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切除鼻腔鼻窦前颅底恶性肿瘤的实践中,鼻内镜技术取得了不低于开放手术的近期疗效,其创伤小,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鼻内镜手术范围和适应证逐渐扩大,但现有研究证据级别低。鼻内镜手术缺乏统一的适应证和方法,其疗效也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外科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8-2009-02期间我院收治的21例侵犯前颅底占位性病变行内镜经鼻手术患者,其中脊索瘤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6例,恶性黑色素瘤5例,鳞状细胞癌4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蝶筛窦腺癌2例。结果:术后复查肿瘤全部切除19例,次全切除2例。所有患者随访24~108个月,死亡5例,复发4例。术后出现1例脑膜炎,2例脑脊液鼻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经鼻内镜手术修补成功)。结论:内镜经鼻治疗颅底肿瘤切实可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外科治疗方法,但要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回顾近代鼻科学的发展历程,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20世纪60年代,Guiot等率先采用经蝶窦进路用内镜检查鞍区;70年代,Bushe和Halves开始建议应用内镜开展脑垂体手术。1990年有学者就鼻颅底外科领域的诸多问题和鼻内镜技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作了系统地阐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鼻内镜外科技术诊疗范围不断扩大。1992年,Jankowski首先报道采用内镜经蝶进路治疗3例垂体瘤。此后, 相似文献
4.
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虽然在鼻-颅底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但凭借其快速成型、立体化三维实物重现等优势,在鼻-颅底外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临床应用主要涉及鼻-颅底缺损修复、术前规划及术前手术模拟、解剖教学及培训、患者教育等方面。本文围绕3D打印技术在鼻-颅底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一概述,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侵犯颅底或原发于颅底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侵犯颅底或原发于颅底恶性肿瘤患者,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病灶。结果4例患者术后6个月至2年内症状复发,再次鼻内镜手术效果满意。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死亡3例,失访7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9例。结论鼻内镜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侵犯颅底或颅底原发性恶性肿瘤切实可行,但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电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 2017 年 8月—2019 年 2月应用电磁导航技术行 15例鼻颅底手术,患者病变范围涉及蝶窦、鞍区、咽旁隙、颈静脉孔区、筛顶、蝶骨平台等解剖区域。术前均完善 CT、MRI 等影像学资料,录入导航系统行三维重建,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涉及复杂、重要解剖结构时使用导航系统进行定位。结果15例手术中1例鼻颅底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约1 000 ml,余手术出血均可控。15例手术术中均未出现重要结构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5 例患者术后随访3~20个月,1例鼻颅底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考虑肿瘤复发。结论电磁导航技术应用于鼻颅底手术中,安全、精准,手术并发症少,特别适用于解剖结果变异、修正鼻内镜手术、病变广泛的恶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鼻内镜下颅底外科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8月收治的41例鼻颅底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伤性视神经病7例,脑脊液鼻漏11例,颅底肿瘤12例,蝶窦巨大囊肿8例,翼腭窝肿瘤4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结果11例脑脊液鼻漏修补获得成功,视神经减压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愈合;12例颅底肿瘤手术,术中均能很好暴露肿瘤,1例术中损伤海绵窦,经处理后出血得到控制,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愈合,所有病例无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肿瘤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无复发。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基层医院开展鼻内镜下颅底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影像导航技术在鼻及颅底和鼻眼相关疾病内镜手术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影像导航系统的751例实施鼻内镜手术的病例,其中565例应用美敦力Stealth Station TM红外线导航系统,186例应用美敦力Fusion电磁导航系统。对导航系统的精确性、 术前导航准备时间、 术者对使用导航辅助的价值认知度、 导航手术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术中、 术后的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 结果 红外线导航应用解剖标志法注册可提供0.5~2.0 mm的定位误差,电磁导航应用轮廓(Tracer)注册法均能达到<1 mm的注册误差。应用VAS评分评价术者对导航辅助的价值认知度为(8.3±1.2)分。其中,额窦、视神经管、颈内动脉管被认为是应用导航辅助价值最大的解剖部位。导航手术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为影像漂移、定位器械无法实时定位、注册失败。全部病例均能顺利手术,无颅内和眶内并发症出现。 结论 影像导航与内镜手术的结合,为术者提供了更精确的解剖指引;能辅助提高内镜手术的准确性,消除内镜下可能出现的解剖错觉,尤其是在处理涉及额窦、视神经、颈内动脉的鼻颅底及眼眶手术中。导航手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此时术者的设备操作经验和内镜手术经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其在儿童鼻颅底病变的治疗上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鉴于儿童解剖特点及手术的难度,此类手术并不普及。本文对儿童鼻颅底外科的发展现状、相关解剖及鼻内镜鼻颅底手术重建的方法和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儿童鼻颅底病变的诊疗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目前国内外各大行业领域研究的热门,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共同引导科技前沿。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娱乐,包括游戏、购物、家居、电影方面,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也取得广泛研究及应用。但因医学专业性较强,对于此技术的要求较其他专业更高,所以VR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有待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鼻内镜颅底外科经过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鼻内镜手术已成为全球主流的颅内肿瘤切除术的首选术式。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将VR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包括颅内、侧颅底、斜坡等区域。因此,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鼻内镜颅底外科来说,VR无疑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65例头痛患者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及丁卡因实验诊断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随诊6个月以上,治愈52例(80.0%),显效10例(15.3%),无效3例(4.0%),临床总有效率为95.3%。