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多序岩黄芪化学成分研究多序岩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多序岩黄芪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多序岩黄芪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红芪木脂素A(1),异甘草素(2),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毛蕊异黄酮(4)和芒柄花素(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红芪木脂素A。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确定中药复方桂枝汤中具有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对其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用柱色谱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芒柄花素(1),甘草素(2),异甘草素(3),6-姜醇(4),(3S,5S)-姜辣二醇(5),(3R,5S)-姜辣二醇(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桂枝汤对体温整合调节作用有效部位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3来源于中药甘草,化合物4~6来源于中药生姜。  相似文献   

3.
隋成霞 《黑龙江医药》2010,23(2):263-263
从狭叶当归根茎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确定为异欧前胡素(1),伞形花内酯(2),腺苷(3),胡萝卜串(4),β-谷甾醇(5),阿魏酸(6)。其中异欧前胡素,伞形花内酯及腺苷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灯盏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中药灯盏花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得了5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7),肉桂酸(8),咖啡酸甲酯(9),对甲氧基肉桂酸(10),对羟基苯甲酸(11)。均为首次从灯盏花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灯盏细辛活性成分的脑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植物化学分离方法,结合体外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存活影响实验,从灯盏细辛中分离化学成分,运用现代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测定化合物的脑神经保护活性.结果 从灯盏细辛中分离鉴定了 6个化合物,鉴定为野黄芩素(Ⅰ)、芹菜素(Ⅱ)、芹菜素-O-7-β-D-葡萄糖醛酸(Ⅲ)、...  相似文献   

6.
半枝莲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raD.Don)的化学成分。方法从半枝莲全草的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6-羟基香豆素(1)、香草酸(2)、异香草酸(3)、4'-羟基汉黄芩素(4)、6-甲氧基柚皮素(5)、芹菜素(6)、柚皮素(7)、木犀草素(8)、异红花素(9)。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紫花地丁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中压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1→4)-O-α-L-鼠李糖苷(1)、山奈酚-3-O-芸香糖苷(2)、山奈酚-3-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苷(3)、6,7-二羟基香豆素(4)、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5)、6-羟基-香豆素-7-O-α-L-鼠李糖基-(1→6)-O-β-D-葡萄糖苷(6)、柚皮素(7)、木犀草素(8)。结论化合物1、3和6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海洋真菌095407的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对海洋真菌095407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活性。结果从095407号真菌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基-1,2-苯二酚(1)、decarboxydihydrocitrinone(2)、甘露醇(3)、刺芒柄花素(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以天然产物的形式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灯盏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自中药灯盏花[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中分得了4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Ⅰ:焦袂康酸、Ⅱ:莨菪亭、Ⅲ:异莨菪亭、Ⅳ:咖啡酸乙酯,化合物Ⅱ、Ⅲ、Ⅳ为首次从灯盏花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芜花条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芜花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利用UV,IR,^1H—NMR,^13C-NMR,MS等光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芜花条中分离得到了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经鉴定为伞形花内酯(1)、双白瑞香素(2)、瑞香素(3)、edgeworthin(4)、结香素(5)、伞形花内酯7-0-β—D-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3~6为首次从芜花条中分得的香豆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刘洁  李创军  杨敬芝  马洁  张东明 《药学研究》2016,35(3):125-128,184
目的:研究黄皮属植物黄皮茎枝 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MCI 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皮茎枝的95%乙醇提取物的水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腺苷(1)、伞形花内酯-7-O -α-L -鼠李糖基-(1″-6′)-β-D -葡萄糖苷(2)、Haploperoside A (3)、伞形花内酯-7-O -β-D -芹糖基-(1″-6′)-β-D -葡萄糖苷(4)、Marmesinin(5)、苯甲基-O -β-D -芹糖基-(1″-6′)-β-D -葡萄糖苷(6)、苯甲基-O -β-D -吡喃葡萄糖苷(7)、对羟基苯丙酸(8)、β-hydroxypropiovanillone (9),反式对羟基桂皮酸(10)。结论化合物1~6、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脂多糖诱导的 BV2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 IC50为4.39μmoL·L -1。  相似文献   

