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近年来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流行病学显示中国患病人口超1 亿人[4],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5],良好的控制血糖可有效减少或预防并发症 [6]。胰岛素治疗是目前最有效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法[7]。调查显示[8]61.53%的中国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注射笔把胰岛素和注射器巧妙组合,轻便小巧、痛苦小、操作简单,被多数患者使用。但大量的文献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笔使用规范性却不尽人意[9]。都玉娜[10]等研究表明:被调查患者中仅有5.9%的患者做到完全规范性操作胰岛素注射笔。注射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着与注射药物及注射装置相同的地位,对血糖的控制有深远的意义[11]。胰岛素注射操作不当,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12]。可见,胰岛素笔规范注射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将胰岛素笔注射的现状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持续的胰岛素治疗并结合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血糖的控制[1]。但是胰岛素是需要患者自行注射的药物,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既要知晓糖尿病与胰岛素的相关知识,又要掌握一项专业的注射技术。胰岛素注射方法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接受程度及治疗效果[2]。因此,如何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综合预防与治疗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社会卫生问题。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2.85亿人,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亿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通常只剩下50%,之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年龄和病程病程等不可控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不可避免地需要胰岛素治疗来维持血糖的控制。使用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最生理、最有效、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手段[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比例在30%~40%之间。现将目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常见的护理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综述。为临床的护士提供依据,并对这些常见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注射的技巧,提高血糖的达标率。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终生性疾病[1],胰岛素治疗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接受[2]。但由于胰岛素种类很多,而患者对胰岛素相关知识不熟悉,注射操作不规范等,导致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安全问题。因此,加强胰岛素使用的教育管理,规范注射胰岛素操作指导,对糖尿病患者安全使用胰岛素至关重要。群组管理  相似文献   

5.
强化血糖控制可降低糖尿病病人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1].因此血糖控制达标在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胰岛素是控制血糖达标的有效手段,合理使用胰岛素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生存质量[2].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约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病变,并产生剧烈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甚至引起下肢坏疽[1,2].有研究表明[3,4],血糖水平与该并发症密切相关,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其发生.但对已发生的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为校正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通常治疗方法是用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2].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由于患者重复使用针头、在同一地方多次注射或使用不纯制剂导致注射区域皮肤发生并发症,其中皮下硬结就是常见并发症之一.皮下硬结又称皮下脂肪增生(以下简称硬结),是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不良反应[3~5],在胰岛素多次注射地方出现皮下脂肪细胞肥大,局部高浓度胰岛素聚集产生脂肪增生的现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胰岛素治疗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接受。有效的胰岛素治疗除了合理的治疗方案外,还包括规范的注射技术和注射装置的正确选用,这三个要素将直接影响到胰岛素剂量的正确性和胰岛素作用的发挥,对血糖达标至关重要[1]。以往的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关注糖尿病基础知识培训和自我管理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注射技术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第2次全球胰岛素注射技术现状调查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相当大比例的患者没有进行规范注射[2]。因此,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是胰岛素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可引起多系统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1-2]。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糖尿病重要手段,正确注射胰岛素技术是保证胰岛素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3]。规范注射部位选择与轮换能确保胰岛素良好吸收及血糖达标率提升~[4]。研究~[5]显示,患者重复在某一部位注射,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肿胀、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疼痛等不良反应,且影响胰岛素吸收,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王丽等~[6]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时按照时间在轮换图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递增,胰岛素是糖尿病常用和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胰岛素治疗中存在自我管理知识不足、自我管理行为不足、使用不规范、依从性差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首次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教育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自行注射胰岛素患者的注射技术还不够规范,提倡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首次的注射教育,同时应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结合线上线下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定期检查患者的执行率和正确率,弥补患者在家自行注射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胰岛素规范注射的正确性和持续性,从而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总之,糖尿病患者首次使用胰岛素注射教育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循证医学的证据已经显示,强化血糖控制能够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1],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较长时间地改善和控制糖尿病[2].资料[3]显示,初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平均B细胞功能已丧失50%左右,至少50%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6年之内,需要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注射技术进展及相关护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为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长期使用胰岛素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胰岛素在剂型、使用方法及注射装置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展,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如何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医护人员及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就胰岛素注射技术及相关护理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和大部分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但是多数患者甚至医生对选择胰岛素都十分勉强,这种尽量延迟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勉强性被定义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Psychological insulin resistance,PIR)[1].PIR不仅影响开始使用胰岛素,也影响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执行.由于在一段时间内患者不情愿接受胰岛素治疗,使得血糖控制不理想,最终长期会导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14.
来得时联合诺和锐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研究表明,采用常规预混胰岛素诺和锐2次/d或来得时1次/d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前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且血糖控制不够平稳[1], 后者在整体降血糖效应方面不如前者[2], 尤其餐后血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3].因此,对经过常规预混胰岛素诺和锐治疗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者采用来得时联合诺和锐治疗,并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评价血糖控制情况,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缺乏糖尿病知识、年老就医不便、不重视等原因而使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引起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残疾甚至死亡.所以糖尿病患者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是有效控制病情的基础,也是糖尿病患者在复杂社会生活中进行长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2].糖尿病患者仅靠门诊和住院治疗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和并发症的发生,更多的患者向社区转移,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护理在21世纪发展的方向[3].因而,在社区内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是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4].我国社区医护人员把糖尿病患者列入社区管理对象,主要以健康教育为基本干预形式,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自我管理技能控制血糖水平为主要内容,利用心理学、行为医学等知识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岛素用胰岛素泵输入称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为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的一种胰岛素运载系统,其体积小,携带方便,有报警装置.主要特点是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稳定,能平稳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1],减少胰岛素增加体重等副作用,为使用者提供更灵活的生活方式,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但在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存在争议[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轮换记录单在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规范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结合注射部位轮换卡,对照组在腹壁处、大腿外侧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观察两组注射部位皮肤情况、疼痛、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局部红肿、皮下硬结、疼痛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运用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结合注射部位轮换卡,可以减少注射部位并发症、减轻注射时疼痛感、不易导致血糖波动,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与运用随机注射法注射时出现的疼痛程度、血糖控制情况及肌肉萎缩、局部红肿、皮下硬结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14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两组胰岛素注射方法一致,观察组行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对照组行随机轮换注射部位。两组各注射1000次,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血糖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强度均低于对照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注射胰岛素既可以减轻注射时疼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胰岛素的作用能正常吸收,从而减少了血糖的波动,保证了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疗,也能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心肌病(DCM)会加速心肌细胞凋亡,使心肌细胞收缩机制发生异常改变以及发生心力衰竭等。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有3亿8200万人,预计到2035年将上升至5亿9200万人[1]。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晚期可能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等多种并发症,而糖尿病心肌病则是全球糖尿病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方法多以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及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为主,并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案用来减缓心肌细胞的病变及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微小RNA(miRNA)是生物体内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其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大小,其作用是通过裂解或抑制翻译靶mRNA进而使转录后的基因表达得到调节[3],它在心肌细胞增殖、心肌肥大、心脏发育、血管再生等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miRNAs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均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大血管病变而言,而且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胰岛素持续注射系统(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即"双C治疗方案"。可根据血糖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泵的剂量,使患者血糖快速达到控制标准。CSII能模拟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在24h内连续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使胰岛素在体内的浓度更符合生理水平,胰岛素吸收更稳定,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一种先进手段[1]。CGMS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