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治疗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内镜颅底手术中选取合适的手术径路至关重要,视野暴露良好、避免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是两大原则,相对固定的解剖参考标志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旁中线颅底手术中,翼突根部、翼管、圆孔、卵圆孔、咽鼓管圆枕等解剖结构相对固定,可以互相作为参考。内镜经鼻翼突径路可以处理翼腭窝、颞下窝、海绵窦、Meckle腔、斜坡旁至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岩斜坡区域、岩尖区、咽鼓管区域、咽旁间隙上部。加强以翼突为解剖标志的内镜颅底手术,可以增加术中辨别的标志,并能以此为中心,向内、外扩展,充分利用其空间定位,增加术者在操作中的空间立体感,有助于内镜颅底手术的扩展。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and related experience of lateral skull base lesions. Methods: In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data analysis of 20 patients with lateral skull base diseases, 11 cases with temporal bone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nd intracranial invasion were treated by translabyrinthine surgery, mastoid cavity drainage, or transmastoid surgery to remove the lesion; two cases of cholesteatoma with destruction of tympanic cavity and tympanic sinus canopy with intracranial invasion were treated by extended radical mastoidectomy; seven cases with lateral skull base bone destruction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otorrhea caused by trauma and deformity were treated by translabyrinth and transmastoid repair. Results: Eleven cases with temporal bone space occupying lesions were resected completely and were without recurrence after surgery. Two cases with intracranial infection secondary to cholesteatoma were rapidly relieved of symptoms without recurrence after radical mastoidectomy. The remaining seven cases of CSF otorrhea included two cases of Mondini malformation and five cases of temporal bone fracture. The leak was stemmed in all seven cases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 Surgery is the main therapeutic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ateral skull base diseases. The surgical approach and the type of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should be selected on an individual case-by-case ba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在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中解剖数据实时采集的可行性;为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经鼻内镜手术解剖数据实时采集系统,测量67具(男32具,女35具)干颅骨相关平面及各解剖结构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经鼻内镜手术解剖数据实时采集系统运行稳定,可实时读取探针的俯仰角、方向角和针尖所及任意两点的距离.②测得主要解剖标志数据如下:额骨平面与法兰克福平面夹角男女分别为(77.7±4.7)°和(81.6±4.5)°;额骨平面与鼻底平面夹角男女分别为(78.6±5.8)°和(82.0±4.5)°.同侧鼻棘侧缘到破裂孔前缘.俯仰角男女分别为(61.3±7.6)°和(65.6±7.1)°,方向角男女分别为(7.0±2.6)°和(7.1±1.8)°,距离男女分别为(68.9±4.1)mm和(66.3±3.9)mm;同侧鼻棘侧缘到蝶窦开口,俯仰角男女分别为(40.5±9.3)°和(46.4±6.8)°,方向角男女分别为(2.1±1.8)°和(3.6±2.6)°,距离男女分别为(56.2±3.1)mm和(53.4±3.0)mm.结论:①基于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的鼻内镜手术实时解剖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解剖标志的快速空间定位及记录.②额骨平面和正中矢状面与鼻腔及颅底结构空间关系恒定,可作为确定鼻腔、前颅底解剖标志空间定位的基准平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前鼻孔放置棉球的方法减少鼻腔通气,观察鼻内镜术后创面愈合的情况。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为19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其中A组30例患者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于前鼻孔放置棉球以减少鼻腔通气;在余下的162例中以鼻窦炎类型为配对标准1∶1抽取未放置棉球的患者30例为B组。分析AB两组在术后1、2、4、12周的鼻内镜检查结果。结果:术后4周,A组鼻腔痂皮明显少于B组。术后12周,A组鼻黏膜水肿和囊泡少于B 组。A组有11侧(单侧9例,双侧1例)鼻腔轻度粘连,B组22侧(单侧10例,双侧6例)轻度粘连,2侧(均为单侧)重度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4周内鼻腔痂皮多者,术后12周易发生鼻腔粘连、鼻黏膜水肿及囊泡形成。结论:鼻内镜手术患者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于前鼻孔放置棉球是减少鼻腔痂皮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术腔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并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42例前颅底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20~78岁,平均49岁。42例患者中包括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鳞癌)15例(14例T4bN0M0,1例T4bN1M0)、嗅神经母细胞瘤27例(均为Kadish C期)。前颅底切除后采用大腿阔筋膜和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重建。患者术后第1天行头颅CT平扫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颅内积气和脑水肿,同时行鼻窦增强MR检查判定肿瘤切除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总体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4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452 min。术后增强MR明确显示:36例(85.7%)肿瘤全切;2例(4.8%)因侵犯眶内容物且患者强烈要求保留眼球行次全切;1例(2.4%)患者因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而终止手术;1例(2.4%)患者术后MR显示肿瘤残留再次手术切除;2例(4.8%)患者可疑眼眶内侧残留。术后随访2~52个月,平均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失访2例。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5%、76.9%、64.5%;鼻腔鼻窦鳞癌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2%、86.2%、57.4%;嗅神经母细胞瘤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9%、75.3%、67.8%。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残留(P=0.001)和复发(P<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可行,预后较好。肿瘤残留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