高。注意临床观察,及时复查CT,以利诊断。结论:需溶栓的病例,可先行SPEGT检查进行筛选。再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梗死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35例HI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以梗死后第2周发病率最高.血肿型症状重,有占位效应;非血肿型症状轻,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和预后。方法:对87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HI组和非HI组患者的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病因、血糖、血压、出血时间、出血性质及预后。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HI发生率38.31%,腔隙梗塞组仅1.40%;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HI发生率17.93%,轻型组仅3.31%;心源性脑栓塞组HI占全部HI的62.82%,脑血栓形成和腔梗组占37.18%;血糖>11.1mmol/L组HI发生率17.98%,血糖<7.0mmol/L组仅4.00%;24小时血压均值>180/100mmHg组HI发生率14.32%,24小时血压均值<140/80mmHg组仅3.42%,HI组未愈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HI组。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心源性脑栓塞、高血糖、持续高血压与HI的发生密切相关;HI对CI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 (H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CT和临床检查 ,对 2 3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I多见于病情加重或经治疗持续不缓解或癫发作者 16例 ( 69 6% ) ,病后 1~ 2周内HI发生率达 91 3 5 % ,且均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表现分二型 :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 ,建议发病后 1~2周内进行颅脑CT复查。治疗中应依据影像及病情变化而进行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11.
44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 对44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及头颅CT改变,并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3.64%),其次为高血压控制不良(38.64%)及糖尿病患者(27.27%),其中病前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者(72.73%);头颅CT有一定特点,可分为4型.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心源性脑栓塞,部位以脑叶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面积梗死者 16例 ,原梗死灶出血 2 0例 ,梗死后第 2周发生出血 8例 ,第一周内发生出血 19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不少见 ,并发高血糖者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头痛发生率高 ,注意临床观察 ,及时复查CT ,以利诊断。结论 :需溶栓的病例 ,可先行SPECT检查进行筛选 ,再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 35例HI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 ,以梗死后第 2周发病率最高 ,血肿型症状重 ,有占位效应 ;非血肿型症状轻 ,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 ,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的MRI特征性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MRI特征性表现及与临床关系。方法分析30例HI患者的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HI以发病2周内常见,约占76.7%。不同部位脑梗死HI的出血形态、位置不同:脑叶HI15例(50.0%),脑回状、斑片状出血位于皮层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HI(基底节及丘脑)10例(33.3%);小脑HI4例(13.3%),斑片状、线状出血位于梗塞区内、边缘;混合型2例(6.7%)。T2*WI呈低信号。结论HI的MRI表现与脑梗死部位、面积有密切关系。T2*WI有助于HI的检出。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或考虑大面积脑梗死应在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以利于H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表现与头颅CT特点。方法对5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根据头颅CT表现可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头颅CT检查,以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 3 2例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infarction ,HI)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我院脑血管科 1996 0 6~ 2 0 0 2 10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 2 60例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其中检出HI 3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血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 3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出血性脑梗死 (HI) 34例 ]根据梗死面积、血糖值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 ,并将各组不同的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大面积梗死组发生HI为 37 2 9% ,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I仅 1 17% (P <0 0 0 1) ;血糖 >11 1mmol/L组发生HI为 17 98% ,<7 0mmol/L组发生HI仅 3 0 7% (P <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 18 5 2 % ,轻型组发生HI仅 2 14 % (P <0 0 5 )。结论 梗死面积越大、血糖越高、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脑梗死15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21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病灶内继发性出血。以前需经尸检后才能确诊 ,随着 CT、MRI的应用 ,临床上已能在早期明确诊断。出血性梗死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单纯基底节区一些较小梗死病灶内少见。现就我院 1993年 1月~ 1999年 7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 15 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 2 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80例 ,女 70例。年龄最大 93岁 ,最小 33岁 ,平均 6 5岁。既往有冠心病史 41例 ,高血压病史 2 0例 ,风湿性心脏病史 2 0例。体检及心电图发现心房纤维颤动6 1例 (4.0 6 % )。而在 2 1例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风湿性心脏…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出血时间的迟早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5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根据梗死后发病迟早把出血性脑梗死分为2型:梗死后3d内的出血为早发型,梗死3d后的出血为晚发型,2型患者于就诊时、出血后、出血后治疗7d及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进行比较,对比2型患者的病死率。结果2型患者N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发型与早发型病死率分别为3.13%、16.67%,P<0.05。结论出血性梗死出血发生越早,治疗效果越差,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机制、特点及预后。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愈19例,好转9例,无效5例,死亡3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或脑拴塞等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易发生脑梗死后出血,且出血后原有病情会进一步加重。应注意对脑梗死后存在出血高危因素患者复查颅脑CT,及时发现及诊治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