12.
怀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菊科植物怀菊花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huaiju’ cv. nov.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怀菊花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 (1)、芹菜素 (2)、金合欢素 (3)、香叶木素 (4)、香叶木素 7-O-β-D-葡萄糖苷 (5)、木犀草素 7-O-β-D-葡萄糖苷 (6)、金合欢素 7-O-β-D-葡萄糖苷 (7)、金合欢素 7-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 (8)、蒙花苷 (9)、芹菜素 7-O-β-D-葡萄糖苷 (10)。结论 本研究首次对怀菊花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藏药多腺悬钩子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槲皮素(1),5,7,4′-三羟基双氢黄酮(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5),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苷(7)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马鞍树属植物朝鲜槐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ODS、Sephadex LH -20柱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tisine (1)、(-)-N -methylcytisine(2)、(-)-N -ethylcytisine(3)、N -methylenehydroxycytisine(4)、(-)-N -(2-oxopyrrolidinometh-yl)cytisine(5)、di -O -methyldaidzein(6)、formononetin -7-O -β-D -apiofuranosy -(1→6)-β-D -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3、4首次从马鞍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首次从朝鲜槐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刺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刺果实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色氨酸(1),对羟基苯甲酸(2),isorhamnetin 3-O-β-D-gluc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ide(3),5,7,2′-trihydroxyflavonol(4),peonidin-3-p-coumaroylrutinoside(5),cyanidin 3-[6″-(6-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6),apigenin 5-O-(2″-O-E-p-coumaroyl)--D-glucopyranoside(7),H-trp-ala-OH(8),槲皮素(9)。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火绒草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火绒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火绒草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又分离鉴定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apigenin,1)、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2]、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3]、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ci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5)、槲皮素-3-甲氧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me-thoxy-7-O-β-D-glucopyranoside,6)、槲皮万寿菊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agetin-7-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火绒草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多刺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f.et Thoms的全草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山奈酚-3-O-β-D-葡萄糖( 1→2)-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1→6)-β-D-葡萄糖苷(3)、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D-葡萄糖(5)、桂皮酰胺(6)、对羟基桂皮酰胺对羟基苯乙胺(7)、小麦黄素(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芹菜素(11)、山奈酚-4'-甲醚(12)、山奈酚(13).其中化合物1、5、6、7、12、13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小蓟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传统中药小蓟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小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小蓟提取物的氯仿层和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即苜蓿素(tricin,1)、蒙花苷(linarin,2)、咖啡酸(caffeic acid,3)、香豆酸(courmaric acid,4)、丁二酸(succinic acid,5)、芹菜素(apigenin,6)、苜蓿素-7-O-β-D-葡萄糖(tricin-7-O-β-D-glucopyranoside,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9)。结论化合物5、7为首次从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首次从小蓟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黄腊果藤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黄腊果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和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黄腊果藤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肌醇(myoinositol,1)、羽扇豆醇(lupeol,2)、3-乙酰齐墩果酸(3-acetoxyoleanolic acid,3)、16-β-羟基羽扇豆烷-20(29)-烯-3-酮(16-β-hydroxylupane-20(29)-en-3-one,4)、1'-O-β-D-(3,4-二羟基苯乙基)-6'-O-香草酰基-葡萄苷([1'-O-β-D-(3,4-dihydroxyphenyl)-ethyl-6'-O-vanilloyl-glucopyranoside],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7)、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1、3、8为首次从野木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7为首次从黄腊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山楂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Bge.)的叶子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山楂叶体积分数为80%乙醇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8,19-seco,2α,3β,-dihydroxy-19-oxo-urs-11,13(18)-dien-28-oic acid(1)、3,9-dihydroxy-megastigma-5-ene(2)、(3S,5R,6R,7E)-megatsigmane-7-ene-3-hydrox-y-5,6-epoxy-9-O-β-D-glucopyranoside(3)、(Z)-3-hexenyl-6-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β-primeveroside)(4)、苯甲酸(5)、对羟基苯丙酸(6)、反式对羟基桂皮酸(7)。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